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前苗情分析和春季技术管理建议

2024-02-05 12:38孙红滨
农业知识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麦

作者簡介:孙红滨,男,农艺师,农业经济管理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发展研究工作。

摘 要:为充分掌握小麦冬前苗情,有针对性地提出春季管理措施,笔者先后赴聊城东阿县、茌平区,德州禹城市、平原县开展小麦苗情考察,实地查看13个规模种植主体相关地块。在与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同志和技术人员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两市冬前小麦苗情进行摸底调查,对查看地块相关信息和技术落实情况进行统计,真实客观地分析了2023年小麦冬前苗情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春季技术管理建议。

关键词:小麦;苗情分析;技术建议

1 生产基本情况

1.1 小麦播种及个体、群体生长情况

1.1.1 德州市

据统计,2023年小麦播种面积834.1万亩,较2022年增加18.6万亩。从群体看,由于2023年播种普遍偏晚,播种量略大,小麦基本苗平均25.3万株/亩、平均亩茎数68万左右,比2022年分别增加0.2万和1.7万。从个体看,平均单株茎蘖数2.9个、主茎叶片数4.6片、三叶以上大蘖1.5个、次生根3.9条,单株茎蘖数比2022年增加0.3个,三叶以上大蘖和次生根略有下降。

1.1.2 聊城市

2023年实现小麦播种面积628.2万亩,较2022年增加8万亩。从群体看,小麦基本苗平均24.2万株/亩、平均亩茎数64.3万左右,比2022年分别增加0.7万和1.4万。从个体看,平均单株茎蘖数3.3个、主茎叶片数4.6片、三叶以上大蘖1.3个、次生根3.8条,比2022年增加0.9个、0.1个、0.5个和0.1条。从统计情况看,两市小麦面积有所增加,小麦苗情良好,个体、群体生长情况好于2022年。

1.2 麦田分类调查情况

1.2.1 德州市

一类苗443.6万亩、占比53.2%,二类苗320.8万亩、占比38.4%,一、二类苗占全市面积的91.6%;三类苗48.5万亩、占比5.8%,旺苗21.2万亩、占比2.5%,一根针和土里捂面积0.9万亩、约占0.1%,比2022年少1.4万亩。

1.2.2 聊城市

一类苗312.8万亩、占比49.8 %,二类苗260.1万亩、占比41.4 %;一、二类苗占比超过90.2%;三类苗43.1万亩、占比6.9%,旺苗12.2万亩、占比6.9%,“一根针”和“土里捂”有1.4万亩,约占0.2%,与2022年持平。从统计情况看,两市小麦群体适中、个体健壮,以一类苗和二类苗为主,一类苗比例均有所增加,旺苗面积高于2022年,“一根针”和“土里捂”现象少于往年。

1.3 麦田冬前管理技术落实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两市麦田冬前管理技术落实比较到位。一是种子包衣(拌种)。两市面积明显增加,部分种植主体进行二次拌种。二是化学除草。2023年两市采用深耕深翻的面积普遍增加,秸秆还田质量明显提高,地里的杂草较少,多数种植主体都计划开春再化学除草。三是浇“越冬水”。德州市入冬前后多次降水,有效增加了土壤墒情,部分种植户选择不浇“越冬水”。聊城市土壤墒情也比较好,加之因当地土壤性质原因,农户本身有不浇“越冬水”的习惯,灌溉面积较小。

2 麦田管理和苗情特点

2.1 大力推广“双晚”技术,小麦适期晚播面积大

从调查情况看,两市均大力推广“双晚”技术,将玉米收获期从往年的9月底推迟到10月上旬,小麦集中在10月15日前后播种,多数地块播期一般在10月15~22日。比如德州市,10月15~20日播种面积达436万亩,占比52.3%;10月20日后播种面积达94.4万亩,占比11.3%。

从实地考察看,晚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分蘖,但有效降低了病虫发生率。查看的13个地块中,10月20日前(包含10月20日)播种的有7块,之后播种的有6块,从个体发育情况看,10月20日以后播种的单株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明显偏少,苗情偏弱。另外,在4个地块发现了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发病植株,其中有3个地块播期在10月20日前。

2.2 各项增产技术落实到位,播种质量好于常年

2023年两市落实秸秆精细还田、深耕深翻、种子包衣、高性能复式条播或宽幅精播、“双镇压”等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的力度都比较大,特别是“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区域,基本做到全覆盖,收获、整地、播种、镇压等作业质量明显好于往年。比如,德州市2023年推广统一供种289万亩、深耕78.2万亩、玉米秸秆精细还田799.2万亩、小麦宽幅精播558万亩、小麦播后镇压773万亩。聊城市推广深耕深松102.1万亩,普遍旋耕2遍,整地质量普遍较好,秸秆还田率达96.8%。

