山东省莒县剪纸艺术“过门笺”的田野调查
——以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为调查对象

2024-01-24 05:45张同健吴苏荣贵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过门莒县剪纸

张同健 吴苏荣贵 于 红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8 3.国家级非物质物化遗产项目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 山东 日照 276800)

莒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在中国的历史上,莒县的名称和归属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夏称为莒部落,商代为姑幕国,周为莒子国,秦始为县,西汉初曾为郡。文帝二年曾在此地设城阳国,隋又为州,后为郡为州为县数度升降,1913 年改州称县至今,虽时代更迭,版图数变,然三千年来莒名始终未易。”[1](3)远溯至东周,莒氏部落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莒国曾是东方夷族中的一支强大势力,历经商、周、汉三个朝代的建立和衰亡。在春秋时期,莒国和齐国、鲁国鼎立于齐鲁之间。县城则是春秋时期莒国的都城所在地,曾经发生过“毋忘在莒”的典故。莒县历史悠久,秦朝时期设立的莒县到现在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莒地拥有众多文物古迹,其中莒子墓、城阳王墓等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莒州博物馆是山东省三大县级博物馆之一,也是山东省十佳博物馆,莒地人杰地灵,南北朝时期东莞莒人刘勰①是中国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的作者。除此之外,莒地孕育了许多独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便诞生于这片土地。

2008 年6 月7 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特有的剪纸艺术“过门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项目编号:Ⅶ-16)。过门笺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艺术品,也称为挂钱、罗门笺、门吊、花纸、吊挂、吊钱、纸挂、活门钱等。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将其贴在门楣、窗户、水缸等处作为装饰。作为中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之一,山东省莒县自古就有春节贴过门笺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史十分久远。在清代以前,过门笺只剪出穗头和花样,制作相对简单。但在民国初年至今,大多数过门笺都是由民间艺人照着模板进行刻制的,因此制作更为复杂。如今,过门笺制作遵循“借古开今”的原则。首先按照定好的尺寸设计出图案,然后使用牛皮纸、纸板、厚纸或袋子皮来制作模板。根据图案的线条,制作各种不同的刀具。接着,使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制成一个蜡盘。根据尺寸裁好彩纸,将模板放在彩纸上,再将其放在蜡盘上进行刻制。过门笺可分单色、多色和套色几种工艺,其中套色法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工艺,它使用多种颜色的彩纸,在制作过程中交替叠放,然后按照图案进行刻制。这种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通过不断地调整彩纸的位置和颜色,使图案的色彩更加丰富、鲜艳。在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在背面贴上纸片,使过门笺更加牢固。套色法的制作工艺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耐心,但制作出来的过门笺效果更加美观、精致。

莒县过门笺是一种充满本土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贴近农村生活,艺术形式与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特点相契合,因此广受农民欢迎和传承。其题材广泛,涵盖了寓意吉祥、生活、劳动、家庭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多样的形式包括绘画、文字、图案等元素,其中方言文字更是具有地域特色。在构图方面,莒县过门笺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整体布局美观大方,细节处理精致入微。同时,还使用借物代意的表达手法,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笔者针对山东莒县地区的过门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在吸取前辈学着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着调查材料更全面,调查分析更精细,调查角度更新颖的方向进行新的分析与梳理,为家乡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对创新发展之路的思考提供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莒县过门笺的历史起源和现状

(一)过门笺的历史起源

民间张贴“过门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府前左右百姓卖小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2](163)由此可以看出,春幡已成为民间迎春祈福的重要物件。南宋时期,开始将春幡胜悬挂于门前,这种春幡胜应该是最早的普及型“过门笺”,这一做法是沿袭唐朝皇帝在春日赐彩胜的制度而来的,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素娟剪四十九幡,唯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戴之,或贴于门楣。”[3](61)由此说明纸幡已经有了岁时纳吉之意。到了清代时期,过门笺以“门钱”俗称出现在史料中,姚兴泉在《龙眠杂忆·时令类》中记载:“桐城好,元旦贺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4](16)门钱处处体现在年节生活中。通过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过门笺在当时就已成为一种祈福纳祥的民俗用物,并成为表达祝福和喜庆的重要方式之一。

