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协同+多元耦合”地理科学类课程教学新范式的构建和实践

2024-03-06 07:56焦亮董小刚王晓锋
地理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

焦亮 董小刚 王晓锋

摘 要:地理科学类课程是集交叉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打造授课前的“翻转式预习”、掌控授课中的“参与式教学”、引导课后的“合作式实践”、形成期末的“多元式考核”,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维协同;通过多媒体沉浸式课堂体验新方法和多层递进式课堂育人新格局,将线上丰富教学资源和线下多样交流互动、校内理论指导和校外实践活动、显性课堂教学与隐性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各个阶段,推动从“灌输零散式”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元耦合式”的智慧教学模式转变,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和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辐射作用。

关键词:多维协同;多元耦合;教学范式;育人格局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3-0076-04

一、地理科学类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而一流课程建设也要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课程革命”。因此,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必然也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

地理科学类专业是多尺度和多维度研究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区域特征和人地关系的专业,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图1)。[1]因此,该专业类课程非常适合也非常有必要开展系统科学的教学改革。

二、地理科学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但是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教学目前也还存在学生上课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材老化和教材立体化建设薄弱、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学环节衔接松散、教学组织与设计缺乏、课堂教学育人功能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单纯的教师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话与互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授过程中较多介绍基本概念,一些前沿和热点内容的新兴研究领域涉及较少;由于课时量压缩,实验课和课程实习内容缺失或者课时量较少,课程没有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部分专业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和教学分割、教书与育人脱节等现象。

因此,地理科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课堂教学“师”与“生”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教学新模式做到两个提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课堂过程“统一”与“协同”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教学新范式做到两个保证,保证教学形式多样化和一体化的统一、保证教学过程递进式和立体式的协同;课题育人“教学”与“教育”的问题,即如何发挥专业课程优势做到两个融合,融合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

三、地理科学类课程教学新范式的构建与实施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运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教学中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打造授课前的“翻转式预习”、掌控授课中的“参与式教学”、引导课下的“合作式实践”、形成期末的“多元式考核”,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维协同;在授课各环节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将线上丰富教学资源和线下多样交流互动、校内理论指导和校外实践活动、显性课堂教学与隐性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各个阶段,推动教学各环节的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和有机联动,让教学形成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图2)。

1.以线上教学平台构建课前翻转式预习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其本质是学生利用现代各种信息资源和工具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精神内核。[2]翻转课堂教学将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放到了课前,可以节约课堂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程度。

翻转课堂主要分为两个环节,教师课前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PPT 课件、教学视频、最新的相关课外阅读材料以及适量的在线练习题等,供学生提前学习时参考和使用;学生课前登录平台,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自主开展新课程的学习和新知识的检测。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独特见解或疑难问题发布在平台的在线交流区内,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帮助解答,达到互动交流学习的目的。授课前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进程,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以多种教学活动构建课中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注意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提出的问题听课,主动思考,形成头脑风暴;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3]在授课方法上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推进互联网+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媒体沉浸式”课堂体验新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使课堂变得轻松愉悦,知识点变得生动易懂(表1)。

同时,在授课内容上要反映学科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地理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热點。例如,教师先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和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荒漠化与防治对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综合协调治理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实现等社会热点环境问题筛选、设计成可辩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辩题,并在课堂辩论前1~2周将辩题布置给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面,确定所选辩题,并进行成员分组、组员分工、收集素材、总结归纳等工作。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辩题展开正反方辩论,在辩论中学习知识。通过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和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兴趣课题小组为依托构建课后合作研究式分众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合作研究式分众实践教学是深化学生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增加课程内实践活动非常必要,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时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程中要以地理、环境、生态等热点问题为主线,设置不同分组并布置研究课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选择分组,并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专家咨询、研究报告等形式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最佳方案,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升独立研究、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表2)。

4.以强调过程性方式构建期末多元式考核评价体系

要使新范式的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还需要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变以前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标准,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的学科素质情况,对学生的“知、行、情、能”展开全面考核,以考促学。

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应当由过去的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向注重过程性评价转变,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适当扩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和增加平时成绩涵盖的项目,注重综合考评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认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构想,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结果评价的重要性,应增加平时成绩涵盖的项目,如课前学习情况、课内考勤、课堂答问、课堂讨论和辩论等教学活动、平时作业、阅读笔记、兴趣小组研究课题的总结和汇报等。

5.以课程改革为目标构筑多层递进式课堂育人新格局

地理科学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更加突出“德才兼备”。[5]政治素养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能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专业能力方面要能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方面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多方位普及地理知识,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人地协调观;专业成就方面要能够通过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成长为区域骨干地理教师、科研或管理人才;专业发展方面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地理专业及其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通过有效沟通、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方法,紧跟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动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专业发展。

地理科学类课程大纲标准要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展开教学活动,构建内容丰富、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内容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突出课程的“实践育人”价值,发挥地理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在授课和实践过程中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学科学习与社会体验、课程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成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要坚持“人人育人、课课育人”的目标思路,深度推进学科课程思政,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相衔接,使地理科学类课程形成“理论—思政—实践”知行合一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和“培养目标—教学实施—能力提升”纵贯联合的全过程育人效应。

四、地理科学类课程教学新范式的反思

1.提供教学育人新范式

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具体表现在通过课前翻转式预习教学方式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收集资料—问题总结—成因分析—幻灯片制作—讲台汇报等研究成果展示,加强了学生交流沟通和工具应用能力。

2.推进教学研究新理念

创设“多维协同”的立体教学新模式,形成“多元耦合”教学新范式,逐步摸索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本体,以“参与性教学、体验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一流课程体系;推广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五个延伸”形成精准实施和闭环管理。

3.产生教学辐射新效应

通过组织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专业思政教学团队,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途径,形成了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思政和实践教学育人体系,把课堂教学过程打造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总结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可复制、极具推广价值的地理科学类专业“多维协同+多元耦合”教学新范式的构建与实践实施方案,在各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进行推广示范。

根据地理科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聚焦课堂教学主体,通过“多维协同”立体教学体系新模式和“多元耦合”智慧教学新范式的实施,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教学主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整体质量,打造教学示范案例,优化课堂育人模式。塑造了多维度、立体化、综合性教学理念,形成了学生爱学善学、教师乐教会教的良好教学氛围,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和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改革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和引领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长青,张国友,程昌秀,等.论地理学的特性与基本问题[J].地理科学,2020,40(1):6-11.

[2] 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最佳解决方案[M]. 韩成财,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3] 赵煜,李春艳,张华生. 基于学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 地理教育,2022(S2):4-7.

[4] 王圣杰,张明军,窦挺峰.高校地理学专业冰冻圈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地理教学,2019(11):7-10.

[5] 邱坚坚,陈浩然,何亚琼.新时代普通高校地理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测评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地理教育,2022(3):74-78.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
基于范式视角看数学实验教学中“做”的基本特征
“慕课”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变革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数学教学范式研究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应用与思考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