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研究:历程、主题及逻辑

2024-02-18 04:40荆德亭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1期

荆德亭

[摘要]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到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怀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再到新品格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正当性问题、本体性问题、实践性问题以及价值性问题等几个基本问题,构成了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中心主题。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等多个维度上,呈现出清晰的“整合趋向”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历程;演进主题;演进逻辑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149-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23

美国向来高度重视对公民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教育,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建构了多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模式。对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进行考察,探究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心主题和内在逻辑,对深刻认识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实践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 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

美国早期的道德教育,是与宗教融为一体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道德教育逐渐与宗教分离,开始了世俗化的趋势。迄今为止,美国的道德教育实践已经走过了120余年的历程。从总体上看,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传统品格教育模式成为美国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传统品格教育模式逐渐式微,理论基礎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怀模式等现代道德教育模式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道德教育实践中兴起了新品格教育运动,新品格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美国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

(一)传统品格教育模式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也常译为品德教育、品质教育。对于品格教育的定义,研究者们尚未达成一致。在众多的品格教育定义中,美国学者阿兰·洛克伍德给出的定义影响比较大。他认为:“品格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合作进行的,用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通过直接、系统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1]从理论和实践的整体性的视角看,或者说,从把品格教育视为一种道德教育模式的视角看,品格教育是以德性伦理学为道德哲学基础,以社会的核心价值为主要教育内容,以直接、正面的教育方法为主要教育方法,以培养人们良好品格为教育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实践方式。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实践方式,品格教育在美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的教会和家庭就利用宗教的资源、途径、方法等对人们进行品格教育。进入19世纪,随着大量欧洲移民的涌入,美国当时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把他们培育为符合美国文化的公民,为此,道德教育加重了美国精神、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学校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普及,学校开始代替教会和家庭,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美国的道德教育也逐渐与宗教相分离,日渐世俗化,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格教育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多数中小学都设置了专门的品格教育课程,品格教育成为美国通行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美国的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道德哲学基础是德性伦理学,或者说,美国的传统品格教育模式是德性伦理学的实践形态。伦理学向来存在两种理论传统,一种是规范伦理学,一种是德性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以“人的行为为中心”,关心的是人的“行为规则”,强调“我应该如何行动”;而德性伦理学则以“人为中心”,关心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或“生活”状态,强调的是“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德性”[2]。以德性伦理学为道德哲学基础,在品格教育的视域中,品格乃是人的内在的、稳定的、持久的道德情感、态度和行为,品格是内在于人的心灵或动机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则的。正是基于对“德性”或“品格”的这种理解,品格教育的理念就是以人的品格教育为中心,把人们培育成为拥有良好“美德”或者“德性”的人。也正因如此,有研究者指出,品格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塑造和培养人的品格的道德教育,或者说是以品格教育为途径的道德教育[3]。

基于以上理念,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形成了稳定的实践框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一品德教育的特征是强调正面、直接的道德教育,强调纪律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强调直接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校环境的间接作用,等等”[4]。具体而言,在教育目的上,品格教育明确以培养拥有良好品格的、认同美国精神的、合格的美国公民为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品格教育聚焦于公正、勇敢、自律、慎思等一些被认为是亘古不变的、美国的传统美德上;在教育渠道上,美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一些专门的品格教育课程来直接实施品格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品格教育主要采用显性的、正面的教育方法,向教育对象传授这些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例如理论灌输、榜样教育、奖励惩罚、纪律约束等都是品德教育常用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上,教育者是品格教育的中心,是品格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作为品格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则处于从属地位。

