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绿色发展观的“中国的河流”主题单元学习设计

2024-03-06 07:56李屏
地理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河流绿色课程

李屏

摘 要: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出发,本文明确了地理教育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可期可为。以“中国的河流”为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视角探索融入绿色发展观的主题单元学习五大应“变”,并提炼出教学评一体化导向、时事设疑导学、问题探究导因与地理实践导航四大实施要领,从而实现由“教学”到“育人”的转变,以期为新一轮课程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发展观;地理主题单元学习;“中国的河流”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3-0058-05

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国庆期间,中央主要媒体推出《江河奔腾看中国》特别节目,聚焦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淮河、珠江、闽江、塔里木河、万泉河、京杭大运河等十条江河,逐一开展报道,全方位展现江河奔腾的壮美自然画卷和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江河润泽万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本文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单元,深入挖掘地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探究融入绿色发展观的主题单元学习设计与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地理教育贯彻绿色发展观可期可为

1.地理教育要回答好“时代之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直接影响资源、人口、环境等多种变量,发展观和现代化观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能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时代之问”的答案。地理知识有许多与绿色发展观相契合的教育内容,如结合地理学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结合区域地理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让学科教学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利推手,充分发挥地理学科育人功能,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地理教育要倡导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回答好“时代之问”。本文选择“中国的河流”主题单元学习为例,将绿色发展观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着力引领学生认识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生活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理念、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地理教育要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

河流与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河流影响着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造着河流的基本面貌。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造就了众多大江、大河、大湖,同时、也使中国河流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践行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的课程理念指导下[1],按照“中国—家乡”的顺序,创设“中国河流概况”“‘长江与黄河’跨学科主题学习”“‘探访湘江’社会调查”三个学习主题,从空间尺度的视角重构“中国的河流”单元学习内容,并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将学科知识、跨学科主题学习、地理调查等融为一体的主题单元学习(表1)。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河流的基本面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展批判性思考,把握绿色发展新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现代化观。

3.地理教育应肩负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使命

绿色发展涉及的产业结构调整、绿色消费方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内容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树立绿色发展观,地理教育责无旁贷。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中关于“中国的河流”课程标准内容,可设计“中国的河流”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表1)。表1清晰地显示了该课中有多个渗透绿色发展观的融合点,如“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发现湘江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二、融入绿色发展观的主题单元学习设计

主题单元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2]那么,绿色发展观导向下的主题单元学习,就是围绕绿色发展观开展地理单元学习,强调内容呈现情境化、内容组织结构化、学习活动序列化、思维训练进阶化、教学评一体化,以达成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地理教育贯彻绿色发展观,需要教师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及组织等方面进行系列变革。

1.课程理念: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何为教学?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帶得走的东西。能带走的是什么?是方法、能力、品格、智慧……这些素养的习得,需要教师更新理念。若把地理教育比喻为一座大厦,则课程的核心价值是用途,学科素养是结构,关键能力是梁柱,必备知识是基础。绿色发展观导向下的主题式单元学习,应加强地理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运用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突出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鼓励开展研学旅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充分渗透绿色发展观,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唯有学生积累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习得学科素养、把握课程的核心价值,方能铸起巍峨的品格大厦,于风雨中屹立不倒。

2.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绿色发展观导向下的主题式单元学习,首先,要求确立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培育地理实践力;其次,必须明确育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中国的河流”践行“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1]

3.课程内容:加强关联知识整合,注重综合

美国教育学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3]。绿色发展观导向下的主题式单元学习,其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学什么,还涉及怎么学、为什么学,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要求加强地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鼓励精选本土课程资源,实施课程二次开发,强化地理学科内知识的整合,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国的河流”单元学习的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

4.课程组织: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倡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倡议直面全球性资源、环境与发展挑战,指明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2022版课标把“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纳入“课程性质”,要求“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實践能力”。[2]为此,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绿色发展观导向下的主题式单元学习,应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加强课程与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及高中地理之间的衔接,跨越时间、空间、文化,开发适切全体学生的课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程评价: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2022版课标指出:“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性[1]。绿色发展观导向下的主题式单元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充分运用地理工具,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基于表现性评价观,应当明确地理教师构建两个共同体的重要原则和主要行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并建立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在地理教学中有机融入并贯彻落实。这里要求的学业质量标准,应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课程思政,培育人地协调观,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以贡献地理学科的力量。“中国的河流”单元学习的学业质量标准如表2所示。

