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传统文化产品认同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4-02-19 23:49陈雨璇
传媒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受访者群体传统

陈雨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意味着国家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在传统媒体的语境中,文化传播主要是一种单向度的模式,采用“定位——设计——塑造”的叙事逻辑。信息媒体生态演化到网络社会之后,多元文化传播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环境,信息流动呈现“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特征,我们社会处于来自不同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动态发展阶段,单向的信息输出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传媒环境[1]。新媒介技术平台成为传统文化完成现代化语境建构的一种必然选择。

青年群体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长大,熟悉并且适应新媒介语言及环境,具有更丰富的网络思维,能够有效获取并思考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积极参与社交互动,表达创意,渴望更开放和先进的文化形式。

一、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产品的认同现状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小组对出生在1990—2000年间的180名青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产品的了解程度、认可程度及实践意愿三个方面展开。本次调查采取线上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样本180份,其中“00后”占比90.33%,“90后”占比9.67%;女性受访者为116人,占比64.44%,男性受访者有64人,占比35.55%。

(一)对传统文化产品的了解程度

在对传统文化产品了解程度的问题上,选择“各方面都了解”的占7.4%,选择“熟悉某一领域”的占20.1%,选择“略有涉及”的占68.4%,人数最多,还有4.1%的表示“都不太了解”。受访者对文化产品的接触形态及接触源皆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其中接触频率最高的传统文化产品形态为传统节日、书法、饮食、音乐、诗歌、绘画、汉服、游戏、历史故事、国潮品牌等。这些都常见于青年群体自身现实境遇关系最为密切的日常生活价值领域,与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自在性和自发性逐步增长相关[2]。

(二)对传统文化产品的认可程度

在对传统文化产品认可程度的问题上,受访者的回答趋向一致性,95.22%的受访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持认同或十分认同的态度。尤其是对传统戏曲、书法、古琴等,受访者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认为这些产品代表着国家的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但是受访者也希望看到传统文化产品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科技相结合,67.22%受访者表示,文化产品的历史底蕴、情怀表达、产品附加值、包装设计、技术成分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文化产品的认可度。

(三)对传统文化产品的实践意愿

在对是否愿意践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23.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宣传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45.7%的受访者表示要视活动的趣味性而定;28%的受访者表示视时间而定;2.7%的受访者表示不感兴趣。对于参与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的时间、地点、频率、活动形式等内容,受访者的回答呈现分散性、个性化的特征。较之对文化产品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青年群体对文化产品的践行意愿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51.67%的受访者表示是因为缺乏强大的文化IP,缺少科技与文化的融合;32.11%的受访者认为产品本身包含的故事性深挖力度不够,话语阐释方式没有吸引力;16.22%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产品宣传定位太高,不够接地气。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随着国家文化自信政策的推动以及传统文化的回归,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产品的认知更加清晰、接受度更高,期望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产品来保护和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但是新媒体时代流量至上,为了吸引受众,一些媒体将各种信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使得传统文化内容过度商业化,传统文化产品的独特性、深度和文化内涵无法满足快速获取流量的需求,导致传统文化个性化、多样性的特点被忽视[3];再加上传统文化产品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中,往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青年群体很难积极参与并与传统文化进行真正的对话和互动,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传统文化产品认同的提升策略

(一)多平台联动,加强文化教育

现行教育体系对现代化知识的追求多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要在教育体制内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行为认同,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区服务、介绍合适的传统文化读物等方式增强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培养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能力。

新媒介给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传播的机会。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订阅号、短视频等,着重介绍民族历史、传统乐器、传统德育思想、传统风俗、传统礼仪、文物古迹、博物馆藏等,完善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让青年群体可以轻松获取到优质传统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发挥文化研究机构、文化博物馆、文艺院团等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和平台的优势,向青年群体宣传推广有故事、有传承、有情怀的传统文化内容。创建在线社群、论坛或者举办线下活动,通过在线学习、研究、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借助互动的方式增强认同感。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传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理解。

(二)精准化推送,丰富供给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高效的传播路径。基于受众中心的媒介智能技术,通过对受众行为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和喜好,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在此过程中,需要实时反馈哪些传统文化产品内容能够使青年群体产生兴趣,哪些可以被接受认可,哪些容易引发共识,哪些传统文化的相关话题讨论参与度高,实时阅读量大。通过追踪这些反馈数据,及时调整传统文化产品信息发布方式和内容。借助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传统文化在地域、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困境,使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更全面、更广阔,到达率更高。青年群体也可以发挥创造性优势,通过自媒体平台生产、发布、传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频、视频、图文等信息产品,在参与、转发、评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产品。

(三)现代化表达,提升传播效果

现实条件下,借助新媒体思维对传统文化形态进行重新建构,用创意和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产品传播的新业态,这为传统文化产品时代化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和可能[4]。根据调查结果,青年群体更倾向于故事化、网络化和口语化的传播风格和语言风格。因此,通过使用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容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注重切入点和品质感,增加文化附加值。例如,创建相关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包括发布图谱、视频、音频、动漫、数字读物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将传统元素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审美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实现可视化、沉浸式体验和便捷化消费。将传统音乐和电子音乐融合,进行音乐创作或演奏;将传统戏曲或舞蹈进行现代化改编,呈现在舞台上。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其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建立传统文化的数据库或数字资源库,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场景,网络直播间听民乐、数字博物馆看国宝等生动的传播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更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拉近与青年群体的心理距离,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和发展。

(四)场景化叙事,打破时空体验

新媒体背景下的多媒体叙事手段,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是一种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创新传播模式。一方面,突破了时空限制,交互式的场景表达,做到了文化内容的再创造,扩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提升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其他文化形式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不仅给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选择,也满足青年群体的多元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赋予了文化传播新的生机和动力,使得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文化体验中。比如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手机扫描馆内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还原出一个彩色的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带着游客“穿梭”古今,既降低了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门槛,也为传统文化传播增加了科技感和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相互借鉴,符合青年群体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更能激发青年群体的好奇心,也更容易促进青年群体对文化产品的关注转发。

(五)互动式传播,强化交互共享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渠道有限,传播圈层相对封闭,文化的输出与传播方向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没有成熟的反馈机制。但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呈现全民参与互动的趋势[5],这有利于形成立体式、多元化、交互共享的传播矩阵。

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人们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限制,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交流。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来,社区化的新媒体平台让人们更便于表达自己的态度。互动式传播方式也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评价和分享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验,通过每一次转、赞、评,对文化产品的内容进行反馈以及完成多次传播,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通过共同讨论的内容,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观点的交流,青年将逐渐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广泛的认同和强烈的传播意向。

三、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新信息技术和消费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强烈冲击,利用新媒介技术和现代话语表达策略提升传统文化产品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同度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接触文化信息的渠道、形式多样,可选择性强。在现代价值观审视下,他们对传统文化产品的认可与接受,呈现出向日常生活高度渗透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产品在文本生产和表达方式上,也要敢于提出前瞻性概念、范畴和表达将视野拓宽,找准中国特色标签,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贴近青年群体的认知图谱,置身于青年话语场域,用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不断扩宽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播边界,打造与青年群体共同的意义空间,提高优质的传统文化产品传播速度和广度,提升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产品的认同度,激发传统文化产品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受访者群体传统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