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现实需求与可行路径

2024-03-10 11:25郭晶张贺懿
出版广角 2024年3期
关键词:出版业智库人才

郭晶?张贺懿

【摘要】出版智库是我国特色智库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推动出版业的变革与转型、促进出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出版智库的建设主体、功能分类和服务能力日趋成熟,在搭建交流平台、提供知识服务、助力区域发展等方面表现优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智库之间缺乏长期、深入的协同合作;研究成果虽愈加多样,但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智库的人才构成与内部分工有待优化。针对这些问题,出版智库应优化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结合外部支持与平台自身建设,提高智库成果的转化率,同时改善人才结构、梯队和内部分工,提升智库内部活力。

【关  键  词】出版智库;知识服务;出版人才;产学研用

【作者单位】郭晶,河南大学融媒出版研究中心;张贺懿,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3.008

智库是以提高决策质量、提升国家软实力为主要任务的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1],近年来,智库在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新型智库建设逐渐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出版环境日新月异,出版学科和出版业的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对新型出版智库的需求愈加强烈。出版智库作为出版领域的公共研究机构,承担着搭建交流平台、提供知识服务、助力区域建设的职责与使命。出版智库的高质量建设不仅适应了构建我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的理论需求,还满足了新形势下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我国出版智库作为研究对象,从出版智库建设的现实需求出发,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尝试探索促进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关于出版智库、新型智库建设等研究的视角,优化出版智库的实践,从而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出版强国建设。

一、建设高质量出版智库的现实需求

当前,出版业界和学界对高水平出版智库的现实需求日益强烈,出版智库的高质量建设响应了国家和行业部门的顶层设计,符合目前出版业的转型与变革趋势,能够加快政产学研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中国特色出版学的建设。

1.顶层设计:助推我国特色智库事业的发展

智力资源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工作。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新时代的智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一年也被称为我国的“智库元年”[2]。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各行业纷纷贯彻文件精神,助推我国智库建设。2017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的指导下,南京大学、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专业数字出版工作委员会、融智库三家单位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新闻出版业智库高峰论坛,会议指出,未来出版智库应把握正确导向,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在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上下功夫[3]。202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的通知》,这是出版业对《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的贯彻与落实。从2022年到202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连续两年组织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入选的出版智库由15家增加至27家,出版智库的高质量建设稳步推进。

2.行业大势:顺应我国出版业的转型与变革

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数字技术的更迭使出版业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成为业界与学界普遍關注的话题。对出版业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出版物的呈现形式,拓宽了出版成果的传播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这些都是建设出版智库的基础与优势所在[4]。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对出版生态的挤压,出版业面临数字转型、融合发展的挑战,业界与学界之间的合作意愿对出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智库的高质量建设成为助力出版业走好转型之路的重要举措。

在宏观层面,出版智库立足于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对出版业的流程重塑、内容挖掘与生产、组织架构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帮助出版业实现全方位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出版智库可为不同类别的出版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出版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的探索尝试也成为出版智库筹集、分析的重要原始数据来源[5],二者在互相印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3.学科建设: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共建中国特色出版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6]。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日益凸显,所承担的任务愈加繁重。如今,我国正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这是我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之举,对出版学科和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的过程中,政产学研的共同体意识强调将出版行业的实践优势与院校、研究所的理论优势相结合[7]。出版智库作为专门从事出版相关研究的公共决策机构,以沟通学界、业界、政界和社会为己任,能够促进政产学研共同体的形成。此外,出版智库在调查研究中既充分发挥了出版理论对出版实践的指导作用,又通过出版实践拓展出版知识应用的深度与广度[8],增强出版理论的生命力,推进中国特色出版学的建设。

二、我国出版智库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出版智库的建设主体日趋多元,相互之间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且得到广泛应用的当下,出版智库可以通过信息整合、搭建交流平台、助力区域发展等方式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现代化服务,其成果也愈加丰富,包括行业皮书、网站平台、行业标准和在线课程等。

1.建设主体多元化,智库发展协同化

近年来,我国出版智库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主体多元的智库矩阵,各家机构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研究专长明确功能定位,发挥多元的智库力量。伴随着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出版智库在谋求自身科学化发展的同时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出现了智库之间相互融合、协作共进的新现象。

按照建设主体的不同,可将目前的出版智库分为几个类别:一是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级出版领域专门研究机构;二是依托高校出版院系设置的智库,如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河南大学融媒出版研究中心等;三是出版企业研究部门设立的智库,如江苏凤凰出版融合发展智库、童趣出版研究院等;四是以科学和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科技智库,如未来出版研究院、腾讯研究院等;五是聚焦于自身所在区域发展状况的地方出版智库,如中原出版传媒产业研究院等。