莒县过门笺的渊源虽无具体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1674 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虽创建年代不详,然明代就已有之,如壁画为明代所绘,那么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②另据山东省莒县来氏家谱记载,在明洪武年间(1389 年),来氏的祖先中出现了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由于社会环境变化,迫不得已从浙江萧山移民迁徙到莒县东南隅定居,迁徙期间由于社会战乱,路途又比较遥远,再加上比较长时间的徒步行走,其所携带的大部分价值连城的文物和字画丢失,只有少部分的文物被携带至莒县,其中便有过门添子,经过岁月的逐渐演变,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莒县过门笺,虽然在样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所阐释的文化内涵却一脉相承。由以上文献研究可知,莒县过门笺最晚起源于明代。

(二)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研究现状

“过门笺、落门笺,落在地上都是钱”,在莒县的春节期间,除了春联之外,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还会贴有一排长方形的彩色镂空剪纸,这个剪纸被称为“过门笺”。因为它寓意美好,所以备受欢迎。过门笺长约一尺,宽约七寸,每组由五种或六种颜色组成,数量和大小由门窗宽度决定。莒县过门笺在满足生活装饰功能之外,也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例如,在厨房的灶王神处也要贴上三张浅色的过门笺,祈愿家中来年风调雨顺。有趣的是,在农村地区,还会在家门口外的正对墙上贴上三张过门笺,并搭配“出门见喜”的春联,这是莒县春节期间的重要年俗活动。

2007 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莒县过门笺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过门笺这一传统技艺在莒县分布广泛,其中有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形成传承谱系。这四处村镇分别是:浮来山镇前石灰窑村、夏庄镇大庄子村、阎庄镇大柏林村、城阳镇南关街。笔者主要的调查对象是城阳镇南关街的代表性传承人于红老师。

从现有的莒县过门笺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相关著述并不多。笔者重点阅读了与之相关的七篇硕士学位论文,其中,吕倩的《剪纸传承者的文化实践与主体生成——基于莒县剪纸的田野调查研究》一文基于霍加特文化实践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阐释,分别研究传承人和民间剪纸艺人两类主体的剪纸文化实践及文化主体生成,这篇论文从主体人分析,主要针对人的研究,角度新颖。冯琳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研究路径探析——以莒县过门笺剪纸为例》一文梳理其发展历史,纵向分析莒县过门笺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并立足现实状况,从技艺传承、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探究了莒县过门笺发展中的问题,这个研究有利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郑奕的《山东莒县过门笺的造型艺术及应用研究》一文以对莒县过门笺造型艺术特征着重研究,分析了其结构尺寸、图案纹样、设计方式等,对于详细了解过门笺的艺术特征提供了帮助。此外,严相法编著的《莒县过门笺》记录了其在二十年间对莒县过门笺的发展历程的整理,以及经典传统的代表作品,记录详实,是有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央美教授乔晓光曾为此书作序,序中提到:“文化的发展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生活的需求才能继续传播,文化的适应与传播是文化存续的基础。”[5](1)笔者对于本次对莒县过门笺的田野调查也是本着回归现实研究从而升华现实,为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时隔两年的见面

笔者喜欢剪纸,并在2017 年冬的寒假,在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于红的指导下制作过门笺,是第一次,至今已是第6 年了,因为种种原因,笔者与于老师已有两年未见,通过田野调查的契机,终于有机会再次拜访于老师,并且掌握有大量田野一手资料,不仅有助于完成本次田野调查报告,还为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思考提供理论支撑(见图1,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于红。拍摄时间:2023 年2 月22 日下午16:30。拍摄地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莒国古城进士坊东侧剪纸物语展览馆。拍摄内容:图中右侧的笔者与于红女士合影。摄影:展览馆店员。见图2,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于红。拍摄时间:2023 年2 月24 日下午17:47。拍摄地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状元路与文心东路交叉口南140米五街小区于红剪纸工作室。拍摄内容:图中于红女士正在制作过门笺。摄影:张同健。见图3,笔者与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于红合影。拍摄时间:2023 年2 月22 日晚上20:40。拍摄地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状元路与文心东路交叉口南140 米五街小区于红剪纸工作室。拍摄内容:图中右侧的笔者与于红女士合影。摄影:孙昊)。

图1

图2

图3

几年的耳濡目染,以及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逐渐认识到莒县过门笺的珍贵所在,在制作过门笺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极其精细地处理,以达到最佳效果,其不仅在设计上有着独特之处,在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地域特色等方面也都有着丰富内涵。莒县过门笺作为莒地特殊的传统文化在当今仍然发挥着很高的价值,并为一方生活增添着一份艺术的美感。

