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素异序词“性情-情性” 词义演变与 成因探究

2024-02-04 11:04嘉欣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情性性情

嘉欣

【摘要】同素异序词从先秦时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从微观角度着眼,通过对同素异序词“性情”和“情性”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其来源以及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两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点,并探寻两词产生差异的因素,包括发音省力、意义分担、语言经济等。

【关键词】同素异序词;性情;情性;词义演变;词义演变成因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1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36

基金项目:南北朝墓志同素异序词之演变研究(项目编号:RWXYCX2305)。

在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汉语的出现并存在着大量的同素异序词。“同素异序词”或称为“同素逆序词”“倒序词”等,指的是语素相同但次序相反的双音词。例如“家室——室家”“介绍——绍介”等。

同素异序词产生的历史悠久,是一种重要语言现象。丁勉哉指出同素逆序词在《诗经》时代便己产生,此后一直存在并持续增多。同时,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同素异序词都在文献中存在。据统计,《史记》有62对同素异序词,《三国志》有456对,《宋书》有486对等,数量都比较多。

对同素异序词做深入研究是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对于同素异序词的出现和存在原因,程湘清先生考察了其中的联合式同义或近义同素异序词,指出“同义或近义联合双音词其所以会出现字序可以颠倒的现象,能因为这类双音词的产生一般不需要经过一个词组凝固的阶段,可以径直在交际中应用,字序的前后最初并不影响交际效果。换句话说,不怎么影响它们作为双音词而存在。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同词异序现象不但先秦存在,而且从古至今都存在。”即它们原本就是一个词只是词形不同而已。

目前学术界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同素异序词进行整体性研究,如佟慧君的《常用同素反序词辨析》、崔玉松主编的《简明逆序词词典》、李运熹的《同素异序词刍议》、谭汝为的《同素逆序词四论》等;或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如语音、成因、修辞等方面等;或进行专书研究,如韩陈其的《〈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潘攀的《〈金瓶梅词话〉中的同素反序词》等。尚缺少个案研究。所以本文将以同素异序词“性情”和“情性”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情”“性”单词出发,探究二词的词义发展过程,来深入研究“性情”与“情性”的内在涵义演变差异,并探寻两者在此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情”“性”的词义发展过程

(一)“情”的词义发展

“情”,《说文》释为:“情,人之阴气有欲者。”这个“情”是人身上生而具有的由“阴气”所致的欲望、感情、情绪。其表示事物存在的真情实况。“情”的词义引申大体表现为辐射状的并列引申,分别为“本性”义、“情形”义。

1.情的本义为“感情、情绪”。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礼记·礼运》)

(2)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诗经·国风·陈风》)

以上皆表示感情。其中“洵有情兮”笺:“此君信有淫慌之情,其威仪无可观望而则效。”可知此“情”为“情感”,而不是爱情之义。

2.“情”在“感情”的意义上引申为“本性”。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4)天爱其精,地爱其平,人爱其情。(《淮南子本经》)

3. “情”在“感情”的意义上引申为“实情、情形、情状”。

(5)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周易》)

(6)“侨如之情,子必闻之矣。”(《左传·成十六年》)

“情”分别表示天道的运动情形与真实情况。

后经过词义的发展,在“实情、情形”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情面、私情的意义。其中情面义至迟产生于宋代。

(7)执法而不求其情。(苏辙《上韩枢密书》)

(8)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红楼梦》)

4.“情”在“感情”的意义上引申为情欲。而在“情欲”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情致、爱情”的意义。其中情致、爱情义皆至迟产生于唐代。

(9)何繁乌萃棘,负子肆情。(《楚辞·天问》)

(10)山情因月甚,诗语入秋高。(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11)唯将旧物表深情。(白居易《长恨歌》)

其分别表示情欲义、情致义以及爱情义。

5.“情”除做名词外,还做副词,表示“确实”“明明”,其用于谓语前。

(12)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墨子·非攻上》)

