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启示

2024-02-19 23:49尹春莉
传媒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体马克思

尹春莉 王 策

世界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的认识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概念。当今世界各国逐渐互相成为相互依存的整体。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交往关系、在面对新时代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时,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刻理解认识世界交往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为指导,分析中国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推动新时代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文化更好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一、交往和世界交往

就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交往”这一概念,可以指物质、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间等物质交往等等。马克思交往理论有多种内涵,含义非常广泛,指的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活动交往和社会关系。交往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生产力方面来看,交往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等概念所联系的,与生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交往是生产的前提,生产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其次,对于交往而言,生产起到决定作用。物质生产的发展受交往的范围和内容影响,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会推动交往向前发展。交往分为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两种类型,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具有决定性意义。

世界交往理论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深化,人们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扩大交往,也产生新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对旧的生产方式自然地进行变革,产生了新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可以理解为不断地对交往进行扩大,最终形成了世界交往。世界交往的交往形式发生了范围和层次的变化。其交往范围由人与人的交往扩大到以国家为主体的交往,交往内容也覆盖到更多领域。以唯物史观角度看,世界交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这种生产力适应的一种新的交往形式。

在世界普遍交往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不断地产生出新的社会控制力。社会形态的转变无法剥离交往的作用,也侧面证明了交往对社会趋势的影响。马克思以世界交流为切入点,对社会历史变迁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动了交往理论的深入和发展。

二、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世界交往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主义一切观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意味着,人的生存发展过程是要放到社会关系和交往形式当中的,也是在劳动当中的。这个劳动,就意味着自然和社会,与其他的人产生了联系。人存在社会中,就会与其他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联系,这种联系也可以称为交往。

(二)世界交往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物质生产活动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交换生产资料,交往关系就在这个交换中产生。民族交往普遍化,是世界范围的普遍交往。过去的民族交往或是通过战争,或是通过贸易进行交往。世界市场形成之后,交往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转向以物流、信息流和其他传播渠道。而交往范围的扩大,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以来,生产力大大提高的欧洲的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使其将目光看向海外市场,发展全球贸易,进行资本扩张。这就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资本扩张,进一步扩大了世界交往的程度。

(三)世界交往的归宿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在生产力低下、交往规模受限制的社会形态中,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取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人们为了满足日常所需而劳动。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市场形成,生产力大规模发展,现代传播媒介将整个世界链接在一起。社会财富累积,人们在满足生活资料的情况下,精神产品的需求被挖掘出来。这时人们也就产生“交往”的需要。物质资料趋于丰富,精神资料的获得,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人走向全面发展的进程。而由于资本的流动、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导致的生产资料聚集,资本家、无产者相对应的也形成了阶级。资本和生产资料应该由劳动人民所掌握,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自由,就需要剥离出这个世界、剥离出阶级之中。世界交往产生于资本积累,但最终归宿应在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三、交往与文化传播

以马克思交往理论角度去分析,世界历史从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中产生,从资本原始积累到资本扩张,从为满足资本扩张需要到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历史由此展开。但不能因此就把经济看作世界历史的全部方面。世界历史是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仅仅指经济方面的共同体,而是包括了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文化多元繁荣、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文化传播代表的是一个过程。传播过程由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一方是传播者,一方是接受者。在这个过程中,传递信息、文化交流,就实现了共享。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本质特征。首先,文化产生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离不开人们的物质活动,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生活[1]。在人们的生活中,道德、文化、语言等等都产生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其次,文化就是交流。人们在交往中创造出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也在交往中获得认同和传承,继而成为文化。

四、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的是新的国际形势,接受的考验、挑战更加严峻。历史证明,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我们与世界互联互通,在交往中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更在交往中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

(一)坚持推进世界交往

人类社会的历次进步都是交往的结果。在交往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互相学习,使得不同文明得以保存和传播,也促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愈发成为一个整体,交往程度不断加深,交往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将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播给世界,也是文化传承下去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中华民族文化能呈现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正是源于我们不断地吸收借鉴优秀文化,在不断交往中传承自身文化,积极开展国际、民族间交往,丰富自身文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把握交往规律,在交往中传播文化,在交往中传承文化,也在交往中吸取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化进程,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在国际社会中传播了中国文化、展现了中国形象。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在交往过程中,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带一路”也拉开了世界交往的新篇章,共同促进全球化发展,继而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共同体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那种与个人对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体[3]。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从全球角度出发,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为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准确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4]。世界交往使得各个国家都存在于世界普遍交往的网格之上,全球化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要顺应趋势,把握机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媒介和渠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经济的共同体,也是文化、生态、政治等多方面的共同体。中国在同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中,贸易往来和合作中,都有着对文化交流的需求。在推进合作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同时也在吸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间应加强合作,牢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共同应对挑战,促进自身发展,也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为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重视精神交往,坚持民族自信

世界交往有两重维度,一是物质交往,二是精神交往。马克思认为,精神交往源于物质交往,物质交往对精神交往具有决定作用,精神交往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物质交往具有反作用。这也证明,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交往,也就是经济基础,还需要重视精神层面的交往,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如今的国际大背景下,文化交往是国家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会对政治交往经济交往等方面产生影响。但随着交往的密切以及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达,文化渗透、文化输出等现象也有发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重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立足世界发展大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也作出了新规划新要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并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将其与时代结合,融入新时代中去。同时,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生动展现,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注重物质交往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家间文化精神交往,这有助于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创新文化传播交流方式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文化传播已存在多种形式,例如开设孔子学院、跨国艺术巡演等等。在此基础上,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以及我们不断增强的文化传播需要,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也应不断创新。交往不仅是物质的交往,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交往。在各国交往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加深各国对于我国文化的认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线上文化传播新模式。此外,应构建文化品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自身系统的文化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更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新技术是当今世界实现文化传播的新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普遍交往已然成型的新态势,我们应把握时代机遇,运用新技术,实现更好的文化传播。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新的挑战,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充分运用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指导作用,把握交往理论、创新交往方式,进一步在交往中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体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