二、莒县过门笺的艺术特征和寓意

(一)五色过门笺

传统的莒县过门笺剪纸以高饱和度的颜色为主,常见的颜色有红、绿、黄、紫、蓝五种。这种明亮而浓烈的色彩风格,使得过门笺剪纸在形式美上展现出了统一而多样的特点。莒县的过门笺剪纸采用两种基本的设色方法,分别为单色和套色。早期,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和染色技艺等因素的影响,过门笺剪纸的设色以单色为主。一套过门笺剪纸由五张剪纸组成,每张剪纸都采用一种颜色,即红、绿、黄、紫、蓝(见图4,五色过门笺。拍摄时间:2023 年2 月23 日下午14:00。拍摄地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莒国古城进士坊东侧剪纸物语展览馆。拍摄内容:五色过门笺作品“连年庆有余”。摄影:于红)。

图4

这五种颜色被称为“过门笺五色”(见下面的图表,表1,传统五色过门笺色彩。表格制作:张同健),是莒县古朴风格的代表,并一直延续至今。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曾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一种形式,即一种意向。”[6](57)莒县的过门笺剪纸在色彩运用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其鲜艳高亮的色彩表现使其在视觉上非常醒目,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这种色彩风格也体现了莒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是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创作莒县过门笺剪纸时,传承人巧妙地运用互补色的组合,如红绿、紫黄、蓝橙等,以产生强烈的对比。这种运用互补色组合的方法,体现了传统中国民间艺术色彩风格的特点,也体现了传承人在设计过门笺剪纸时的审美理念。互补色是指在色轮上相互对立的颜色,它们的组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传承人在创作过门笺剪纸时,巧妙地运用互补色组合,不仅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还能使图案更加生动鲜明。例如,红绿组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图案更加鲜明,同时也能够传达祥和、喜庆的情感,与过门笺的寓意相呼应。这种运用互补色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传统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风格,也是传承人在设计过门笺剪纸时的审美理念的体现。

表1 .传统五色过门笺色彩(表格为笔者制作,表格中的图例亦为笔者拍摄)

(二)吉祥美好的寓意

在莒县过门笺剪纸的创作中,艺术家们采用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其中包括谐音、寓意、象征等,以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象。他们精心设计构图、色彩和文字等元素,使它们相互关联,呈现出生动有趣、具有叙事性的画面内容。莒县过门笺剪纸的题材涵盖了各个方面,艺术家们可以创作出各种不同的作品。例如,动物和花卉图案常常用于表现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而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则常常用于表现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追忆。莒县地区的山水风光也常常成为创作题材,艺术家们通过剪纸的手法,将美丽的山水景色和自然的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人物创作方面,艺术家们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感和场景,创作出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莒县过门笺剪纸艺术中,剪纸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剪纸独特的手法,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认知与感受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往往注重表现意象,尤其在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时,艺术家常采用谐音和寓意等表现手法。莒县过门笺剪纸的代表作之一是于红创作的《和合福共生》套色过门笺(见图5,莒县过门笺。拍摄时间:2023 年2月23 日下午14:10。拍摄地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莒国古城进士坊东侧剪纸物语展览馆。拍摄内容:于红的套色过门笺作品“和合福共生”。摄影:于红)。这幅作品的意象表现和画面设计都巧妙地应用了谐音和寓意,展现出莒县过门笺剪纸独特的魅力。

图5

(三)构图和基本元素

莒县过门笺剪纸的造型从外形上看,莒县过门笺剪纸呈现出一副三面齐边、一面为穗的长方形造型(见图6,图片内容:过门笺各部分示意图,制图:张同健)。这种剪纸的大结构可以分为外框、内堂和穗子三部分。外框和穗子组成了莒县过门笺的外边缘特征。

图6

外框一般由平直的直线和圆润的弧线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简洁、流畅的整体形状。穗子则通常位于莒县过门笺的下方,形状多样,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月牙,还有的像琴弦等等,每一种穗子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内堂是莒县过门笺剪纸的详细表达内容,它可以细分为由上头、下头、花边、底花等部分。上头和下头常常以花鸟、动物等为主要形象,寓意吉祥如意。花边则用以装饰上下头之间的空白部分,常常使用花、叶、草、果等植物纹样,构成一个美观的整体。