(13)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红楼梦·第四回》

“情”分别表示“确实不知道要发动战争”与“明明知道是说不动她的。”

6.“情”还表示尽情、尽管义。其至迟产生于明代。

(14)那呆子是走路辛苦的人,丢倒头,只情打呼,那里叫得醒。(《西游记》第三十八回)

(15)你只是情吃情穿,比当军受用的自然。(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

(二)“性”的词义发展

“性”,《说文》解释为:“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其意义为人的本質形态。“性”的引申义大体呈辐射状,分别为事物的性质功能、脾气性情、生命、身体。

1.“性”的本义指人或物自然具有的本性、本质。其中先秦的“性”是事物天然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无价值判断在其中。

(16)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尚书·汤诰》)

(1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18)自诚明谓之性。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篇》)

与前三个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其中(25)表示的“性”偏贬义,带有消极成分。

2.“性”在“本性”的意义上引申为事物的性质功能。

(19)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0)昼日颠越,不能见丘山,形性诡也。(《淮南子·主术训》)

3.“性”在“本性”的意义上引申为脾气、性情。

(21)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国语·周语上》)

(22)吾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4.“性”在“本性”的意义上引申生命。

(23)“性,命也。”(《玉篇·心部》)

(24)怨讟并作,莫保其性。(《左传·昭公八年》)

在“生命”义的基础上引申出“身体”的意义。

(25)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吕氏春秋·贵直论·壅塞》)

(26)留侯张子房,于汉已定,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杜门不出。(《新序·善谋下》)

二、“性情”“情性”的发展与区别

(一)“性情”“情性”的发展

1.经搜集分析语料来看,在西周时期,“性情”用作名词,表示人的禀性和气质。其与“性”“情”的本义大体相同。在先秦强调的是事物天然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无价值判断在其中。其为中性词。

(27)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易经·干卦·文言》)

(28)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到荀子这里,性情已经加入伦理价值判断,表达一种消极的意义,为贬义词。

(29)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荀子·性恶》)

(30)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儒效》)

“情性”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情性”的本意为与“性情”大体相同,为本性。其做名词,形容词。

(31)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荀子·礼论》)

(32)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刘劭《人物志·九征》)

2.“情性”与“性情”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性格之义。做主语、宾语。两者语法意义大体相同。

(33)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三国志·魏书》)

(34)且此人性情无常,猜忌特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宋书·文秀传》)

3.“性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思想感情”之义。

(35)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锺嵘《诗品·总论》)

(36)言为心声,公(袁可立子)性情胆略,流露尽于此矣。(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4.“情性”则在隋唐时期产生“情意、情感。”之义。与“性情”的“感情”义相似。

(37)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38)他二人彼此福了一福,一时情性相感,不觉拉住手,都落了几点泪。(《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

(二)“性情”“情性”的区别

1.語义区别

通过对比多个语料和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性情”与“情性”皆有三种释义,其中有两项释义完全相同,分别为“人的本性”与“性格、脾气”。剩余一项释义则相近,“性情”的释义为思想感情,“情性”的释义为“情意”。

2.语用区别

从时间层面来看,性情连用成词,《易经·干卦·文言》“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中首次出现,所以推测其至迟出现在西周时期。而“情性”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也。”所以推测其至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总的来说,“情性”成词晚于性情。

从使用频率来看,通过对比CCL语料库中“性情”与“情性”在各个时代的使用频率,“性情”在各个时代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西周1次、春秋战国4次、汉代6次、魏晋南北16次、隋唐五代9次、宋代203次、元明23次、清代546次以及现代2653次;而“情性”在各个时代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则分别为西周0次、春秋战国20次、汉代22次、魏晋南北25次、隋唐五代22次、宋代92次、元明3次、清代74次以及现代207次。综上,可以发现在宋代以前,“情性”的使用频率略高。但在宋之后“性情”的使用频率高于“情性”,直到现代,“情性”一词逐渐被搁置,几乎不再使用。

