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典型的采写与报道策略研究
——以《江西日报》教育领域宣传报道为例

2024-02-19 23:49
传媒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典型江西

李 芳

教育领域宣传报道事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事关顺利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事关维护教育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1]。近年来,江西涌现出龚全珍、支月英等师德榜样;思政课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双减”工作等都走在全国前列,产生了许多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因此,党报做好做活教育领域典型报道,为江西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典型报道选题从何而来?由点到面,抓好时、度、效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中央重视、百姓关注。要想找到一条好的教育领域典型选题,就要紧扣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摸准脉搏,由点到面,抓好时、效、度,寻找选题与受众的共鸣点。

(一)抓“时机”

教育工作本身是有规律性的。每年都会有固定的宣传任务和重点。因此,教育新闻报道呈现出静态、平稳的特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精准把握好教育宣传的时机、扣好教育宣传的节点。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自媒体“众声喧哗”的时代,党报对于社会舆论引领的作用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更加重视宣传的时机。

2023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江西4支教师队伍入选。笔者及时推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走近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融媒体报道,用讲故事的形式,聚焦4支教师团队传承黄大年精神,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行的生动实践。报道在《江西日报》以图文形式整版刊发,在江西新闻客户端同步推出融媒体产品,广受好评,省教育厅及各高校官网、官方微信纷纷转发,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引领作用。

(二)抓“尺度”

教育宣传工作的“度”包括报道的准确度、内容的高度、分析的深度、思考的角度、逻辑的严密度等。

教育领域典型人物报道承载着主流社会对理想教师的期待,是教师内在特质、外在表征以及社会期待的综合体[2]。教育领域典型人物的形象主要包括工作形象、道德形象、人格形象三个方面。对这类典型人物的报道,尤其忌讳过度拔高。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程风是位“准90后”。大学毕业后,程风毅然回到乡村当起了教师,先后转战四所乡村学校,带领的每所学校都发生巨大变化。这位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当乡村老师?她有哪些好方法?为什么家长、学生、村民都认可她?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程风待过的四所学校实地采访。通过和村民、家长拉家常,听学生讲述,向同事、上级了解,从采访中捕捉细节,从细节中找到这位年轻人的理想、担当和热血。采访结束后,笔者以程风的教育初心、教育理想和教育担当为主线,用接地气的语言和鲜活的故事,呈现这位教师的精神风貌,形成了通讯《“教育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并配发短评,在《江西日报》一版刊发。

对教育的典型报道要更具针对性,注重细节挖掘,努力使典型人物“去光环化”,把握好“度”、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把尊重新闻规律和服务大局结合起来,使报道能够见人见事见精神。

(三)抓“效果”

当前,媒体的格局、舆论生态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更加重视教育领域典型宣传的效果,不能讲老百姓听不明白的话,不能写基层群众看不懂的文。要把握正确的教育舆论导向,加强教育新闻的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广大师生、家长,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教育生态和舆论氛围。

《武功山脚下的“摔跤校长”》《藏族夫妻跨越山海的教育情》《毕生树人 白首不渝》……第四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公布后,笔者策划了《“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巡礼》融媒体报道,与江西教育电视台合作,为每位年度人物拍摄一个专题短视频,依托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平台,进行融合报道,形成了传播合力。

在融媒体时代,把新闻报道通过多种形态的媒介传播,整合各级平台和行业细分平台进行分发,能使典型报道从一个媒体的“独自作战”转变为“融合报道”,形成合力,让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到达精准率呈几何倍数增长。教育领域的报道,其受众以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为主,通过这种形式能实现报道的精准落地,更有利于引导受众向典型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进而促生更多典型。

二、典型报道新闻价值如何判断?由现象到本质,把握好“三性”

教育领域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俯拾皆是。面对海量素材,需要新闻工作者结合自身经验与新闻价值规律进行综合判断。笔者认为,判断教育领域典型报道的新闻价值,需要透过新闻现象,看到新闻本质,把握好事件、人物背后的重要性、显著性和普遍性。