(二)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受到了多重冲击。在理论观念上,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日渐流行,这种思想强调价值的相对性,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与具体情景相关,否认存在亘古不变、绝对的价值或美德,美国传统品格教育的内容受到了质疑;在价值取向上,美国社会日益高扬个人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民主权利,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方法的正当性受到了质疑;在教育实践上,1924年到192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哈特肖恩和马克·梅对品格教育的运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品格教育与学生道德行为之间关系并不明显,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在社会背景上,二战后,随着美苏争霸愈演愈烈,为培养高精尖方面的专业人才,美国学校更加聚焦于科学和技术的教育,对道德教育有所忽视,美国道德教育进入荒凉时期[5]。在这些冲击之下,美国道德教育模式迎来了变迁的“关键节点”,进入了多样化发展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越来越崇尚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美国社会的共同价值观逐渐式微,价值观似乎成为“个人的事”。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已难以为继,教师在教学或班级管理中时常产生困惑:如何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不伤害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或者说,在民主社会中应如何开展道德教育?为解决这些问题,詹姆斯·谢弗等提出了理论基础构建模式,旨在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价值观问题。理论基础构建模式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原则,主要体现在詹姆斯·谢弗与威廉·斯特朗合著的《面对价值决定:提供给教师的基本理论》一书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的推崇,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作为社会中的个人,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美国社会中的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价值观混乱、言行不一等现象,这已成为当时美国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势下,路易斯·拉思、悉尼·西蒙、梅里尔·哈明等研究者提出了价值澄清模式,旨在帮助人们认清、接受,并且长期践行自我选择的价值观。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主要体现在1978年出版的《价值与教学》一书中。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教育学家罗尔德·库姆斯等学者提出了价值分析模式。库姆斯等学者认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民主社会中,价值观教育不应以向人们灌输某种特定的价值观为中心,而应以提高人们的价值分析能力或价值判断能力为中心。基于这种理念,库姆斯等学者建构了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分析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主要体现在库姆斯的《价值分析的目标》《价值分析的教学策略》等著作中。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当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影响最大的道德教育模式之一,主要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柯尔伯格创建的。柯尔伯格认为,理性的道德认知能力或者道德判断能力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此,道德教育不能以灌输某些特定的价值观念为主要任务,而是要着重提高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人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柯尔伯格建构了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他指出:“这种方法之所以被称为认知,是因为它认识到同理智教育一样,道德教育的基础在于激发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定进行思考;它被称为发展的,是因为它坚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道德有阶段的发展。”[6]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学者弗雷德·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建构的。纽曼认为:“以往的公民教育大部分集中于自我适应的活动(即认识或澄清个人的价值观),而不是培养胜任能力。”[7]换言之,纽曼认为,以往的公民教育主要聚焦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培养的是“道德评论员”,缺乏对“行动”的观照,并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道德作用者”。基于此,为了弥补以往公民教育的缺陷,纽曼提出,应建构以培育合格的“道德作用者”为目的、以激发公民的“社会行动”为主旨、以提高公民的“环境胜任能力”为中心的社会行动模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启发下,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尔·吉利根认识到,美国社会流行的公正伦理学是以男性主义的视角建构的,缺乏对女性经验的观照,提出应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建构基于关怀的伦理学,也就是关怀伦理学。受到吉利根的启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从女性主义和实用自然主义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关怀伦理学,提出了系统的关怀理论的思想。随后,诺丁斯教授进一步把关怀理论应用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认为应以关怀为中心来组织学校道德教育,发表了《关怀:一种女性主义的道德教育视角》《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对学校关怀的挑战》等多部著作,建构了关怀道德教育模式。

(三)新品格教育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群体的道德表现显著下降,偷盗、自杀、作弊、吸毒、学校暴力、未婚先孕等似乎已成为美国青少年中司空见惯的社會现象,甚至当时的青年群体被有的研究者直接称为“垮掉的一代”。不少人逐渐意识到,美国社会的这些道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品格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在反思和批评当时流行的相对主义、过程主义等道德教育思潮的过程中,美国教育领域的一些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呼吁:为了重塑美国社会的价值共识,美国道德教育应该消除对品格教育的偏见,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美国传统品格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进行发展和完善。此举推动了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美国已有36个州通过了关于在公立学校中推行品格教育的立法,另有7个州尚未立法,但已明确表示要推行品格教育。由此可见,新品格教育现已成了美国公立学校中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8]。

