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学切点探寻

2024-02-17 20:03福建省南安市宝莲中学李华凉
新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场域史料文本

□福建省南安市宝莲中学 李华凉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需求。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弄清楚学科价值、知识功用,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出发,根据学科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规划教学路径。情境呈现、场域构建、系统阐述、切点筛选和史料填充都是不同的选择,都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切入点,体现教学设计的独特性、新奇性、层次性、实效性。在多重手段的共同助力下,学生的学习探知积极性被激发,课堂学习探知氛围渐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一、情境呈现,激活多重感知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认知规律呈现出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特点。在具体画面、场景的带动引导下,学生生成感性认知,为理性认知的形成提供助推动力。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启发他们的兴趣点,促使他们构建知识,激活多重感知。历史学科展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时空进程,本身蕴含的素材资源是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古迹、实物、人物生平等都能成为教学切入点。将其与情境创设相融合,以高度概括的形式给学生带来形象化、立体化的感知体验,为学生进一步思考创造条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注入更多时代因素,提升情境的契合性、趣味性、多样性,以立体化的场景呈现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震撼。

历史史实和相关人物呈现出“过去式”特点,教师在进行导学时,要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和展现形式,尤其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多维融合,借助声光影的播放、展示功能,触动学生思绪,让课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初步了解和感知,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教师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重新修复后的圆明园全景展示出来。学生瞬间被这万园之园所吸引,发出声声赞叹。当学生情感进入饱满状态后,教师顺势引出圆明园遗址,看到园林的变化,学生既惊讶又气愤,不自觉地发出感叹和疑问。“圆明园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由规模恢宏的皇家园林变成断壁残垣。”对比情境的呈现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震撼,让学生对圆明园的前世今生有了全面了解。以圆明园为引子,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点被激活,思维活跃度逐渐被调动起来,为课堂教学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充足动力支持。

创优导学形式,提升教学时代感、启发性和新鲜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知积极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利条件。教师用现代思想武装课堂,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借助动态化视频播放的形式触动学生心灵,启动思维引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进入感知状态,为深度学习做好了充足准备。

二、场域构建,对接学习任务活动

课堂教学,教师个体、学生个体以及学生群体围绕特定学科知识与文化因子形成一种关系网络,这些因子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课堂教学的场域逐渐显现出来。教学场域具有整体性、自主性、层级性特点。为了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对接课堂教学任务,在构建教学场域时,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精准把握知识属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点、学习需要出发,对接不同要素。影响教学的要素是多元的,生活资源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历史学科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解读文本过程中,创设生活场域无疑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主动进入思考感知状态,让历史资源浸润学生心灵,为课堂教学赋能。

受限于教学观念和思想意识,教师的教往往是机械单一的,讲解成了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方式。高中生学习经验相对丰富,思维较为活跃,对知识的探究意识较强。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学习的期待,营造生活化的场域,给学生提供独特学习视角。学习“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师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很多事情都要进行梳理、规划,假如让你担任新中国外交部部长,你会采取哪些措施,重建新中国外交,请你组织成立外交智囊团,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出谋划策。”学生瞬间来了兴致,快速进入角色中。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纷纷组成智囊团,先对当前新中国的外交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然后针对当前外交情况,制定相关对策,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部分学生则化身成其他国家的大使,生生之间身份、角色、思想的碰撞,让课堂迸发活力。学生缺乏对外交知识的了解,这是客观现实,教师设置场域,让学生在角色和场域的熏陶感染中进入知识挖掘状态,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纬度思考问题。

教师抛出悬念,展示学习任务,将学生引向主动交互状态,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对单元主题、文本内容有了基本了解。以悬念设置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对接。这样的场域设计快速吸引了学生目光,他们的关注力自然聚焦。这就为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文本深剖提供了保障。