(一)重要性

比如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的重要决策部署、教育系统全国性表彰、全国性与学生有关的赛事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热度非常高,也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还是从引导舆论出发,这些选题应当成为教育领域典型报道不可缺席的内容[3]。

例如,2023年成都大运会举行。这是一次全球瞩目的青年大学生盛会,也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首个以开放形式举办的国际体育综合赛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江西日报社特派记者为了报道好此次盛会,笔者提前策划,在江西日报和江西新闻客户端同步开设栏目、专题,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第一时间刊发、推送赛事、赛程和赛果的首发报道。成都大运会上,江西省大学生运动员在赛场上捷报频传,共收获4金3银3铜,获得历史最好成绩。笔者抓住这一重大突破,对金牌选手进行专访,推出人物专访“全力备战巴黎奥运会”,展现江西省体育教育工作者和教练员的能力水平以及运动员们刻苦训练、勇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同时,依托笔者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作品,省、市、县和各高校、体育部门制作的短视频、融媒体海报等二次传播作品,累计阅读量突破千万,海外传播作品获多名外国大使点赞。

(二)显著性

社会热点的背后往往反映出人们心中的焦虑和担忧,以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需要新闻媒体提供意见性信息来消除人们思想中的不确定性[4]。笔者认为,这类事件是典型报道选题的重要来源。以社会热点为选题,可以很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发挥党报举旗定向、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每年的毕业季,大学生们都会感到茫然和焦虑: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找工作?是报考公务员还是到基层就业,抑或自主创业? 这是摆在一届又一届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树立一批到基层就业的典型,2023年5月,教育部颁发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江西一批优秀毕业生入选。记者抓住这一事件的显著性,从我省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的青年中,分别采访在矿井做管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大漠戈壁做电力维修的大学毕业生和在造船厂造船的大学毕业生,在《江西日报》副刊推出整版报道《青春纪:逐梦山海》,用他们的故事,展现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引导大学毕业生向下扎根,到基层一线绽放青春之花。

(三)普遍性

普遍、寻常,所以这类事件的新闻性很容易被忽略,这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性。需要新闻工作者有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透过寻常找特色的本领,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新闻。生活中的小事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但并不是任何一件小事都能以小见大,当然也不是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成为新闻报道的素材,这个小事必须是真新闻,能折射新闻事件的本质,能摸到时代脉搏,有引人入胜的佳境,要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的、蕴含着时代精神的,能给人以文明、道德教育的事例。[5]

虽然不同的人对教育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但总是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认知、理解和诉求,因而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从这些普遍性问题入手,往往能找到接地气的教育领域典型报道选题。

比如,近年来,“双减”一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大众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思考和争议。“双减”选题普遍之中蕴含着典型性。把“双减”工作讲深讲透,有助于受众更好理解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此,笔者独家采访了省“双减”办、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和部分中小学,采写了《双减:减了负担,多了快乐》《小作业里的数字化大文章》《短板补齐了 不忙补课了》等一系列报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党的“双减”政策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党的政策作进一步阐释,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对教育领域典型报道的新闻价值,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久而久之,新闻工作者就会由选题、立题乃至破题时的手足无措变得游刃有余,从“被动做题”到“主动选题”,对于典型报道素材的判断能力会不断增长。

三、教育典型报道如何直达受众?由单一到融合,掌握三个“多”

好的报道只有传递到师生、家长等受众手中才能彰显价值、发挥作用。笔者认为,面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考”,教育典型报道要想更加贴近目标受众,需要由单一的报道方式,转向媒体融合的报道方式,新闻工作者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

(一)多学习

新闻无界,学海无涯。教育领域典型报道有时会涉及科研人员和专业领域,需要新闻工作者多学习,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为写出好的报道做好知识储备。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积累,那么新闻工作者采写报道时必定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稿件呈现出的思考和观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比如,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笔者先后对我省的江风益院士、谢明勇院士作过专访。但是,科研领域的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如何把“深奥”“生涩”的专业术语讲清楚、讲通俗?谢明勇院士的研究方向是食源性多糖与果蔬发酵研究领域。这个研究是做什么的?研究中的难点的问题在哪里?研究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记者自己都不懂或者一知半解,那可能在采访时,连和院士的谈话都无法进行,更不要说写出老百姓能看懂的报道。