在理念上,新品格教育模式传承了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即明确以培育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同时又吸收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流行的多种道德教育模式的一些新理念,实现了对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扬弃。首先,新品格教育模式形成了新的“品格观”,不再像传统品格教育一样,把“品格”视为一种孤立的、静态的个体品质,而是把“品格”视为一种由知、情、情、行等多要素构合而成“复合体”[9]。其次,在道德哲学依循上,新品格教育模式超越了“美德论”与“正义论”的对立,相信美德既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认知反思”,以培养“全面学生”为教育目标,实现了对“价值内容”与“价值能力”的双重观照[10]。再次,正如美国学者欧文·克里斯托尔所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权威缺失导致的“放任”和权威过度导致的“独裁”是美国道德教育中的两个极端,这两者都是因为“合法性权威”的缺失而造成的[11]。基于此,新品格教育认为,在民主社会的道德教育中保持一定的人们认可的道德准则和公共权威即“合法性权威”,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这就既保证了道德教育中个人自由的基本权利,也确认了法律框架允许的适度权威的必要性,从而调和了“自由”和“权威”的对立,超越了道德教育的相对主义和灌输理论。最后,新品格主义模式还用“社群化”理论调和了美国道德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社会”和“个人”的对立。例如,麦金太尔认为“个人不仅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而且也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身份承担者提出自己的目标和观点”,因而,“我的生活故事永远被包括在赋予我身份的那些社群的故事中”[12]。

有研究者曾指出,新品格教育乃是一个“大帐篷式”(big tent)的概念,意指新品格教育模式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也正因此,在实践中,新品格呈现出了鲜明的综合性的特征[13]。具体来看,在教育内容上,新品格教育不仅重视向学生传授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还重视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教育方法上,各学校在实践新品格教育过程中,不仅开设了品格教育一贯重视的正式课程,还注重各种非正式课程等隐性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灌输等直接的、正面的教育方法,还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等间接的教育方法;不仅设置理论性的课程,还设置了多种实践性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区志愿者活动。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上,新品格教育模式不仅充分保证了教师的适度权威性,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由、民主的基本权利,显著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能动性,把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了起来。在组织管理上,新品格教育不仅重视学校中的品格教育,还特别强调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的协作,努力形成品格教育的合力。

二、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主题

通过对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历程的回顾,可以发现,影响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因素是具体而复杂的。从总体上看,以下几个问题构成了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中心主题。

(一)正当性问题:需要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吗?

是否需要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或者说,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不是正当的,是影响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一个重要主题。20世纪上半叶,作为美国主要的道德教育模式,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以培育勇敢、诚实、勤劳等美国社会的核心美德为中心。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社会对民主、自由等个人价值观的推崇,道德相对主义思想逐渐流行开来。有学者就曾指出,“美国现代社会对个体自主性的强调使人们认识到:个体既不属于教会,也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自己;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善和价值都是相对的”[14]。在这种思潮下,以培育社会核心美德为中心的传统品格教育模式逐渐被解构了,多种道德相对主义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遂成了美国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就明确宣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人们灌输某种确定的价值观,而是为了帮助人们澄清个人的价值观。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也强调教师在价值观教育中要保证不能伤害民主的基本价值。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序现象,人们又逐渐意识到,普遍的道德共识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遂呼唤品格教育的复归。美国学者梅尔·施瓦茨曾对美国的212所学校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教育者都认为美国学校应该承担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责任[15]。正是在這种背景下,新品格教育运动兴起,致力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新品格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美国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

(二)本体性问题:行为习惯,还是推理能力?

美国传统道德教育以德性伦理学为道德哲学基础,主张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道德行为习惯,或者说,是培育美好品格,也正因此,美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品格教育。20世纪30年代,进步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日渐兴起,作为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是典型的“境遇伦理学”的拥趸。在杜威看来,道德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道德情境的变化会引发道德规则的变化,基于此,杜威对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向人们灌输某种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而应是培育道德推理能力,以让人们能够掌握如何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16]。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主张道德教育就是培育道德推理能力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逐渐兴起。例如,价值分析模式,就明确以提高人们对价值问题或价值情境的道德推理能力或道德判断能力为目的。又如,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也以促进人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培育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为目标。20世纪80年代后,失信、吸毒、酗酒等不良行为在美国青少年群体中层出不穷,美国青少年群体的道德状况出现明显滑坡。人们不得不反思进步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科学性,重新意识到品格教育的必要性,于是发起了新品格教育运动。在承袭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多种现代道德教育模式的一些观念和策略,建构了以培育良好品格为主要目标的新品格教育模式。综上可见,作为道德教育中的本体性问题,道德教育是培育良好品格,还是培育道德推理能力,始终是影响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性问题:尊重权威,还是崇尚自由?