底花则是莒县过门笺剪纸的最底层部分,通常以花卉或动物等为主要图案,寓意繁荣昌盛、生机勃勃。正如饥凤皋在《中国挂钱图集》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门笑的样式很美,它体形修长,字画结合,图文并茂,所有吉祥语和形象均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展现。”[7]

内堂的部分则是由具有吉祥寓意的词语或者借物代意的图案组成。并以吉祥花草或者是传统文样与外框部分与之相连,有的内堂也只会安排单字出现。莒县过门笺的吉祥词语一般有“岁岁平安”“福禄寿喜”“年年有余”“六合同春”等,单字出现时则常常以五字连一句的形式出现,比如“家和万事兴”“连年庆有余”“合和福共生”“福禄寿喜财”“农林牧副渔”等。莒县过门笺的内堂还会运用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和符号,如龙凤、鱼跃、鹤舞、燕飞等,这些图案通常代表着幸福、吉祥和美好的未来。而在过门笺的边框部分,则常常使用规则的几何图形或者具有吉祥寓意的花草、虫鸟等图案,与内堂相连。这些花草、虫鸟等图案常常也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桃花则代表着爱情美满,菊花则代表着高雅、清雅等等。除此之外,基础纹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常见的基础纹样有“铜钱纹”、“菱形纹”、“孔钱纹”、“网格纹”、“盘长结”、“城垛纹”、“柳叶纹”、“牡丹纹”、“蝙蝠纹”、“荷花纹”、“松叶纹”、“菊花纹”等,这些纹样具有传统民间美好寓意,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符号元素。

莒县过门间的最底下的部分则是穗子,时过境迁,穗子的设计也越来越凸显出审美的需求,符号元素也通常会被用于到穗子的设计当中,增加了过门笺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莒县的过门笺传统纹样源于古人智慧,是莒地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纹样将生活中的符号元素进行提炼和升华,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逐渐保存下来,并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使用这些纹样通常需要传承人根据其审美和设计的安排,将各种纹样错落有序地填充到合适的位置上,从而构成一副既美观又实用的过门笺。在过门笺中,各种纹样所蕴含的寓意也非常重要,传承人通常会选取具有共同美好寓意或谐音的纹样进行组合。“艺术从来都不只是感性的、娱乐的,它会影响人的思维、行为、意志和价值观,从而使其具有某种教育意义。”[8](116)莒县过门笺通过它的艺术形象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纹样所代表的吉祥美好的象征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为使用者带来好运和祝福,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莒县的过门笺传统纹样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感体现。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继承,更是对当代审美价值的传承。

莒县过门笺中的纹样众多,除了“铜钱纹”“菱形纹”“孔钱纹”“网格纹”“盘长结”“城垛纹”“柳叶纹”“牡丹纹”“蝙蝠纹”“荷花纹”“松叶纹”“菊花纹”,还有许多其他的纹样也被广泛应用于莒县的过门笺中(见表2,莒县过门笺中的基本纹样。表格制作:张同健)。比如,有一种名为“鸟虫纹”的纹样,它常常被用来象征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在这个纹样中,可以看到许多小鸟和虫子,它们在一个共同的场景中自由自在地飞舞、跳跃,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这种纹样的运用,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美好,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另外还有一种叫做“龙凤纹”的纹样,它常常被用于婚礼过门笺上。在这种纹样中,可以看到一条龙和一只凤,它们分别代表着男女双方的气魄和温柔。这种纹样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加过门笺的华丽程度,还可以寓意着新婚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相尊重。此外,还有一种名为“寿桃纹”的纹样,这个纹样通常被用于庆祝老人家寿辰的过门笺上。在这个纹样中,可以看到许多精致的寿桃,它们代表着长寿和健康。这种纹样的运用,可以表达出对老人长寿健康的祝福,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莒县过门笺的纹样中,例如“琉璃瓦”、“马蹄形”、“青花瓷”等。这些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其运用不仅让过门笺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的味道,还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表2 . 莒县过门笺中的基本纹样(表格为笔者制作,表格中的图例亦为笔者拍摄)

(四)从传统老花样中来

传统老花样指的是中国传统刺绣中经典、常见的图案和纹样,多以自然界中的花草、鸟兽、山水等为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见表3,莒地传统老花样。表格制作:张同健)。

