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NO模型的学龄前儿童餐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2024-02-07 16:50赵雅婷缪玲
设计 2024年1期
关键词:Kano模型情感化设计学龄前儿童

赵雅婷 缪玲

摘要:运用KANO模型和情感化设计相关研究方法,设计一款学龄前儿童餐具。应用KANO评价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对餐具的特殊需求,得到必备需求、期望需求和魅力需求,通过敏感度矩阵坐标图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结合问卷调查筛选用户需求,从情感化设计的反应层、行为层、反思层原则出发,分析语义评价获得数据,提取设计要素融入学龄前儿童餐具设计中。结合国宝大熊猫元素进行设计实践,为儿童餐具的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KANO模型;情感化设计;学龄前儿童;餐具;需求

中图分类号:TP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1-0138-03

Abstract:Using the KANO model and research methods related to emotional design,a tableware for preschool children is designed. The application of KANO evalu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special needs of preschool children for tableware,to obtain the necessary needs,expectations and charm needs,through the sensitivity matrix coordinate map to prioritize the needs,combin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creen user needs,from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the response layer,behavior layer,reflection layer principle,analysis of semantic evaluation to obtain data,extract design elements into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tableware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elements of the national treasure giant panda to carry out design practice,it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direction for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ableware.

Keywords:KANO model;Emotional design;Preschoolers;Tableware;Demand

現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少子化”家庭数量日益增加,家庭对子女的成长愈发重视,儿童用品在家庭资金配比中逐年递增,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儿童餐具市场发展潜力无限。儿童餐具主要面向0~14岁的人群,其中,3~6岁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儿童的个性、习惯和认知均在逐步形成,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合理适用的餐具对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儿童用具的设计不能仅停留于外在表现,需根据学龄前儿童特征,设计出符合儿童生理、心理需求,能产生愉悦就餐情绪的餐

(一)KANO模型理论

Kano模型又名狩野模型,由日本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教授于1984 年在《质量》中正式提出,在用户所需属性类别和优先级分析中应用,是一种有效地研究消费者需求与动机的研究工具。

马尔兹以狩野模型为基础,迭代了一种更易于操作、更实用的Kano模型,在不同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方法提出:模型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功能需求及使用者满意度,将产品所具有的功能按不同需求类型划分为以下5类[1]:必备型需求(Basic Quality,M);期望型需求(Performance Quality,O);魅力型需求(Attractive Quality,A);无差异型需求(Indifferent Quality,I);反向型需求(Reverse Quality,R)。

(二)情感化设计

唐纳德·A·诺曼于2005年首次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出“情感化设计”一词,该理念被广泛运用于产品设计领域,为产品应注重实用性还是外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建议。情感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产品在满足了人的基本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根据人类的情感需求,从3个水平层面进行分析:本能层——外形的直接反应、行为层——使用的便捷乐趣、反思层——个体情感的反省共振[2]。从本能层设计的关注儿童感官愉悦,到行为层设计的关注儿童使用和互动体验,再到反思层设计的关注儿童个性化需求和深层情感体验,设计者基于这3个层面,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的同时,融入情感到设计中,给使用者带来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学龄前儿童年龄界定

根据第七版《儿科学》可知,出生28天为新生儿、1岁内为婴儿期、1岁至3岁为幼儿期、3岁至6岁为学龄前期、6岁至12岁为学龄期、12岁至18岁为青春期、年满18岁为成年期[3]。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3~6岁阶段的儿童生理、心理需求,了解学龄前儿童的探究行为,并根据各阶段进行不同的引导教育以明确适龄餐具设计侧重点,探究该阶段儿童对餐具的各项功能需求。

(二)学龄前儿童特征分析

1.生理特点

该阶段儿童处于学习认知成长期的初级阶段,思考能力逐渐发展,表达更顺畅,语言更富逻辑。与婴儿时期相比,身体发育速度缓慢增长,运动能力提高,大脑迅速发展,占成年人脑重量的86%~90%。语言词汇量也逐步增加,发音逐渐清晰,能熟练掌握600-2000个字。

儿童的动手能力、辨别能力以及感知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手部肌肉的发育,儿童对双手的控制更加准确,具备用笔作画或者制作手工等复杂动作的动手能力;能够逐步区分颜色的色调、明度、纯度,视力也逐渐变得清楚,能观察到远处的风景,对物体的形状也更加明确,鲜艳的颜色或特殊的形状、材质都可以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他们通过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感知外部世界,建立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心理特点