尊重权威还是崇尚自由,始终是美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争论焦点,也是一个全程影响了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重要主题。在美国的思想传统中,向来存在着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倾向,保守主义尊重传统、谋求秩序、承认权威,而自由主义则鼓励创新、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承继了宗教教育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尊重权威的倾向,在实践中强调对道德箴言、道德信条、传统美德观念的灌输和说教。遵循着自由主义的基本精神建构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则崇尚自由,要求教师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体性、创造性,反对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鼓励教师采取讨论、对话等教育方法。例如,价值澄清模式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保持价值中立,避免价值观念的灌输和说教,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又如,关怀模式的主要实践途径就是对话,而对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这也充分彰显了崇尚自由的价值倾向。20世纪80年代后,新品格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美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道德教育模式,意味着保守主义价值理念的复归。新品格教育模式的支持者就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一种道德权威,真正的教育将不可能实现”,甚至相信,“如果一个教育者没有‘道德权威的观念,就不应该成为一个教育者”[17]。也正因此,遵循着这种理念,新品格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又再次承认权威、尊重权威,并坚持以正面的、直接的教育方法为主。

(四)价值性问题:个人主义,还是社群主义?

在自诩为自由、民主的世界中心的美国,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始终是影响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两股重要思潮,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社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美国道德教育中的两块思想理论基石”[18]。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本来就承继了宗教教育中的公共精神,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移民潮的出现,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体现出鲜明的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美国社会日益向现代化过渡,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反叛传统成为时代潮流,个人主义在美国逐渐流行,并成为美国价值观体系中的内核。在道德教育实践中,遵循着个人主义价值理念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品格教育模式成为美国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例如,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无不充分尊重个体的价值,主张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遵循着个人主义价值理念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形成和蔓延,导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滑坡。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任何人都首先是作为一名社会共同体的成员而存在的,然后才是个体,因此,共同体的价值应该高于个体的价值。作为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就明确指出,“人是处于某种社会背景中的人”[19]。正是在社群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品格教育运动开始兴起,新品格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以凝聚社会的道德共识、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逻辑

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是由价值取向、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等多个维度的演变和发展共同构成的一个过程。在这几个维度上,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体现出了清晰的“整合趋向”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逻辑:从“德性伦理”到“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整合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实践样式,道德教育模式是基于一定的道德哲学或理论而建构的。从这一视角看,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遵循了从“德性伦理”到“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整合的逻辑。在道德教育中,向来有两种理论范式,一种是德性伦理,一种是规范伦理。德性伦理是实质主义的,相信人的道德主要就是指人的品质,关心的中心问题是“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伦理是形式主义的,相信人的道德的关键是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人应该如何行动”[20]。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以人的品格培养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模式,遵循的是“德性伦理”的基本思想。而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价值分析模式、关怀模式等多种现代道德教育模式则是以道德推理或道德判断能力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关心的是“人应该如何行动”,遵循的是“规范伦理”的基本思想。在新品格道德教育模式中,品格則被理解为一种行为、认知、情感等多要素构成的“复合体”,既强调了品格乃是一种行为,同时,也承认道德认知、情感等要素在人的行为习惯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新品格教育模式既承继了“德性伦理”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借鉴了“规范伦理”的一些相关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两种理论范式的整合。