为此,笔者从院士的科研成果入手,深入了解其所在行业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发展前景,确定采访主题、做好案头准备,数次前往院士工作的学校、实验室、成果转化工厂等地调研、采访。通过学习,笔者快速从一个“门外汉”变得能和院士聊上几句。最终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做到小切口、大格局,用一个个重大突破背后的科研攻关小故事,把院士数十年的科研经历,浓缩在一篇稿件中,呈现他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之志。

(二)多思考

新闻工作是一门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观察思考和实践后拓展的大学问。新闻工作者就如同专家学者一样,一定要下得苦功夫,方能得到真本领。

作为党报记者,让教育典型报道直达受众,要既吃透典型报道的背景、意义,又结合本地教育实际。只有找准地方特色,才能与全国性的重大教育方针政策实现对接,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国性的“面”,使报道具有深度、与众不同,独具竞争优势。

江西是全国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肩负“探索江西路径,贡献江西力量,共绘江西方案”的重任。如何写好江西的职业教育改革?笔者认为,需要吃透国家相关政策,跳出江西看江西、站在全国看江西,既要写出职教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综合影响,又要写出对学校、学生、企业等带来的具体影响,把职教改革写深、写透,写出权威性、可读性。按照此思路,笔者从“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新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经济发展”“‘技能改变人生’的故事正在发生”三个角度入手,呈现江西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执行路径和政策红利给予职校生的获得感,构成了稿件《从“大有可为”走向“大有作为”——江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观察》。稿件在《江西日报》整版刊发后,学习强国、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

新时代教育领域典型报道势必要顺应形势,根据受众的需求改变报道策略。思考更多来自时代的问题,把报道写得生动可感,把采写做得有深度。否则,没有时代特征,没有群众语言和真情实感,写出来的只能是敷衍之作,缺乏深度和感染力,自然无法让受众产生共鸣。

(三)多创新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有效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式,使之由白热化的竞争格局逐步向融合模式转变[6]。这是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新闻工作者转变思路,积极寻求新闻工作的创新。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需求日益多样。因此,不仅要加强与各新闻渠道之间的融合,更要求新闻媒体转变新闻采编思路,利用好各类新闻传播平台优势,寻求更深层次的发展与创新。

以教师节为例,每年教师节当天,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头条号等平台都会同步推送教师节H5、融媒体海报和短视频等作品。这些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而出的产品,让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各个舆论场都得以传播。

当前,各个高校均建立了自己的融媒体中心,党报的教育领域典型报道如果与高校融媒体中心相结合,会产生奇妙的反应。南昌大学辅导员胡邦宁入选中宣部、教育部“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笔者创新性地和南昌大学融媒体中心联合采访、联合报道,在江西日报社旗下的江西新闻客户端等融媒体矩阵和南昌大学的融媒体平台同步推送,传播效果得到了放大。可以说,这次尝试为日后教育领域典型报道又提供了一条路径。

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给新闻选题策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借助更丰富和优质的媒体平台,使之能够“为我所用”,打造出更具特色的新闻传播模式;可以加强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开发,综合采用摄影、摄像、AI、VR、AR、动画等多种技术手段,让教育领域典型报道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四、结语

教育领域的典型报道既承担提供信息、交互信息的传播功能,也承担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教育功能。新时代做好教育领域典型报道,需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在典型报道的选题上寻求突破,以“毒辣”的眼光判定优质的选题;在报道的采写上匠心独运,站稳立场、做到笔下有底、行文有神;在报道的落地上,找准受众、精准定位,多媒介传播,让教育领域典型报道直达目标受众,优化社会风尚,增加社会正能量,忠实履行好新时代赋予新闻传媒人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典型江西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江西银行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3D显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功运行的三大机制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初步认识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全民戮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