表3 .莒地传统老花样(表格为笔者制作,表格中的图例亦为笔者拍摄)

这些老花样的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中国刺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髓。一些老花样还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花开富贵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绣品工艺的改进,老花样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但传统的经典花样仍然被广泛地传承和使用。这些花样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传承人在创作莒县过门笺作品时,常常从中汲取灵感,用于过门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当中。通过运用传统老花样,传承人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过门笺作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精髓。

传统枕头老花样通常是中国刺绣文化中的经典图案和纹样,其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传统枕头老花样的主题多样,包括花卉、动物、人物、山水等,常见的有牡丹、菊花、荷花、龙凤等图案。这些花样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枕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而枕头上的刺绣图案和纹样也是很重要的装饰元素,它们不仅能美化房间,还能传达主人的品位和文化修养。传统枕头老花样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它们不仅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肚兜老花样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肚兜刺绣中经典、常见的图案和纹样,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元素常被运用在肚兜的刺绣上,这些图案和纹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例如,常见的鱼图案代表着“年年有余”,花鸟图案则代表着生命的美好和丰富,而一些人物故事则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这些传统肚兜老花样的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髓。

传统服装配饰老花样是指在中国传统服装中常见的图案和纹样,多以自然界中的花草、鸟兽、山水等为主题,以及一些象征意义深远的图案。这些图案和纹样在传统服装的制作中被广泛应用,使服装更加美观、典雅。例如,女性传统服饰中常见的如意、蝴蝶结、牡丹、荷花、云朵、锦鲤等图案,都代表着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等寓意。男性传统服饰中的龙凤、麒麟、狮子、螭龙等图案,则代表着权威、勇气和吉祥如意。同时,这些图案和纹样还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莒县过门笺的制作工艺和工具

(一)制作工具

制作过门笺的材料主要以纸为主,包括牛皮纸、宣纸和蜡光纸。在制作过门笺的模板时,通常使用牛皮纸。

首先,将绘制好的稿图附在牛皮纸上。在传统制作技法中,常常使用纸捻子固定稿图和模板。纸捻子是一种手工搓制的纸条,通常用宣纸等较软的纸张制成,呈箭头状;其次,使用刻刀进行凿刻。由于牛皮纸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和较强的韧性,因此使用牛皮纸制作的模板硬度高,不易变形。宣纸和蜡光纸是过门笺的常见制作材料。

宣纸是一种具有高质量、较为透明、具有良好耐久性的纸张。在制作过门笺时,传承人会根据需要自行染色成彩色宣纸使用。染色剂一般是丙烯颜料或丙烯酸染料,与传统宣纸相比,染色而成的宣纸不易褪色,更加耐久,方便保存。蜡光纸是一种具有光泽的纸张,通常用于绘制线稿和字迹。在制作过门笺时,传承人也会在蜡光纸上绘制图案和文字,然后将其转印到宣纸上,这可以保证图案和文字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制作过门笺的工具也有一些常见的种类,包括木制垫板、木锤、平刀、弯刀、羊角刀、圆刀、圆锥等工具(见表4,莒县过门笺主要工具表。表格制作:张同健)。

表4 .莒县过门笺主要工具表(表格为笔者制作,表格中的图例亦为笔者拍摄)

这些工具可以用来切割和雕刻宣纸和蜡光纸,以及将图案和文字转印到宣纸上。传承人通常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完成过门笺的制作。根据个人喜好的不同,有时也会使用蜡盘代替木制垫板。蜡盘是由蜂蜡、石蜡和锯末混合而成的,将锯末混入蜂蜡熔化的状态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可使用。使用方法与木制垫板相同,可用于凿刻过门笺。然而,蜡盘主要用于刻刀刻制过门笺,而不是凿制过门笺。在刻刀刻制时,也可以选用当代工业制成品的硅胶垫代替。硅胶垫与蜡盘相比,省去了制作蜡盘的过程,且受力均匀,更易于初学者接受。但是,硅胶垫是消耗品,而蜡盘则不是消耗品。传承人在每次使用完蜡盘后,会用吹风机将其加热,再用带有弧度的光滑贴片将其表面抹平,晾干后即可再次使用。凿制时使用木制垫板和木锤工具,传承人一手执刀具,一手执木锤,根据所设计图稿内容选用不同型号的凿刀锤击凿制,凿刻完成后用圆锥投出碎纸屑,即可完成过门笺的制作。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传承人的技艺和经验积累中,他们往往会自己制作刀具,以满足各种需求。有些传承人也会向当地的铁匠师傅订制,打造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刀具。

