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的艺术魅力浅析

2024-03-07 14:57李进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哲理葫芦蚜虫

李进

★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精妙、灵动、自然,值得细细品读。比如,《诗经·比目》中“悠悠比目,缠绵相顾。情脉脉兮,说于朝暮”,将朝夕梦想恋人的感情表露无遗,感人至深。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便有着无穷的语言魅力。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个非常简短的故事:一个人一心想要自己心爱的小葫芦长大,于是他每天都看着小葫芦,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有一天,他明明已经看见葫芦的叶子上有了一些蚜虫,然而他却毫不在意,最终他心爱的小葫芦被蚜虫蛀了,而他的愿望(想得到美丽的小葫芦)也很遗憾地落空了。这个故事虽短,只有250字左右,但是蕴含的生活哲理是非常丰富的,符合“小故事大道理”的写作设定,语言也非常优美。

一、关于人物:要写出趣味

一个故事,肯定有一个主人公,他(她)在故事里有着自己独特的位置,影响事件的走向。在阅读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看到故事里面的事物,甚至故事中的人物对事物的观念和态度也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例如在《坐井观天》中,主人公小青蛙对待环境的“满足”和“骄傲”,其实是源于自身对外面世界的无知,这也教育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在《我要的是葫芦》中,故事当中的“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首先,“他”“嗜葫芦如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事物的好奇和喜爱是必然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当中,大自然美好的一切都让人无限神往,让我们着迷。故事中的主人公也不例外。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故事中的“他”独爱葫芦这种奇特的植物,而且“他”对葫芦的爱“非同一般”,文中特别强调“他”:“每天都要看几次”。请注意这一句简单的话,其实当中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一,“每天”去看其实已经凸显了“他”对葫芦的喜爱和关心;其二,“看几次”表明“他”单单看一次还不够,还要看好几次,这本身已经超出普通的喜爱了,简直就是“嗜爱”,“他”把葫芦看成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生怕它们脱落,这种爱超越了一般程度上的喜爱。

其次,“他”“华而不实,满口功利”。既然爱,肯定有自己的理由,而故事中的“他”居然期待葫芦能够“赛过南瓜”。葫芦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怎么可能比南瓜大?可能有的同学会捉字眼,说有的南瓜就是很小的,但那不过是特例。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过高的期望反而显得这个人不切实际。

最后,“他”“一意孤行,不听人言”。“他”心爱的葫芦明明已经有蚜虫了,“他”居然不闻不问,不管不理会,依然做着自己的“赛过南瓜”的“春秋大梦”。“他”内心总是这样想:“有幾个虫子怕什么!”这样的想法害了葫芦,为下文葫芦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而当别人好心提醒“赶快治一治”的时候,他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样子,满脸的不屑、满脸的不高兴。从下面的这两句话可见一斑——“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前面一句话用的反问的语气,强调的是叶子上的虫子根本不需要治,确实有“自信”,但这种所谓的“自信”其实更是他无知的表现。后面的话完全暴露了他的功利性目的——只关注葫芦本身,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不理——这是愚蠢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一意孤行,这样的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关于人物,作者仅仅用心理和语言描写就让我们看到故事中“他”的多重性格。本来能收获良好的结局,但因为“他”的个性缺陷,让这些美好化为灰烬,成为生活的遗憾。这一切,可惜、可悲、可叹。

二、关于景物:要写出感情

故事发生、发展的情景或者背景也是重要的元素,我们借此知道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一般来说,故事都有一个起因,将人、事、物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我们窥见事件的整个概貌。那么,是什么让故事中的“他”对葫芦的热爱超越了常态呢?我们看文章中关于葫芦的描述: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这里,通过视觉描写将目之所及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作者如何描写呢?首先,葫芦藤是“细长的”,非常符合它修长的特征;其次,叶子是“绿色”的,总之看上去就是郁郁葱葱的样子,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在这旺盛的生命力之下呢?那是“几朵雪白的小花”,从颜色上看,是洁白无瑕,也充满着无穷的生命力;至于花谢花落之后,藤上都是小葫芦了。这样的场景描写顿时让人浮想联翩,我们的脑海当中分明出现了小小的葫芦的状态,在阳光的照耀下、在绿叶的衬托下,确实万分可爱。于是,我们终于知道了故事中的“他”为什么如此“嗜爱”葫芦,如此关注葫芦,也如此对外在的一切事物(蚜虫)都置之不理。简简单单的一句场景描写居然蕴含着这样的韵味。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笔去写真正熟悉和热爱的景物。比如,一个同学这样写公园的一角:

在公园的一角,草坪上长满了毛茸茸软绵绵的小草,小草丛中隐隐约约生长着几朵小花儿,一阵风吹来,小草和小花儿都摆起了脑袋,清风中夹杂着几分泥土和花蕾的香气。多么美丽的一幕啊!

这段文字是对《我要的是葫芦》的仿写,只不过多了嗅觉介入和拟人手法,让眼前的景物更加真实,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就出现在了人们的脑海当中。这种描写让文段充满无穷的魅力,使文章更灵动和自然。

三、关于主题:要写出哲理

文章的主题,能让我们透过故事明白生活的哲理。《我要的是葫芦》是典型的“小故事大道理”。那么,本文透露的生活哲理是什么呢?不急,我们先一步步地梳理当中的逻辑。首先,庄稼要生长出来并有好的收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呢?播种、生根、发芽、结果,如果有必要,还要增加除草、杀虫等环节,才能保证农作物良好的收成。这些阶段是环环相扣的,是自然的规律,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改变。在这篇文章中,蚜虫多了,它们就会去吃葫芦的叶子,看起来叶子与葫芦毫无关联,实际上,叶子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葫芦提供营养,叶子没有了,葫芦也就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自然就会慢慢变黄掉落,故事中的“他”也就得不到想要的葫芦了,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称为“百科全书”,都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所以做事情的时候多倾听一下别人的意见,我们才能少走弯路,获得好结果。如果故事当中的“他”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心愿就能达成,但现实没有如果,只能留下最大的遗憾。

经典的文学作品尽管可能篇幅不长,但其语言却极富魅力,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哲理的启发。我们在品读之时,要深入到字里行间,留心精彩的语言描写,感悟其魅力。

猜你喜欢
哲理葫芦蚜虫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宝葫芦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