学龄前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初步时期,其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成人期的性格形成。这一时期的儿童:(1)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日常生活中总喜欢问家长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想法天马行空,喜欢探索;(2)爱模仿:儿童平时独立性相对较差,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乐于去模仿有趣的事物,言行举止向成人靠拢;(3)情绪易波动:儿童由于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一旦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会爆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脾气变得暴躁易怒等;(4)渴望被认可:在游戏或学习时,得到家长的夸奖,能激励儿童更好地完成作业,逐步培养儿童自信心,有助于其心理发育;(5)形象性思维:儿童时期思维比较简单,对陌生的事物认识比较浅显,多以形象性思维为主。

(一)学龄前儿童餐具市场调研

儿童餐具品牌众多,颜色鲜艳。据网络数据,从排名前十的品牌中选取几款儿童餐具品牌产品进行分析,例如:奥秀OXO(中国品牌)、Thinkbaby(日本品牌)、Munchkin(美国品牌)、BOON啵儿(美国品牌)、NUK(德国品牌)等,分析各国品牌在儿童餐具中的设计要素特点,如表1所示。

(二)调研用户需求

本次调查采用桌面研究法对现有数据进行检索,结合互联网检索,收集用户相关的反馈信息,整理归纳出现频率较高的设计要素信息词汇共10项:(1)造型具有趣味性;(2)材质安全性;(3)材质防滑耐摔;(4)保温便携;(5)隔热抗高温;(6)餐具全身可拆卸清洗;(7)能引导儿童更好地饮食;(8)配备叉勺等餐具;(9)分隔设计;(10)餐具感温变色。

(三)编制收集KANO问卷

为了解消费者对餐具功能需求的优先级,从家长视角考虑如何选购儿童餐具。调研采用KANO模型结合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学龄前儿童餐具的选择与购买》,问卷以问卷星的形式进行发放,主要调查群体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

KANO问卷采用5级制评分,通过问卷星小程序矩阵单选的方法编制调查表,并结合10个可供选择的设计要素构成儿童餐具Kano模式问卷。本研究采用电子与纸质两种方式发放了118份问卷,甄别与排除了其中6份矛盾问卷,共获得112份有效问卷。

(四)数据分析

在Kano模型指导下设计了定量问卷并依据问卷结果对儿童餐具功能需求属性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Better-Worse系数对用户满意度进行度量,得出准确的功能优先级排序,为后续儿童餐具设计提供了改进方向。

Better-Worse系数分析:所谓Better,即增加后满意系数(若商品具有某一功能属性则用户满意度上升),其数值为正值,通常在0-1之间。当Better系数越趋近1,则表明存在这种需求能够更有效改善用户满意度。Worse是指去除后的不满意系数(即如果没有某一功能,则用户对产品满意度下降),其数值为负值,通常在-1-0之间,当Worse数值越趋近-1,表示若不具备该功能,用户满意度下降得更快。

Better-Worse:Better(SI)=(A+O)/(A+O+M+I)、Worse(DSI)=(-1)(O+M)/(A+O+M+I)[4]

应用上述公式将表2的各项数据代入计算各项功能需求的BetterWorse系数SI、DSI,再计算出SI、DSI的平均值,将平均值(0.617,0.514)作为原点,Worse、Batter的绝对值分别作为横纵坐标,绘制四分位图,对功能散点进行四象限划分,以便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数据,见图1。SI、DSI跟平均值进行比较由此判断出需求类型[5]。

(五)明确需求

基于Better-Worse系数四分位图剔除逆向性要求与无差异型要求,将必备型要求,期望型要求与兴奋型要求备选功能按重要度大小排序。

必备型需求:(2)材质安全性>(3)材质防滑耐摔>(5)材质隔热防烫>(9)分隔设计;

期望型需求:(4)保温便携>(6)餐具全身可拆卸清洗>(8)配备叉勺等餐具;

魅力型需求:(7)引导儿童就餐>(1)造型具有趣味性;

