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耦合对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024-02-05 12:38李博谷学福吕培法陈福浩孔令岱
农业知识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长发育小麦产量

李博 谷学福 吕培法 陈福浩 孔令岱

摘 要:为明确肥水耦合对冬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用济麦22为供试品种,以追肥用量和灌水不同组合形式为处理,探讨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由此可知,生产中应注重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施肥量和灌水次数,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小麦产量增加效益。

关键词:小麦;肥水耦合;生长发育;产量

小麦返青期是小麦一生的重要转折期,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此时期植株小花开始分化,也是春季管理的重要时期[1-2],因此,田间管理上应着重重视返青期的管理,及时补充水分和肥料,以更好地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此时期要及时进行水分灌溉,水分不足会影响小花的分化发育,导致大量小花进行退化,从而影响亩穗数和产量[3]。另外,小麦灌浆期是影响小麦千粒重的重要时期,此时期对水肥也有一定的需求。因此,探讨返青期和灌浆期水肥管理对冬小麦产量的作用对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以当地常规种植品种济麦22为供试品种,以不同追肥用量和灌水组合为处理,通过对各处理的生长发育指标以及产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肥水耦合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等的影响,旨在为当地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和供试品种

试验点为成武县汶上集镇试验田,供试土壤为壤土,选用品种为济麦22号,小麦前茬作物是玉米。供试土壤的养分含量为:碱解氮61.08mg·kg-1,速效磷15.86mg·kg-1 ,速效钾86.04 mg·kg-1,有机质14.86g·kg-1,pH值6.03。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植株生育指标的测定:分别在植株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各个处理进行测定,测定指标为株高、叶长、叶宽、茎蘖数等,生育指标测定过程中,各个处理均为统一标准。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测定:于小麦成熟时期,分别对各个处理的小区挑选长势均匀的连续植株进行取样,每处理均取相同面积的麦穗,统计出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再集中对麦穗进行脱粒,并放于阴凉干燥处晾晒,至籽粒含水率约为 12.5% ,再称取各处理的重量,并且计算各个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

1.3 試验设计

本试验主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同时期施肥和灌溉组合形式为处理,共设定5个处理。返青期和灌浆期施用肥料为尿素。具体施用量见表1。试验每小区面积约100m2 ,试验于2022年进行,试验田基施小麦10月1日采用小麦播种机进行播种,小麦播种量为8.5kg/亩,本试验田管理方法同当地常规生产管理方法。基肥为小麦专用复合肥料(N- P2O5- K2O含量分别为15-15-15),于翻地时一次性施入,追肥肥料为尿素(含氮素46%),于返青期和灌浆期浇水时冲施入田中。返青期追肥时间为3月3日,灌浆期追肥时间为5月3日。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经整理后采用Excel 2007和DPS分析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茎蘖数的数量对小麦穗数的多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植株主要通过次生根进行营养成分吸收,因此次生根数量越多,株高较高,代表生长发育越旺盛,从而满足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的需求。本试验测定的小麦茎蘖数、株高以及次生根数等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通过返青期追肥和灌水以后,植株茎蘖数以处理1和处理2较高,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4,处理5和对照相差不大,说明返青期施肥和灌溉是十分必要的,且10kg/亩的用量较为合适,施用过多不但不会提高植株生育反而降低生育指标。从次生根数量来说,各处理数量多少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4、处理3> 处理5、CK,其中处理1和处理2相差不大,处理3和处理4相差不大。从株高数据分析可知,株高以处理1和处理2略高,处理3和处理

4略低,但高于处理5和对照。说明小麦返青期施用尿素可以明显提高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并且10kg/亩的用量明显高于15kg/亩的用量的效果。生产实践中应注重小麦返青期的追肥和灌溉。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蜡熟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表3 可以看出,各处理的总茎蘖数以处理2最高,其次为处理1,且处理1和处理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3、处理4、处理5均高于对照,但和对照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对于株高来说,各处理的株高值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4>处理3> 处理5>CK,仍然以处理1和处理2数值较高,说明对于施肥时期来说,返青期追肥的效果优于灌浆期追肥,对于用量来说,以10kg/亩的用量效果较优,另外,本试验结果还表明,对于返青期追肥以后,于灌浆期增施少量氮肥并灌水的效果最好。

2.3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小麦的产量一般由产量构成要素计算得出,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指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结实率等,本试验测定的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数值如表4。

通过表4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处理的穗数以处理2值最高,且与处理3、4、5、对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除处理5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3和处理4均显著高于处理5。各处理穗粒数均高于对照,以处理2、处理1值较高,处理3、4、5的数值相差不大,其中处理1和处理2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的千粒重相差不大,以处理2数值较高,显著高于对照,但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不显著。对于结实率来说,各处理均相差不大,且和对照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通过产量数据分析可知,各处理以处理2最高,其次为处理1,各处理均高于对照,且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各处理产量高低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4>处理3>处理5。说明返青期施用尿素10kg+灌水+灌浆期施用尿素5kg+灌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处理2略高于处理1,说明灌浆期增施少量的肥料会有效提高小麦生长发育,进而提高产量。通过处理4和3相比可知,返青期施肥量一致的情况下,灌浆期增加一次浇水也有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由处理5结果可知,相较于灌浆期而言,返青期施肥略为重要,由此可知起身期需氮量更多,在生产中应注重小麦起身期的施肥量。

2.4 各生育因子和产量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是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是回归分析的拓展。通过进行产量和多个生育指标之间的通径分析,以找出各因子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如表5)。

由表5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因子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表现为正效应,其中茎蘖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值最高,达到0.5441,其次为穗粒数,以株高和千粒重的正效应较弱,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值为0.0335,说明株高虽然对产量呈正相关,但作用较弱,生产中应通过采取相关农技措施提高茎蘖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与对照相比,返青期和灌浆期追肥均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生长发育,且各處理中以返青期施用尿素10kg+灌水+灌浆期施用尿素5kg+灌水的组合处理产量、总茎蘖数、株高最高,说明灌浆期增施少量的肥料会有效提高小麦生长发育,进而提高产量。处理4>处理3,说明灌浆期增加一次浇水也有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各处理以处理5值最低,说明相较于灌浆期而言,返青期施肥略为重要。另外,由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蘖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效应,生产中应通过农技措施提高茎蘖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由此可知,生产中应注重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施肥量和灌水次数,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小麦产量增加效益。

3.2 讨论

本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返青期追肥和灌浆期追肥均有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且本文设定的返青期追肥量为10kg/亩和15kg/亩,虽然表明10kg/亩的用量较优,但对于其他用量的效果并没有进行多方面研究,因此,要想明确最佳施肥量,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贾峥嵘,郝佳丽,郝艳芳,等.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22(6).

[2] 于淑慧,朱国梁,董浩,等.微喷灌追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20(11) :46-50.

[3]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肥水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张荣亭;刘红;黄昌见;刘佳.南方农业,2021(11).

猜你喜欢
生长发育小麦产量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哭娃小麦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冬油菜栽培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