三、融入绿色发展观的主题单元学习实施要领

1.教学评一体化导向,整体构思主题单元学习

首先,设计主题单元学习内容。依据标准要求、针对教材内容,围绕“中国的河流”这一主题,结合绿色发展观的层次性、递进性,合理统筹设计“江河之水‘天’上来”“山水林田湖草沙”“敢叫江河换新颜”“江河奔腾入海流”“竞选最美河长”“守护一江碧水”等学习内容,完成“中国的河流”主题单元学习。并针对学情,对活动内容、类型、难度、时间等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分配,做到减负提质。其次,建构学生活动并付诸实施。以“情境—问题—活动—评价”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即围绕“绿色发展观”大观念形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并设计活动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教学评价反馈与调整,如学习“敢叫江河换新颜”时,创设“历史上,黄河有‘善淤、善决、善徙’这一说法”的学习情境,设计“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历史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其原因”的学习活动,最终完成“能够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简要分析黄河的地理特点”学业质量的评价。

2.时事设疑导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效能

地理主题单元学习中,鼓励运用新闻事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如“中国的河流”单元学习中可创设《江河奔腾看中国》特别节目(2022年)、国家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2021年)、重大国家战略中的长江经济带建设(2014年)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南方地区的特大干旱(2022年)、广西平陆运河的修建(横州—钦州)(2022年)等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接下来,可组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学科内容包括:国家公园与河源的地理环境(地理、生物),国家战略与河流的治理与保护(道德与法治、地理、生物),动物迁徙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地理),保护与河流相关的地名文化(语文、地理),举办“竞选最美河长”主题班会活动或河长竞选大会(语文、地理、艺术),撰写家乡河流调查报告(语文、综合实践、地理)等。这样,让学生在了解与绿色发展观相关的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同时,运用多学科知识,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意识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3.问题探究导因,促进“立体化”思维进阶

以大概念为载体开展单元教学,具有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课时内容的连续性、问题设计的逻辑性等特点,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如何让学生思维进阶?笔者围绕绿色发展观,采用“立体化”的问题链设计“中国的河流”单元学习活动。如关于学习“黄河”的问题链分散于四个主题,包括“江河之水‘天’上来”主题中关于河源位置、水源来源、生态保护等问题,“山水林田湖草沙”主题中分析黄河入海口成为候鸟迁徙途中栖息地的原因,“敢叫江河换新颜”主题中设计了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原因分析,并为“江河奔腾入海流”主题中的黄河入海口没有大城市集聚、河运价值不大的原因埋下伏笔。又如,分河段设计“长江”的问题链,即涉及上游地区的发源地、水源占比、国家公园的建设与保护、水能开发,中上游地区的防护林建设、三峡工程的防洪,中下游河段关于候鸟越冬栖息地、航运价值、旱涝灾害等问题,入海口的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等。

4.地理实践导航,立足真实情境让绿色发展观入心入脑

地理主题单元学习应鼓励开发本土课程资源,尤其是挖掘学生身边一切可用的素材,才能更好地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中国的河流”单元学习中,笔者开发了湖南2022年旱情、长沙古代米市、湘江名片、黑板报或美篇的制作等本土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认识家乡、为家乡环境保护做贡献。同时,鼓励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地理调查活动或主题活动,进一步认识家乡,厚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学习“中国的河流”时,布置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召开一期“竞选最美河长”主题班会活动(或模拟河长竞选大会),或进行湘江的水质及污染调查,或开展长沙市关于河湖的传统地名保护调查研究。为此,引导学生秉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观点,针对家乡的河湖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易蓉晖,宋华坤,常君雪.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探索[J].地理教育,2023(3):62-65,71.

[3] 高淑琴. 初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4] 秦肖肖,王丽华.基于主题单元教学的中考地理复习策略——以“我国的农业差异”学习单元为例[J].地理教育,2021(12):30-33.

猜你喜欢
河流绿色课程
绿色低碳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当河流遇见海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