三、系统阐述,梳理知识结构框架

历史教学,知识是主体部分,对具体知识的解读、分析极其重要,它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高中阶段历史学科中的内容属于进阶知识,要想完成吸收内化,必须将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相关内容条理、系统地构建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由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组成的基础知识是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必须以基础知识为基点,逐步推进。历史知识复杂多样,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陷入一种极端状态,对具体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分析,攫取其最大的功用和价值。对知识本身展开深度剖析探索是从微观层面出发,展开教学探究。教师要有前瞻性和大局意识,能从整体着手进行多维关联、对接,确保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知识的内容、阶段特征是知识网络结构中的经纬线,厘清网络框架,需要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明了的把握。学习“辛亥革命”,从题目来看,文本内容相对单一,学习难度不高。但越是主题简单说明涉及的知识点更加丰富、多元,知识的纵深维度自然增加。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知识的关联属性出发,引导学生厘清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众多知识点,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活动伊始,教师以填空题的形式展示具体知识点。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有了较深引向,与头脑中的已有认知相结合。完成了“点”的梳理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构建,将头脑中接收到的“点”衔接起来,构成“面”。因为有了具体知识点的依托,搭建知识框架自然不在话下,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逐渐形成有效契合点。

学科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网络体系。探究文本时,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知识网络结构和体系,他们自然能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教师发挥思维导图的功用和价值,增加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条理性,从不同角度出发激活学生思维活力,让深度学习有了切实保障。

四、切点筛选,突破文本重点难点

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教学实践需要。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全面把握知识体系,精准对接学习重难点。教学切点选择将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效果。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对教材展开多重挖掘和探索,在全面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挖掘文本中的资源和素材,从中筛选切入角度。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切入角度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间节点等,从这些视角出发,辅助以趣味化的展现形式,定能引发学生关注。要想让课堂教学绽放光彩,提升教学实效性,教师必须找到微小且独特的切入点,从而带动学生认知的提升。

所站立场不同,对人物、事件的感知和评判自然存在差异。教师要注意调整思路,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视角,设计导学问题和任务。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目标作为指引。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师明晰十月革命的经过、历史意义等学习目标。这一课中,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是学习重难点。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把握学习关键点,教师以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基点,对教学展开引导,让学生把握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意义。“你从保尔的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保尔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和影响?”学生畅所欲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呈现的是十月革命的大背景,保尔能够从一名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也都是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教师借力文学作品,增加了历史学习的文采韵味,学生的思维受到触动,情感被激活,对十月革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共性和个性化认知。

课堂设计角度新颖独特,自然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调动他们的探知热情。文史不分家,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突破学习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引入文化要素,让学生在文化因子的熏陶感染下,对知识产生浓厚探知热情,实现文史互融互通的情况下,突破学习瓶颈。

五、史料填充,聚焦学科关键能力

史料为史之细胞和载体,也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动能,还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实现与知识的深层次对话。史料作为教材的有机体,如何有效运用,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不妨从史料选择、史料运用、史料展示、史料补充等方面着手,展开分析研究。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适时放手,构建沉浸式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知欲求,让他们层层深入,逐渐进入知识的中心区域,需要进行针对性、对应性设计。教学实践中,教师从课堂现实需要出发,及时展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史料,拓展学生认知面的同时,打通知识之间的脉络,促使学生思维向着崭新台阶迈进。

让史料说话,才能让课堂迸发活力。学习“抗日战争”,感知探索文本之前,教师结合文本主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史料素材。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既独特又极具挑战性,他们要提前准备。史料选择不是随意的,需要契合文本内容、对接学生的兴趣点。投放史料时,教师也要把握有利时机,适时投放。学生思维阻滞、认知浅显时,及时投放都是不错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知识的梳理和构建。为了检验学生对文本学习效果,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展示搜集到的材料以及训练任务。史料融入课堂瞬间吸引了学生眼球,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主要目标追求。教师打破常规,跳脱出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探知史料,通过材料共享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将史料作为桥梁和纽带,无疑能给学生带来深刻体验,助力高品质课堂生成。教师要对史料的功用和价值有精准把握,在有效筛选的基础上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加深对文本内容科学有效的理解,把握学科本质。

创新是对新课改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课堂进步的有利条件。历史教学亦是如此。要想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必须进行多元创新,以史料为基点,对多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切实把握教学引导契机。高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构建崭新教学模型,将史料融入实践操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读、归结、整合中,循序渐进,顺利进入知识核心区域,形成更为适合的教学策略,升级课堂教学体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品质。为了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课堂现实需求出发,进行实践尝试,以教材为基点,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出发,对教学展开立体化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发散性发展趋势。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多媒体技术,激活他们多重感知意识,并借助特定场域,以系统化的知识梳理,构建知识框架,呈现学习活动,实现了学习重难点的突破,课堂迸发生命活力,为学生思维品质、综合能力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场域史料文本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史料二则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