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典型案例创新典型报道
——七个维度实现典型报道突破与创新

2024-02-19 23:49
传媒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闻奖典型

张 敏 周 妍

2023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宣传正面典型,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1]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从吴满有到狼牙山五壮士,从雷锋到袁隆平,从杜富国到黄文秀,正面典型报道带来的榜样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向好向善。

一、找准典型,真者精诚之至也

(一)做最先被打动的人

典型报道是指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的报道。典型报道的内容主要包括典型人物、典型集体、典型事件、典型经验、典型问题等。[2]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作品,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最可爱的人”也成了兵哥哥们的典型称呼。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3]由此可见,一个典型报道里的真实典型,最先打动的,应该是写出这个典型报道的作者。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判断一个典型精不精准,作者首先要问这个典型能不能走进自己的内心。

(二)提升新闻性,摆脱宣传味

自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起,典型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独立单项。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中,获一等奖的电视类典型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讲述了为稻粱谋、为民生计、造福世界的袁隆平的故事。报道开头巧设了一个小悬念,习近平总书记为袁隆平颁奖时和他说了一句“悄悄话”:“总书记问我,有什么进展?我说,我们正在向1200公斤亩产冲刺。”一句简单的同期声,背后却背负着让全人类吃饱饭的梦想与努力。报道缓缓展开,从他的童年岁月到他的科研历程,从他的业余生活到他的全球影响,观众看到了全球视野下,心怀家国天下的袁隆平。三代记者跨越近半个世纪收集的珍贵口述素材和影像资料铸成了这样一个典型报道,直击观众灵魂。

事实上,很多典型报道让人感觉到新闻性不足,宣传味太浓。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曾说:“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典型报道也是如此,通过典型故事,来传递新闻信息,而非灌输观念,这样才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强烈共鸣,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直击灵魂的共鸣

成功的典型报道常常需要通过泪点、痛点、笑点等共鸣点,来让受众身临其境。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我长大后也要当一名英雄”》一开头,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哭泣声。2021年1月4日,全国劳动模范、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学习期间,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2021年1月6日晚,被救儿童的母亲赶来看望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两家人抱头痛哭。从两家人相见到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爱国守边的事迹,还有拉齐尼·巴依卡儿子的那句“我长大后也要当一名英雄,像他一样”,无不让人动容。作品恰到好处地选取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时接受采访的珍贵录音,取得了打动人心、引发受众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

(二)换位思考实现共情

典型报道《阿伟书记的承诺》讲述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浙江安吉县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等先后60余次向贵州、四川、湖南村民捐赠茶苗的事迹。一开始,村民对种植收益存有疑虑,不太能理解和接受,但在盛阿伟等的努力下,村民的种植观念发生了转变,从种茶叶到“种理念”“种梦想”。报道抓住这个转变,立足现实,以问题导向塑造典型,引发强烈的时代共鸣。片中,一个2018年和2022年的茶叶种植双切对比画面一下击中观众。从贫瘠零星的茶叶到蓊蓊郁郁的茶叶,观众被带入充满希望的田野,共情丰收的喜悦。该报道主创人员之一的杨川源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打开自己观察事物的格局,实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连接。

三、人性丰满,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榜样的力量来自丰满的人性

典型报道《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二等奖,报道聚焦中印边境边防斗争中壮烈牺牲的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我有时会常常想起以前在家的日子,妈妈做的烩面、老爸做的油饼,还有奶奶做的好多好吃的……老妈,说着说着我就不争气地流眼泪了。你最近工作还好吗?累不累?你和老爸一直都在为了我和妹妹,为了这个家奔波劳累……”这些内容出自王焯冉烈士生前手书,里面藏着戍边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陈祥榕烈士的奶奶不知孙子已牺牲、肖思远烈士曾用子弹壳拼心形520送给母亲、陈红军烈士牺牲时妻子已怀孕5个多月……记者通过深入挖掘众多独家内容将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丰满的人性让四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直达受众的内心世界。

(二)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一等奖作品《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仅在开头用了寥寥几个镜头,就将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一位儿子、一位老师、一位英雄的形象塑造得立体而又丰满。“我想,很多年之后,我第一个告诉他的不是爸爸是英雄,我想第一个告诉他的是,爸爸是一个很爱你的父亲……”报道一开始,王红旭妻子陈璐希双眼噙着泪,温柔而又坚定地告诉记者。接下来,第二个镜头,王红旭的父亲王平坚毅隐忍地告诉记者:“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为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儿子,还是感到骄傲。”黑屏转场后,紧接着画面配字幕——“这是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长江边,他用生命践行了‘爱生如子’的诺言”。英雄不是神,他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身边也会有各种牵绊和留恋。对于典型报道来说,不仅要展现英雄人物神性的一面,更要捕捉到他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在这一点上,《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不仅如此,典型报道也需要践行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四、独家视角,创新腾挪留余地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是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事物呈现出的样貌便有不同。运用到典型报道中,好的主题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好的主题,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平台的独家视角来切入便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电视直播《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考古发掘系列现场直播》以及网络专题《千年大墓 惊世挖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双双获得一等奖。不难发现,借助直播这种形式,观众通过播音员能够直接与发掘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对话,看到现场的实际情况,这是体现现场感的独家视角。而通过网络专题的形式,网友能够深入了解墓葬背后的人文历史等,这是体现文化历史延伸的独家视角。很多时候,没有独家新闻,就需要在寻找独家视角上发力。