结合3类需求属性的备选功能重要度排序,将9项被选功能结合儿童餐具分成以下3类。A. 外观功能:(1)造型具有趣味性;B. 基本功能:(2)材质具有安全性;(3)材质防滑耐摔;(4)保温便携;(5)隔热防烫;(8)配备叉勺等餐具;(9)分隔设计;C. 附加功能:(6)餐具全身可拆卸清洗;(7)能够引导儿童更好地饮食[6]。

功能要素基于Kano模型理论的长期实践,按照“必备型→期望型→魅力型→无差异型”的顺序排列。要求在必备型,期望型和魅力型上集中改善,而无差异型的功能点对于用户而言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省去对无差别型功能的考虑,在此方面减少成本[7]。

外观直接决定餐具能否吸引眼球,物品的内在行为决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否感受到愉悦和满足,而反思对人的思维情感的影响,决定了用户在使用物品后,回想使用过程时是否再次使用该餐具。

(一)本能层情感化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遵循最简单的设计理念:外形设计越接近本能水平的思维,越容易被人接受和喜爱。从产品设计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等因素着手,抓住学龄前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嗅觉等感知,通过儿童对产品的第一眼观察,接触和轻嗅等简单的行为,引发儿童即刻的本能情绪,引导儿童体验产品。

1.形态要素:儿童餐具的设计种类繁多,形态五花八门,设计者需考虑儿童在使用场景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姿势,使用圆滑的弧度,避免受伤。多数儿童餐具设计重点在于图案、形态等视觉单一刺激,但简单的几何形对儿童的吸引度低,新颖熟悉的餐具造型更能引发儿童的注意力和亲近感。

2.色彩要素:鲜艳的色彩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注意力,和谐的配色给人视觉上的舒适和愉悦。色彩对儿童食欲有较大影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食物的颜色与餐具的色彩对比较小时,人们的食欲就会增加,反之会降低。由于餐具盛放食物的特殊性,在设计色彩时应减少使用明亮的对比色,选取淡雅的素色,令儿童就餐时内心平静,避免产生过于兴奋强烈的情绪波动。

3.材质要素:考虑到儿童各项素质尚未完善,认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餐具的设计中首先需考虑材质的安全,使用可直接接触食品材质作为儿童餐具原料;其次,考虑材质的触觉,使用柔软平滑的材质减少儿童的抵触心理,给儿童带来放松愉悦的使用体验;最后,考虑材质的气味,应选用无毒无味的的安全材质,避免对儿童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行为层情感化设计

为确保儿童餐具在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与舒适度,对功能进行设计研究,行为层面设计的核心不在于餐具的外观,而在于理解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给儿童带来易用与趣味的实际体验。

1.实用功能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增加,须重视膳食中的营养搭配。儿童餐具使用场合多样,一份餐具中需包含多种用品:餐具自带分隔设计,既满足菜品多样化又保证不串味;大容量设计,保障儿童饮食足量;可独立拆洗,便于对餐具的整体、细节清洁;配备可放置式的叉勺,加入保温便携功能,扩大餐具使用范围。

2.交互功能

使用方式人性化:儿童餐具的使用群体是学龄前儿童,产品的交互方式应根据儿童用户的特点,给予人性化关怀,从安全性、便捷性、易用性、舒适性等方面提升用户满意度。

交互方式趣味化:儿童在饮食过程中难以保持长久注意力,吃饭时往往挑食、偏食、浪费粮食,因此,在设计时应选取儿童感兴趣的产品造型,将设计细节与互动形式巧妙融合,以有趣的互动趣化饮食过程。

(三)反思层情感化设计

1.产品形象象征——个人形象象征:儿童在外界评价中逐步形成自我认知,被肯定时高兴、自信,被否定时难过、自卑,其自身形象的建立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于产品设计中,可融入正面形象使儿童心理上与其关联,对产品产生认同感,在不经意中学习和模仿榜样的言行与品质,从而顺利完成饮食任务,一旦儿童自觉完成饮食,会得到家长的称赞,并感到自豪,对个人形象趋于认同。

2.提升用户参与度——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儿童易对亲自参与的活动产生独特的情感记忆,为培养儿童独自动手能力,使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心,参与强化互动体验,满足内心个性化需求,在设计中,可以使用系列化设计,在购买时,让儿童自主选择图案样式,给予他们选择权。

