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Logistics回归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2024-02-22 04:58施静婧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普外科输液体温

方 丹, 施静婧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手术室, 上海 202150)

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指征,恒定的体温是维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围术期低体温表现为手术患者身体中心温度低于36℃,主要发生在手术过程中,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术中发生低体温不仅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和出血风险,降低机体基础代谢能力,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延迟患者麻醉苏醒[2];同时也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麻醉药物代谢减慢诱发的呼吸抑制、呕吐误吸等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患者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3]。因此,分析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对临床实施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低体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主要有室温因素、麻醉因素、皮肤与体腔暴露因素、静脉输液因素、术中冲洗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4]。通过对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基于此,本研究纳入普外科手术患者,分析术中发生低体温危险因素,并构建低体温的风险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预防低体温发生提供科学参考,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普外科腹部手术的117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将其分为发生低体温组(A组)和未发生低体温组(B组)。纳入标准:年龄>18岁;无手术禁忌证者;术前基础体温为36℃~37℃;术前1个月未服用影响体温调节药物者。排除标准:存在恶性高热等影响体温调节能力者;存在感染性发热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存在重要脏器功能损伤者;患有恶性肿瘤者;术中主动采取降温措施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10607)。

1.2 方法

1.2.1 病史采集 通过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患者病历系统收集接受普外科手术患者的相关病史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体重指数、手术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止血带应用、手术时间等。

1.2.2 低体温判断标准[5]术中对患者鼻咽部温度实施测量,手术全过程每半小时测量1次鼻咽部温度,当温度<36℃即为患者出现低体温。术中对患者进行常规保温措施:在手术台铺电热毯,入室后覆盖棉被,消毒后常规铺无菌单,输入液体及冲洗液均加温至37℃。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结果以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普外科腹部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该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低温发生情况1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术中发生低体温31例(26.49%),未发生低体温86例(73.50%)。

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方式、麻醉时间、ASA分级、术中输液量、手术室温、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2.3 变量设置对表1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赋值,赋值情况具体见表2。

表2 差异变量的赋值

2.4 影响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术中输液量、麻醉时间、手术室温、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均是影响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A组和B组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

2.5 影响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中输液量≥1 000 mL、麻醉时间≥4 h、手术室温<23℃是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2.6 普外科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预测模型构建将表4中影响普外科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二分类回归模型中,构建普外科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概率P=1/[1+e(-1.020+0.874)×(年龄)+1.114×(术中输液量)+1.556×(手术室温) +1.453×(麻醉时间)]。

2.7 风险模型效能预测和验证ROC曲线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AUC为0.754,95%CI:0.654~0.854,灵敏度:80.65%,特异度:61.63%(P<0.05),提示该风险模型具有较好地评估普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图1)。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Hosmer-Lemeshowχ2=1.001,P=0.998,表明该风险模型与观测的拟合度一致性较高,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较好。

3 讨论

恒定的体温是机体生理功能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而手术属于创伤性治疗,由于术中出血、疼痛、躯体暴露,加上术中输液量多,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较高[6]。术中低体温会增加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和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且低体温发生对机体带来的损伤程度与低体温严重程度有关[7]。低体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了解外科手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117例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31例,发生率为26.49%。常用的核心体温检测部位主要有鼻咽部、鼓膜、直肠温度等,其中因鼻咽部和鼓膜温度测量方便,在临床中应用较广泛[8-9]。鼻咽部深部测量温度接近脑温,能精确反映核心体温,因此,本研究采用检测鼻咽部温度。齐菲等[10]研究显示,外科手术中约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发生术中低体温,高于本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临床样本量不同以及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造成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术中输液量、手术室温、手术时间等与普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有关。临床中,老年患者常见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且身体机能和营养状况相对较差,对机体体温调节功能较弱,极易发生术中低体温[11-12]。ASA 分级高的患者通常全身状况较差,且存在一定麻醉风险,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相对较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体温发生率[13]。长时间手术,使患者躯体长时间暴露在手术环境中,躯体散热明显。,因手术需求,患者在术中不能穿着过多的衣服,这也是导致体温下降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中输液量≥1 000 mL、麻醉时间≥4 h、手术室温<23℃是普外科术中患者发生低体温的风险因素。史卓颖等[14]研究显示,年龄是全麻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由于患者全麻后意识消失和肌肉松弛药的应用,机体的自主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使机体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中枢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点下移,机体对于体温变化的敏感性下降,故麻醉时间越长,患者术中暴露时间越长,热量丧失越多[15]。当手术室内温度过低时,机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增大,导致患者体热过度散失,出现一定程度的低体温[16]。黄志成等[17]研究显示,麻醉时间长、手术室温度较低是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因此,临床应当尽量缩短麻醉时间,保持适宜的手术室温度可有效预防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概率P=1/[1+

e(-1.020+0.874)×(年龄)+1.114×(术中输液量)+1.556×(手术室温) +1.453×(麻醉时间)]。进一步采用ROC和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拟合度。

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及相关因素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今后将扩大样本量,纳入更多的危险因素,联合多中心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普外科输液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