(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老表,你恰哩饭么?”是江西宜春市民日常见面打招呼的淳朴方言。当这句亲切的问候话语从地球另一侧的Ami口中说出,这一刻,我们读懂了鲁迅先生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市级媒体相较国家级、省级媒体在重大主题方面十分缺乏,必须另辟蹊径——“创新腾挪留余地,选取独家视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独”。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广播消息《墨西哥“小老表”Ami:我想去看明月山瀑布和万载烟花》获三等奖。2022年是中墨建交五十周年,这一年,纪念这一重要事件的新闻作品很多。这条消息另辟蹊径,通过墨西哥男孩Ami和他的中国老师张娜的民间文化交流故事,以小见大,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这是全球视野下的当地案例,体现着独家视角的重要性。

五、精挑细节,积小流而成江海

(一)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细节常常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想要做好典型报道,要亲历现场,精挑细节,做到真实准确。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作品中,新闻事实多用细节表达,注重用小细节承载大思想。[4]。

2011年,一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11年后,典型报道《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照片拍摄者与11年前自己镜头里的“春运母亲”再次相遇。作者以“春运母亲”一个人、一个家庭11年的前后变化和细节对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巨变,让“春运母亲”的人物形象和精准脱贫成效更加深入人心,展现典型人物报道强大的影响力。

(二)血肉来自细节和情节

假如把典型报道看成人体,主题、角度就像是人体的骨骼,而细节和情节,是血肉。充实的细节和情节能够避免典型报道的脸谱化,呈现立体的效果。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新闻工作者驻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完成了80天的纪实摄制,制作了电视新闻专题片《金银潭实拍80天》。画面一开始,是一个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日期,日期背后是一个个生命的消逝。2020年1月24日,首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疫情期间全国共有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报道从新闻工作者敖慕麟的视角展开,穿插了对医护人员、患者等的采访,细节满满。当看到患者床头写的“患者儿子:肖达,可以帮他视频!”“谢谢你帮忙……”等等,观众的鼻子不免发酸。这个电视新闻专题片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六、余音绕梁,发声尽动梁上尘

(一)助社会掸去浮尘,助人心掸去浮尘

典型报道发出之后,要能够发人深省,助社会掸去浮尘、助人心掸去浮尘,这也是典型报道应该追求的效果。

营商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潜力,这一直是社会热点。针对服务群众常推诿扯皮的现象,江西丰城设置“踢皮球奖”;针对重大项目建设慢,当地设置“蜗牛奖”。广播评论《从“蜗牛”获“奖”到“码”上“服务”》切中营商痛点难点,敦促“蜗牛”企业摘帽。作品播出后,引得多地纷纷效仿。典型报道后续的示范效应如何,是检验报道成功与否的一大标尺。

夜幕下,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坐在路牙子上,有气无力地说着:“不拍了,别拍了,真的太不容易了,我觉得很委屈,我今天跑了那么长时间,就挣了这么一点钱……”这是融合报道《北京一处级干部当外卖小哥,12小时仅赚41元:“我觉得很委屈”》中的一幕,身份的反差、劳动认知的反差,让这篇报道很快受到关注和讨论。此后,美团与饿了么也给予回应,明确表示取消对“骑士”逐单处罚等做法。

(二)于无声处听惊雷

邹韬奋曾说:“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5]做典型报道也是如此,总要为社会,为人类留下点什么。

2010年,《滇西1944》首播式上,92岁中国远征军老战士鲍直才蹒跚步出会场,无人搀扶。另一边,媒体追着远征军人扮演者王学兵提问,没人聚焦“中国远征军”这一神圣的话题,问的都是演员王学兵夫妇二人的私生活。这是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八卦话题“打败”抗日老兵》中的一幕。看完以后,顿时让人无语凝噎。好的典型报道就是这样,于无声处听惊雷,发人深思。

七、数据流量,拓渠道造算法富矿

(一)内容与渠道齐头并进

大数据时代,“内容为王” 依然是新闻事业的基础。但在海量优质内容的背景下,数据与流量代表的“渠道为王”异军突起,也显得尤为重要。一面是内容,一面是渠道。“随时看节目,随地传线索”是网络问政平台“赣问”的创新尝试。融媒体平台让网友们反映的问题一键转办。《赣问·办理情况通报》微信推文和《赣问·好差评榜》抖音短视频,跟踪问政效果。而《赣问·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媒体直播和《赣问·直击营商环境》融媒问政直播则让它的影响更加广泛。解民忧、办实事,赣问平台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让粉丝们成了铁杆粉丝。

(二)“酒香也怕巷子深”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好的典型报道,并不是创作完成后被束之高阁。对它形式上的创新、宣传推广上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的意义和分量等同于创作该作品。这是典型报道创作完成后向社会公众展示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也是作品获得成功和认可的关键途径。

湘西十八洞村村民龙兴花,多年前主要靠放牛、砍柴为生,年收入仅2000元。而2020年,她靠开农家乐,一年就能赚8万元。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将图片、文字、视频、音乐都集中在H5技术手段里,通过用户点击互动,从习近平总书记与湘西十八洞村村民的一张合影切入,立体呈现十八洞村的巨变。极富创造性的互动体验,给新闻报道带来更多的流量。

八、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传播场景和受众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于新时代典型报道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做好新时代的典型报道,宏观上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能量。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要从找准典型、强烈共鸣、丰满人性、独家视角、精挑细节、余音绕梁、数据流量七个维度来提升典型报道的水平;要提高创作典型报道的敏感性,在作品的时代性、卓越性、重要性、独特性等方面下功夫。

猜你喜欢
新闻奖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典型业绩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中国新闻奖 浙江缘何大丰收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典型催开百花香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