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成语中的概念隐喻现象

2024-02-04 11:04井红静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摘要】成语通常言辞凝练而寓意深远,浩瀚的汉字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璀璨瑰宝,其中不乏概念隐喻现象的存在,也可以说,正是隐喻的应用才使得汉语成语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本文以部分成语为例详细分析了汉语成语中的概念隐喻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汉语成语;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39

隐喻最初仅是作为一种出现在文学文本中的修辞方法被学者关注和研究,直到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面世,隐喻的研究才实现了认知的转向。隐喻的认知学研究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鎏金岁月锻造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成语作为汉字文化中尤其绚烂的艺术瑰宝,凝结了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及民众的思想精神和生活经验,先人将自身对世界的感悟和认知通过隐喻的方式化作成语流传下来,也正因如此,汉语成语才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涤尽尘埃、历久弥新,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入手,选择对应的汉语成语,分析概念隐喻在其中的助解和升华作用。

一、概念隐喻理论简介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两部著作《诗学》《论修辞》中将隐喻定义为:“以指称一事物的名称去指称另一事物。”公元一世纪,昆提良提出的“替代论”认为隐喻就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这两种理论都只是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现象,直到理查兹在《修辞哲学》一书中提出“隐喻互动理论”,隐喻才开始了从修辞学研究到认知学研究的转变。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两人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开创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 ①此外,书中还提到:“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②,是将源域容易理解的框架映射到比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之上。隐喻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这种认知手段,运用较为具体的概念去理解那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换句话说,便是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或是经验描述未知事物,即源域中的已知向目标域中未知的映射。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并不是单纯对源域中某个方面的映射,而是将源域的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映射到目标域的结构上,这是一种系统的映射。通常,用来谈论源域的部分术语也可以用来谈论目标域。方位隐喻是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映射到非空间的概念上,使得非空间概念具有对应的空间位置,空间方位通常包括上下、左右、前后、里外、远近、东西、南北等等。实体隐喻则是指用已熟知的物体或物质特点来理解如思想、感情、事物、事件、状态等抽象化概念,将其看作是能分割的实体,以便对它们进行范畴化、指称、量化处理。

二、汉语成语中的概念隐喻现象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入手,以相应的中国成语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与赏析。

(一)汉语成语中的结构隐喻现象

1.形容人外貌的成语

在汉语成语中形容人外貌的成语比比皆是,隐喻的运用使其达到观词如见其人的效果,在文本中此类成语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描写更加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花容月貌”,出自明代吳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的第六十二回:“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这里,吴承恩用花和月来形容万圣公主的容颜。在人们的印象中,花朵通常是明艳动人又娇嫩欲滴的,月亮则通常是皎洁无瑕的,月光是清冷柔和的。通过将源域中花朵和月亮的形象映射到目标域中,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公主的模样:那必定是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有着明媚动人的眼睛、秀气的嘴唇、洁白的皮肤以及出尘的气质。如今,人们通常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女子出众的美貌。

“鹤发童颜”,最早见于唐朝诗人田颖的《梦游罗浮》中:“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鹤发”即“像鹤的羽毛那样的头发”;“颜”意为“面容”,“童颜”即“儿童般的面容”。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鹤的羽毛通常是白色的,儿童的容颜稚气未脱,其皮肤吹弹可破。在此诗中,诗人用鹤发童颜来形容此人,读者脑海中自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一位年逾半百的老人,头发已然花白,脸上却鲜少有皱纹,心态也乐观阳光。通过将源域中的“鹤(的颜色)、童颜”映射到目标域,诗中老人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读者更有如见其人之感。

2.形容时间的成语

时间是抽象概念,无声亦无形。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对时间的认知,创作出了许多相关的成语来描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比如,形容时间飞逝、光阴短暂的成语有:白驹过隙、昙花一现、弹指之间、乌飞兔走等等;形容时间悠久的词语有:沧海桑田、猴年马月、海枯石烂等等。本文将从中选择两个详细分析结构隐喻在其中的巧妙应用。