应用KANO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对餐具的需求,确定并筛选出了9项功能需求,通过情感化设计从3个层面分析设计需求与用户需求的映射关系,并对功能需求进行重要度排序,综合KANO调研数据、情感化设计3层面,用户特点,选取契合元素,并将设计元素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对学龄前儿童餐具的设计形成初步草图,见图2设计草图。

(一)使用安全方面

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故优先选择符合用户要求层级更高的功能模块布局,材质的安全与无毒害是基础条件。使用无味、无毒、隔热性能良好的PP塑料与抗撞击、防腐蚀的304食品级不锈钢材料相结合的双层结构。外层PP塑料可规避不锈钢的高导热性,满足隔热防烫、防滑耐摔的功能;内部不锈钢材质,可在双层设计的隔离层内注冷热水以实现夏季保鲜、冬季保温的功能。

(二)外观造型方面

通过寓意“乖巧、可爱、正义”的熊猫形象调动儿童饮食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在设计上对儿童的饮食形成激励和引导,让产品有故事,能沟通,融入情感、引起人的回忆、联想乃至共鸣。外观采用国宝“大熊猫”形象,融入电影《功夫熊猫》的渲染,使熊猫成为儿童心中的英雄IP,将产品与呆萌吃笋的熊猫、会中国功夫的侠客结合,活化人物形象。

(三)基本功能方面

采用组合餐具模块化设计,合理分装,碗、汤匙、叉子、隔板和碗盖,逐层叠放,可拆分清洗,确保卫生。3层分隔:顶层预留足够空间,用于存放叉勺等餐具,密封存放,便携卫生;中间采用不锈钢分隔盘,安全耐磨,防止刮痕,可分类盛放食物,避免串味;底层大空间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可盛放大件食品。

(四)互动设计方面

设计灵感来源于“微笑”,碗边可提放式手柄,在就餐时可摆放餐具、叉、勺,配上碗盖上乐呵呵的熊猫造型,传递“欢迎用餐”的情绪。同时,餐盒的内壁印有卡通激光图案,绘制一段竹子作为刻度,便于父母对儿童食量的把控,吃完饭后,可以看见底部吃饱喝足的熊猫图案,使见底成为激励。

2021年,我国放开了3孩政策,随着儿童人口比例的上升,在不久的将来,儿童相关产业势必会展现出更加活跃的生命力。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呵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所有设计师应该关注的。儿童餐具不能仅局限于用餐这一浅层次功能,应满足其深层的情感需求。以KANO模型为基础,将情感化设计理论导入儿童餐具产品设计中,结合学龄前儿童个性特征,对学龄前儿童餐具设计进行探究,提升餐具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易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化设计是积极促进儿童健康饮食的方法,同时也是今后儿童相关产品领域的设计趋势。设计要结合中国特色元素和儿童的成长经历,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餐具产品设计,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培养未来儿童的价值观。

課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23SJYB0172)

参考文献

[1] 张玉,王玮.挑食儿童的互动性餐具设计[J] . 设计,2022,35(03):112-114.

[2] 马秉辉,基于Kano模型的校园安全报警柱设计研究[J] .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21,34(04):48-50+57.

[3] 陶源源,张琳.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J] . 工业设计.2018(6):35-36.

[4]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 儿科学 第7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

[5] Berger C,Blauth R,Boger D,at al . Kano’s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 defined quality[J]. Japanese Soc Qual Contr,1993,2(4):3-35.

[6] 李剑云,马宏宇.后疫情时代下的社区共享办公空间设计研究[J] .设计. 2021,34(10)142-146.

[7] 李晓英,董铱垚. 基于KANO模型与联觉体验的儿童交互玩具设计[J]. 设计. 2022,35(03):60-63.

[8] 余森林,程倩. 基于Kano模型的办公桌功能改进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22,43(04):95-102.

[9] 魏文超,朱林峰,卢彦元,顾浩飞.宠物家具的情感化设计[J].包装工程. 2020,41(08):203-207

[10] 贾丹红.浅析儿童餐具再设计应用研究 [D] . 湖北工业大学,2017.

[11]贺可可,张雯. 基于情感化理念的学龄前儿童餐具设计研究[J].设计. 2021,34(17):139-141.

猜你喜欢
Kano模型情感化设计学龄前儿童
基于KANO模型的中老年人移动阅读优化设计研究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Kano模型的温湿度仪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京东商城配送服务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