(二)工艺流程:分为单色和套色

制作单色过门笺的主要步骤可概括为:起稿模板、凿制模板、凿制过门笺、投废纸屑、凿制完成(见表5,单色过门笺制作流程表。表格制作:张同健)。

表5 .单色过门笺制作流程表(表格为笔者制作,表格中的图例亦为笔者拍摄)

套色过门笺的制作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画稿、固定稿图、凿制外框细节、凿下内堂子、剪掉多余部分、套红纸、刻制堂子各部分、刻制完成,取下红纸部分、剪堂子中的锯齿纹部分、各部分依次刻制完成后,开始套色、各部分依照设计摆放到位、摆上外边框、背面粘贴固定,最终完成套色过门笺(见表6,套色过门笺制作流程表。表格制作:张同健)。

表6 . 套色过门笺制作流程表 (表格为笔者制作,表格中的图例亦为笔者拍摄)

四、莒县过门笺的融合发展和创新

(一)城市景观

过门笺是莒县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过门笺也已经融入到了城市景观之中。在莒县县城,有许多道路两侧的公交站台上都印制有过门笺的文字和门笺作品,这些过门笺不仅体现了莒县的传统文化,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同时印有传承人的信息。

在城市规划中,过门笺也被融入到了景观设计之中,如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中都能看到过门笺的设计和装饰,使得莒县的城市景观更加多元和丰富。在沭河公园中,有一处过门笺的景观雕塑作品(见图7,过门笺景观雕塑。拍摄时间:2023 年2 月25 日下午14:00。拍摄地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沭河公园内。拍摄内容:莒文化主题的过门笺城市景观雕塑。摄影:张同健),这个过门笺的景观雕塑位于沭河公园的中心区域,高约4 米,由钢材制成,整个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中间的“日月山”符号,“日月山”符号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大发现。这个符号出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莒县陵阳河遗址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中,刻在一个大口尊上,成为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这个符号的出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给中国文明的起源带来了新的解释和认识。

图7

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符号与古代天文学和神话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符号中的“日”和“月”分别代表了太阳和月亮,而“山”则是神话中的象征。这个符号的出现,表明了古代人们对于天文和神话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证实了中国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把中国文明史上推了一千余年。过门笺景观雕塑以“日月山”符号为主题,融合了过门笺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景观设计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这座过门笺景观雕塑作品不仅是莒县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城市发展与创新的缩影。其深刻寓意代表着莒县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和谐共存,是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同时,它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设计过程中,现代元素的巧妙加入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时尚感和现代感,流线型的曲线和几何图形的应用更为它增色不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展示,这座雕塑让城市居民和游客们能够感受莒县文化的多元与魅力,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在莒县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同时,这个过门笺景观雕塑也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和感受。

(二)文创产品

“任何文化创意都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任何创意既是对一定文化的创新,同时创意本身也必须是有文化的。”[9](16)近年来,莒县过门笺开始与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让这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张道一先生曾受到“张果老倒骑驴”这一典故的启发写下这样一句话:“人往后看,只能看到过去,然而驴又驮着他往前,一直走向未来,这不就是对待历史,研究历史的辩证法么!其实,对待和研究传统文化,以致任何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呢……”[10](158)这句话就说明了,文化传承不能过于守旧,要在传统中创新,莒县过门笺则很好地践行了创新理念,通过融合传统的过门笺技艺和现代的设计理念,过门笺文创产品展现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例如,过门笺的图案可以被应用到艺术壁挂、台历、手提包、书签(见图8,过门笺书签衍生品。拍摄时间:2023 年2 月22 日下午16:30。拍摄地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莒国古城进士坊东侧剪纸物语展览馆。拍摄内容:莒文化主题的过门笺铜板书签衍生品。摄影:张同健)等等,这一做法不仅使过门笺文化得到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也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融合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过门笺文创产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展现了创新精神和时尚气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除了文创产品,莒县过门笺还被应用到了新的领域,例如文化旅游纪念品、商务礼品等。这些应用领域不仅扩大了过门笺的市场范围,还使过门笺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图8