“白驹过隙”,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白驹过隙”。“白驹”即“白色的骏马”;“隙”即“缝隙”。“白马”给人的印象是“奔跑起来速度极快的动物”,而“缝隙”本身意思就是狭小的空隙。此成语意为“白马在缝隙前经过”,将源域中“白马经过的时间”投射到目标域中“人生的长短”,人们可以即刻体会到庄子想要表达的含义,即是后文中所言的“忽然而已”。

“沧海桑田”,出自东晋时期葛洪的《神仙传·麻婆》:“麻婆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东海行复扬尘也。’”后人据此提炼出“沧海桑田”这则成语。众所周知,大海需要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变为陆地,这是日积月累的产物。同时,“沧海”和“桑田”有着本质的差别,一种代表五形之中的“水”,一种代表五行之中的“土”,从“水”到“土”的改变是极具颠覆性的。通过将源域中人们对“沧海变桑田”的概念认知映射到目标域中,人们能够很轻易地感知到时间之久或一段时间内事物所发生的改变之大。

(二)汉语成语中的方位隐喻现象

1.包含“上下”的成语

在人类对世界探索的早期,便已初步形成了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人们对上下的认知通常是以“天地”为原型的。天在上,地在下;天是透明洁净的,地是泥泞脏污的。以对天地的认知为基础,人们衍生出了对上和下的联想认知。

在形容人情绪的成语中,人们通常以“上”来表示积极向上、愉悦的状态;以“下”来表示心情低落的状态。比如:“喜上眉梢”和“潸然泪下。“喜上眉梢”,出自清朝时期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中:“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此词意为:“喜悦的心情可以从眉眼中体现出来。”“潸然泪下”,最早出现在宋朝时马廷鸾的《题汪水云诗》中:“余展读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读至丙子诸作,潸然泪下。”此词意为:“眼泪情不自禁地从眼眶中泉涌而出。”由此,可以看出,“上”与喜悦的心情相连,而“下”则与悲伤的情绪相连。

除此之外,中国成语中表示地位、趋势、好坏等的成语中通常也会有“上下”的存在,比如上智下愚、每况愈下、江河日下、蒸蒸日上、青云直上、扶摇直上等等,在这些成语中,人們用“上”来映射“好的趋势、高的地位”;用“下”来映射“坏的走势、地位卑下”。

“江河日下”,出自宋朝苏辙的《栾城集·应诏进策·君术策第五道》:“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原文中,苏辙以不加阻拦,滔滔下行的江河水为例预设不予管理,放任自流的百姓民风和状况,以此督促皇帝勤于理政,合宜管理。苏辙根据江水向下流动,往而不返的现象引申出事情进行下去终会出现的不可挽回的糟糕状态,此处用“下”来映射衰微,更能发人深省。

“扶摇直上”,由战国时期庄子所著的《逍遥游》概括演变而来,后朝诗人曾多次引用,最著名的当属诗仙李白《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此词本意为乘风而上,升势不可抵挡,现多代指职场升迁,仕途得意。“上”方有高空,高空令人向往却又神秘莫测,古人幻想其上有仙人,有宫阙,常盼能无限接近那处神圣之地,便将好的寓意附加其上,心愿诸事皆能向“上”发展,渐入佳境。

2.包含“前后”的成语

在对“前后”的认知中,人们以所处的当下时空为基点,将整个事件比作一次远足,以此来定位事情发展的阶段:“之前”的距离已然经过,而“后来”的路程则需要继续行走才能逐步到达。人们将对“前后”的经验认知映射在对时间的抽象认知中,用“前”来表示“过去”,“后”则表示将来。在汉语成语中,此类成语数量众多,比如:前因后果、承前启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等。

“前因后果”,最早可见于梁朝萧子显的《南齐书·高逸传》中:“史臣曰:‘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在此句中,萧子显将整个事件的发展放在时空的维度上,事件的起因在前,事件最终的结果在后。人们以此总结出成语“前因后果”,如今此词泛指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

“惩前毖后”源自《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毖”意为谨慎,慎防。此句为周成王自我规诫之语。前期,周成王听信谣言,疏远周公旦,导致管蔡之乱时无可用之才,后听人谏言,请回周公,方才解燃眉之急。经此一事,周成王反思自身,总结出知前错而后慎之的真言,即错误已犯不可追,在后期的岁月中应当斟酌行事。