三、“性情”与“情性”演变的原因

同素异序词的发展演变有三种形式,分别为两词分化成各自承担一定职能的词,则两词继续使用;两词皆不再使用;两词之中一词留存,另一词消亡。“性情”与“情性”属于第三种情况,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发音省力因素

启功(1978)认为:“声调抑扬的现象是古代汉语习惯的一个部分,也是古代汉语语言艺术的一个部分。”声母的清浊是同素异序词其中之一消亡的重要因素。由于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而浊辅音发音时相反,所以清音发音相较浊音更加容易。同时Kirchner(1997)提出了三个制约条件,其中有一条Lazy制约条件,即轻松省力,发音用力最小化原则。其作用为从生理的角度来看,重音费力,轻音省力。在说话的时候既保证对方能听懂说话者的意图,又使发音器官不用劳累的前提下达到最大限度的省力。所以一般保留下来的词都是清音在前。如“介绍——绍介(见母,禅母)、故旧——旧故(见母,群母)、衣裳——裳衣(影母,禅母)”中“绍介、旧故、裳衣”皆为浊音在前,都已消亡。“性”从心母,为全清声母。“情”从从母,为全浊声母。所以“性情”保留下来。

(二)意义相近因素

“性情”和“情性”在用法上几乎没有差别,都为名词,作主、宾语等。而两词在意义方面,也几乎相同。两词的三项释义中,有两项释义完全相同。最后一项释义则相近,“性情”的释义为思想感情,“情性”的释义为“情意”。在两词几乎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根据第一个发音省力的因素,保留了“性情”,这一选择与汉民族追求阴阳相调的心理相适应。

(三)语言经济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注重简洁性。语言经济性原则可以理解为说话人为了省时省力而精简语言片段的字数。为此就要求语言系统保持一种有序平衡状态。

对于词来说也一样,其要求表达相同意义的词只需一个即可,力求词形简化、规范化。对于同素异序词的结果便是若经过历史的演变,两个词分化成各自承担一定职能的词,则两词继续使用。但两词若仍为毫无区别的同义词,则将面临放弃另一种字序,淘汰其一的结果。性情与情性在现代的意义大多为表达性格、脾气。根据发音省力、使用频次的因素,“情性”并没有接触到语言的实质,做出及时的改变,所以最终保留了“性情”。

四、以“性情”和“情性”为例探究同素异序词的

产生和发展规律

(一)同素异序词的产生规律

马真指出:“汉语词汇的发展倾向双音节化,因为这是解决当时需要大量增加新词的社会要求和旧的词汇体系局限性的矛盾的唯一出路。”从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规律。赵克勤指出:促成复音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就词的运用来说,同义单音词的连用,就是复音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联合式复合同素异序词只要“颠倒位置”便可以产生新词、简单便捷、方便记忆。其为十分经济的造词法。其体现了汉语造词法的灵活性。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同素异序词都存在。

(二)同素异序词的发展规律

意义相同的词符合韵律模式的词更具竞争力。同素异序词一般遵循先清后浊、先不送气到送气的顺序的规律。“性”从心母,为全清声母。“情”从从母,为全浊声母。q、x都是舌面音,q是塞擦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呼出的气流强,是送气音;x是擦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比较弱,是不送气音。“性”为清,不送气音,符合其规律,所以“性情”流传下来。

同素异序词遵循词语隐退规律。意义相同的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表义越明晰越有竞争力。“性情”和“情性”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多为性格、脾气。性情的“性”在前,更侧重于接近现代意义。

參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2]程湘清. 《论衡》复音词研究[A]//两汉汉语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程湘清.先秦双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启功.汉语声律论稿绪论[M].上海:中华书局,1978.

[5]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猜你喜欢
情性性情
时间的性情
刘月华
荷风
傅抱石《古长城下》:凡画山水,得其性情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感受书法 体味性情
先秦至金元时期“情性”说述评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一样情性 两份家国——论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中的“移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