从实地考察情况看,各抽样调查地块,2023年播种前基本进行了深耕深翻,少量地块连续3~5年进行了深耕深翻;除极个别散户小地块未包衣外,绝大多数地块麦种都进行了包衣,包衣剂包括杀虫剂和杀菌剂,部分种植主体还采取了二次包衣措施;有条件的种植主体采用双镇压高性能播种机进行播种,达到一次播种两次镇压的效果,其他种植主体也采用镇压机械进行播前、播后镇压;部分种植大户在小麦出苗后,采用镇压机械进行再次镇压。另外,两市地头垂直播种技术落实较好,有效提高了地头播种质量。

2.3 气象条件总体较好,病虫草害发生偏轻

2023年11月初,两市均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有效增加了土壤墒情,既缓解了前期的旱情又有利于小麦促根增蘖。同时,几次降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麦抗寒锻炼,减少旺长带来的冻害风险,降低病虫越冬基数。从实地考察看,田间病虫情未查见麦蜘蛛和麦蚜,查见少量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病株,其中,纹枯病病株率在1.1%左右,茎基腐病病株率0.6%左右,均轻于历年平均。

2.4 規模主体和小农户麦田管理差异较大

对13个地块秸秆还田、深耕整地、种子包衣、宽幅精播、播前播后双镇压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规模种植主体各项技术落实都比较到位。但周边个别小农户地块相关技术落实存在明显差距,个别小农户地块白籽下地、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未进行镇压等问题均有一定程度存在。

3 不利因素和存在问题

3.1 播种过早、播种过晚同时存在,旺苗与弱苗并存

一方面,前期土壤墒情较好且温度偏高,个别播种早、播量大的地块出现旺长趋势。另一方面,2023年深耕翻面积大,部分麦田播种深,加之播期偏晚,造成出苗弱、根系不发达、分蘖不足,个别还存在“一根针”和“土里捂”。

3.2 部分地块整地质量不高

玉米季收获晚,秸秆腐解慢,部分地块整地质量差、土块较多,空隙大,不利于小麦扎根生长,越冬期冻害风险加大。

3.3 部分地块出现板结、裂缝

个别地块因土地偏黏等原因,在大水漫灌后出现板结、裂缝,后期跑墒漏风,容易受冻。

3.4 返青期管理难度将增大

部分种植户对适期晚播认识还是不到位,盲目地认为播期推迟就增加播量,导致部分地块播量偏大,造成无效分蘖多养分消耗过多、倒伏风险和群体郁闭后病虫害风险加大。2023年小麦比2022年普遍晚播8~10天,播种量普遍偏大,来年管理难度大。由于播期推迟,冬前除草面积小,返青期除草压力较大,需及早部署。

4 春季管理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应坚持“防春冻、防春旱、早除草、控旺长”策略,因地因苗施策,搞好分类管理。

4.1 针对受冻麦田

要立足“早管促早发”,在早春适时划锄,去除枯叶,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新生叶加快生长;土壤解冻后及时追肥,亩追施尿素15 kg左右,缺磷地块亩施氮磷复合肥20 kg左右,促进麦苗早发快长。

4.2 针对旺长麦田

要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进行镇压并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对于有“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浇水,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早春不要急于施肥浇水,应在镇压和喷施化控剂等措施的基础上,肥水后移,一般在拔节后期亩追施尿素15kg左右。

4.3 针对晚播弱苗

要通过“早划锄、早追肥”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早追肥,促根增蘖保穗数。待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时,可以同时施肥浇水,每亩施8~10kg尿素;到拔节期每亩再施8~10kg尿素,促进穗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4.4 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建议在早春返青起身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喷药前后3天内日平均气温在6℃以上,白天喷药时气温要高于10℃。返青拔节期是纹枯病、茎基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的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麦蚜、麦蜘蛛的危害盛期,要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适时开展“一喷早三防”。

4.5 要防控早春冻害

对于“吊根苗”和耕种粗放、泥块较多、秸秆还田导致土壤暄松的地块及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一定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增温保墒,避免早春寒潮降温冻伤麦苗。

猜你喜欢
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种植流翔高钙小麦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哭娃小麦
新季小麦市场运行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