(三)汉语成语中的本体隐喻现象

本体隐喻也被称为实体隐喻,通常来说有拟人和容器隐喻两种隐喻方式。

1.成语中的拟人现象

“拟人”即赋予动物、植物、无生命实物或抽象概念人的特征,使其具备人的外貌、个性、情感等,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经过几千年来的探索,随着对自身认知的逐渐深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愈发善于用“拟人”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事物,比如将花草的随风摇曳视作“舞动”,将鸟雀的婉转鸣叫视作“歌唱”,以期通过对人类自身特性的了解来认识或解读一些复杂的事物。在成语中,“拟人”现象俯拾皆是,如: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春风得意、雪花飞舞、不胫而走等。

“莺歌燕舞”,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报锦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后人据此诗总结出成语“莺歌燕舞”。此词中用到了双关语,只按照字面意思的话,“莺歌燕舞”意为黄莺和燕子在唱歌和跳舞。而唱歌和跳舞,原本只是形容人类活动的词语,在这里,诗人将莺和燕拟人化,将它们的鸟鸣声当作是悦耳的歌声,将它们的嬉戏打闹当作是欢乐的舞蹈。至此,观看此诗的读者便可以联想到这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景象。

“春风得意”,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由诗的题目便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在登科及第后愉悦心情下的即兴之作。“春风得意”一词更是将诗人此刻的愉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得意”是形容人心情的词语,在这里,诗人言春风得意实际是欲表自己“得意”的心情,因自身的心情愉悦所以看所有事物都是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在监禁被释后,心情愉悦,仿佛风和水都在助他返航。回看这里,诗人写“春风得意”,更能体现出他此刻喜悦的心情无以复加。

“不胫而走”,出自汉代孔融的《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胫”是小腿,此成语意为没有腿却能跑,比喻消息不经宣传,事物无需推行就已广泛流传。消息本是抽象概念,此成语将人的动作“跑”赋予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消息传播速度之快。

2.成语中的容器隐喻现象

容器隐喻是本体隐喻的典型代表。容器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可以视作容器,如皮肤可以视作隔绝人体与外界的屏障,而人体便是容器。容器隐喻的特征来自人们的生活经验,容器有一定的硬度和容积,有界定的范围,且容器有大有小,不同的容器有不同的功能和形状,容器的这些属性和功能映射到目标域,便产生了容器隐喻。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容器的概念投射到更加抽象的领域,以帮助人们理解抽象的理念或复杂的事物特性。

“溢美之词”,出自清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高雨农序》中:“雨农遂为之序,且有溢美之词。”“溢美之词”意为“过分吹嘘的话语”。在这里,梁章钜假定合乎情理的夸赞话语为容器的容量大小,而超过这个标准的话语便如同溢出容器的水,多余、累赘亦无用。

“胸无点墨”,最早可见于宋朝释普济的《五灯会元》中:“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后人将其总结为“胸无点墨”。在这里,“胸”意为“肚子”,“墨”代指文学知识,“胸无点墨”意为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释普济将肚子视作装着文思才能的容器,如果一个人才疏学浅,便可以理解为肚子里装的知识少。

三、结语

与修辞手法中的隐喻不同,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既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在生活中,人们应用结构隐喻将源域中熟知的经验或常规印象映射到目标域中想要表述的事物中,見此类成语的人方能轻而易举地联想到此词想要表达的画面及想要传达的意思;运用方位隐喻将空间关系映射到事物关系中,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间关系等表露得更加清晰;当遇到单纯用语言难以描述或衡量的概念或状态时,人们通常会用已有事物作标准来对比和判断,例如,运用拟人将源域中人的特点、形态映射到目标域中,对其他事物的特点进行解释性描述,或运用容器隐喻将一些难以量化的事物比作容器,以容器的容量作为衡量标准。总而观之,概念隐喻现象广泛存在于汉语成语中,且概念隐喻的运用使汉语成语更加易于理解,形象生动,恰如其分。

注释:

①②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第3页。

参考文献:

[1]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Lakoff,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63-64.

[3]程茜茜.浅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语文学刊,2012,(14):40+99.

[4]赵秀杰,兰彩玉.从容器隐喻的功能看成语的表达及理解[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6):106-108.

作者简介:

井红静,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