(二)价值逻辑:从“社会取向”到“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整合

作为一种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同时,价值取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在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中,价值取向遵循了从“社会取向”到“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整合的逻辑。美国的传统品格教育模式主要是围绕着培育“合格的美国公民”运行的,而所谓“合格的美国公民”,实质上就是符合美国精神、具有美国传统美德的公民,可以说,美国传统品格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美国公民的社会化、美国化。由此可见,在价值取向上,美国的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取向”。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日渐兴盛,美国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转向了以培养能够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民主社会中做出理性的道德选择的人为中心,呈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取向”。例如,理论基础构建模式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在民主框架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明显遵循了“个人”优先于“社会”的逻辑。又如,价值澄清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人们灌输某种确定的价值观,应该是帮助人们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并持续践行个人的价值观,这也充分体现了“个人为本”的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新品格教育模式逐渐成了美国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但是,在价值取向上,美国新品格教育模式并不是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而是既承继了传统道德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又充分观照了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诉求,实现了“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整合,是新的生长[21]。

(三)实践逻辑:从“直接教育”到“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的整合

道德教育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关联的本体属性,因此,任何一种道德教育模式都既包含着一定的理论,又包含着一定的实践策略。从实践的视角看,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遵循了从“直接教育”到“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整合的逻辑。受宗教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实践中,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惩戒、奖励等直接教育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崇尚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兴起,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依托权威、权力运行的灌输式教学、惩戒、奖励等直接教育法失去了文化上的“合法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这些现代道德教育模式,无不要求教师坚决避免直接灌输某种确定的价值观,转而采取课堂讨论、平等对话、社区服务、公正团体等间接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品格运动的兴起,新品格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美国的主要道德教育模式。但是,新品格教育模式并不是美国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简单回归,而是对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积极扬弃,是美国道德教育历史进程中的“螺旋式发展”。而这种“螺旋式发展”,在实践层面上的重要体现就是新品格教育模式既确认了灌输式教学的合法性,又充分观照了当代美国文化对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的诉求,借鉴和吸纳了讨论、对话、实践、榜样等多种间接教育方法,实现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的整合[22]。

參考文献:

[1]Alan L Lockwood.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 [A].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Character[C].ed.Alex Moinas NSSE,Chicago,1997:179.

[2]Rosalind Hursthouse,On Virtue Ethics[M].Oxford,1999:17.

[3]尹怀斌.品格与品格教育:概念、视角和基础——当代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研究[J].道德与文明,2012(06):103-109.

[4]檀传宝.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2):33-37.

[5]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1-64.

[6]Kohlberg,L.High School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For A Just Sociaty.In Ralph L.Mosher,Ed.Moral Education:A First Gener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Praeger Publishers,1980:20.

[7]〔美〕理查德·哈什,约翰·米勒,格林·菲尔丁.道德教育模式[M].傅维利,王念泉,等,译.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169.

[8]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Character Education——What States Are Doing [EB/OL].http://character.org/more-resources/character-edcation-legislation/,2017-03.

[9][15]刘晨,康秀云.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复归背景、目标转向与理论超越[J].外国教育研究,2017(12):92;93.

[10][11][17]〔美〕威廉·戴蒙.品格教育新纪元[M].刘晨,康秀云,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170;170.

[12]A.MacIntyre, After Virtue[M].Notre Dame,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4:220.

[13]刘晨.美国新品格教育的核心理念、实践模式与发展趋向[J].教育科学研究,2020(05):84-92.

[14]刘争先.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正当性——基于对美国新品德教育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172-176.

[16]唐汉卫.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60.

[18]谢狂飞.比较视野下的品格教育研究——以美国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44.

[19]〔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8.

[20]蔡春.德性与品格教育论[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9.

[21]戚万学,赵文静.何谓有效的品格教育? ——美国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1(02):44-49.

[22]班建武.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06):32-36.

(责任编辑:姜佳宏)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Moral Education Model: Course, Theme and Logic

JING Det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701, China)

Abstract: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l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undergone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al character education models to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odels, value clarification models, value analysis model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models, social action models, care models, and other moral education models, and then to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new character education models.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legitimacy, ontology, practicality, and value constitute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l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evolu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l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sents a clear internal logic of “integration trend” in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value orienta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Key words:  American moral education model; evolution process; evolutionary themes; evolutionary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