在文化旅游领域,过门笺文化作为莒县的文化名片,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也为游客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在商务礼品领域,过门笺文化的独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创意,成为了企业营销和品牌推广的有力助手,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三)传承基地“剪纸物语工作坊”

剪纸物语工作坊(见图9,剪纸物语工作坊。拍摄时间:2023 年2 月22 日晚上20:00。拍摄地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莒国古城进士坊东侧剪纸物语展览馆。拍摄内容:剪纸物语工作坊西门。摄影:张同健),是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于红在莒国古城的工作室。该工作坊以莒县特色剪纸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为根本,将莒县传统的刺绣、剪纸中的老花样等非遗元素融入到非遗工坊的传承活动、研究创作、产品开发、传承教学当中去。

图9

据了解,工作坊所处位置游客云集,交通便利,室内建筑面积500 多平方,有传承所需要的完善的网络、桌椅、灯光等基础及办公设施,配备充足的专业工作人员。工坊创作的产品备受各界好评,已成为“莒文化”一张新的亮丽名片。不仅如此,该工作坊也不断创新产品花样纹饰,将剪纸、过门笺与旅游工艺品、服装设计、礼品设计巧妙结合,开发出高雅有内涵,端正有品位的剪纸系列旅游文化产品。主要有春节传统过门笺系列、莒文化及莒县景点过门笺系列、生肖系列剪纸、传统民间剪纸系列、福禄寿喜系列工艺品、莒县银杏树系列、书签系列、24 节气系列、传统民间老花样系列、戏剧人物系列、民间传说系列等剪纸作品及文创产品100 多个。

工作坊重视传统纹饰的应用和创新创作工作,带动身边的剪纸艺人达30 余人,在对莒县过门笺进行传承与发展、展览与展示、研究与创作的同时,也加强与民间剪纸艺人的交流合作,加大了综合性、原创性、地域性剪纸装饰类旅游商品、原创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让传统民间艺术创造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文旅产业振兴。

莒县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为民间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莒国古城的文化旅游项目包括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内涵,为非遗传承、非遗消费和非遗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场所。这里是展示各种非遗项目、传统工艺和文化的特定场所,也为莒县过门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展示空间。随着影响力逐渐扩大,莒县过门笺已经开始辐射周边城市,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并使其传播更加贴近大众生活。

结 语

本次田野调查论文的撰写,主要是从山东莒县过门笺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制作工艺、融合创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笔者也希望本调查研究能够为莒县过门笺的创作者们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既具有现代特色又不失传统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笔者希望本次田野调查能够对过门笺的艺术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鼓励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保护中来。通过本次调研,笔者得到如下启迪:

启迪一,文化传承的坚韧。山东莒县过门笺的历史起源,展示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个文化传承了数百年。尽管在现代社会面临诸多挑战,但莒县过门笺的存在和继续使用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坚韧性。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从古代莒民开始,莒县过门笺就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其发展历程也见证了莒地人民的文化积淀和智慧创造。这说明了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还是对未来的承诺。

启迪二: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山东莒县过门笺的艺术特征和寓意反映了当地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们不仅是装饰物,还是文化符号,传达了人们的共同理念和愿望。越来越多的人也自发地加入到莒县过门笺的传承和发扬中来,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和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传统技艺,让它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莒县过门笺的艺术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更是一种寄托情感和文化认同的表达。这表明文化不仅仅是个体表达的方式,也是社会互动的媒介,促进了社会凝聚力。

启迪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山东莒县过门笺的制作工艺和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也发生了些许改变,人们也通过多种形式的融合跨界发展,保护和传承着莒县过门笺的独特魅力,表明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社会相融合。这个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还为当地经济和社区发展提供了机遇。这也提醒着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促进。

本文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莒县独有的剪纸艺术“过门笺”的田野调查及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这一轻“砖”的抛出,会引来更多美玉的持续关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研究和拓展带来新的希冀。

注释:

①刘勰(约公元465 年~?),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与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并称文史批评三大名著。

②《遗韵采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07,第1页,作者是郑玉霞,其主要内容包含,民间美术,过门笺,日照农民画等。

猜你喜欢
过门莒县剪纸
钟灵毓秀 千年莒县
剪纸
莒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莒县高中化学微格教学展示在莒县四中召开
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剪纸
剪纸
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