面对出版强国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单一出版智库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媒体融合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出版智库开始积极尝试跨界融合。北京印刷学院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依托双方在出版印刷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共同优势与目标,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共同举办了排版技能学科竞赛,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出版业中的应用,共建人工智能出版联合实验室,形成了“行业命题,行业与高校共同答题”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模式。

2.智库功能科学化,服务能力多元化

出版智库承担着提供知识、咨政议政与建言献策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通过智库的功能和服务得以发挥和体现。根据所依托出版机构性质的不同,出版智库从自身优势出发,制定了科学化的功能定位,在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下,出版智库的服务能力也日趋多元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出版智库的功能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专业培训。出版智库承担着沟通各界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出版智库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专业培训,邀请来自业界和学界的专家教授为学员授课,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技能,为我国出版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如北京印刷学院举办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武汉大学创办的期刊出版专题培训班等。此外,出版智库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论坛的方式,推动前沿出版研究的创新。由四川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出版院系承办的“中国编辑出版青年学者论坛”现已举办五届,促进了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我国出版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是整合传统资源,提供知识服务。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科学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地传播给受众是一项重要议题。作为不断积累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应用的学习型组织[9],出版智库可借助新兴技术整合、开发与挖掘传统出版资源。由武汉大学牵头组建的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依托所在高校智库在文化遗产、科技出版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利用智能技术对敦煌壁画、洞窟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打造出以敦煌壁画为中心的文化数字化出版与知识服务体系,在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同时,敦煌文化语义出版资源还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践基础[10]。

三是传播地方文化,助力区域发展。以专业研究见长的出版智库对所在区域的文化传播与精神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贯彻当地政策、设计执行方案等方式,出版智库能够为区域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在加快建设书香河南的部署要求下,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紧紧围绕传播中原文化的主题,启动了“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大型出版项目,推出了一系列阅读精品。此外,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积极融合核心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出河南省首个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通过集群的力量助力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出版智库积极融入当地出版工作和重大文化战略的有效举措。

3.智库研究成果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出版智库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一是学术出版物。通过出版研究报告、皮书和系列丛书等,出版智库针对国内外出版理论研究和出版业形势发表前瞻性、反思性观点,发挥思想库的作用。研究报告和皮书是建立在智库学术研究和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成果,为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和高等院校提供权威的决策支持,反映了智库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已连续多年发布出版业蓝皮书,如《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等;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出版的《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新千年来的中国出版业》一书描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加深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出版业的了解;中原传媒研究院围绕所处中原地区的媒体发展情况,出版了《中原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原传媒发展报告》;系列丛书涵盖一个主题的多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深刻剖析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推出“木铎出版智库”系列丛书,每一辑的研究方向不同,包括出版业、知识服务、在线教育等方面,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推出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丛书”,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传记出版等话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网站平台。出版智库具有挖掘、整合和开发出版资源的能力,能够利用网站、自媒体等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布出版领域的最新动态、融合出版成果、出版业研究报告等。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旗下未来出版研究院在市场趋势、商业模式、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化优势,在其主办的“开卷网”上为用户提供查询分析和智能选书服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在其官方网站上设立《新闻信息》《出版质检》《木铎智库》等栏目,发布出版学界、业界和高校的新闻动态,分享编辑业务实践经验,展示智库研究成果,并保持较高的更新频率。

三是行业标准。统一的行业标准不仅有助于行业规模化,还能推进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就出版领域而言,行业标准涵盖出版物质量标准、编辑流程规范、数字化出版发展规范等方面。出版智库的研究成果极富创新性,往往能够推动相关业界实践的进步,甚至上升为行业标准。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和苏州梦想人科技共同完成的一项关于AR出版物标准的项目在经过标准研制、立项与制定后,正式以《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CY/T 178-2019)的行业标准形式发布实施[11]。随着出版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出版领域不断涌现新概念和新名词,针对新名词的规范问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牵头组建了第二届全国编辑出版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出版院系、出版机构、出版研究院的多領域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在于审定和规范新名词,并将其及时纳入编辑出版学的概念体系,为我国出版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是在线课程。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教育也实现了现代化变革,在线教学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的《出版学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的《编辑出版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和数字出版研究院的《中国出版史》等在线课程的受众参与率高,其中《中国出版史》入选教育部推出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对出版智库来说,优质的在线课程不仅展现了智库的研究成果,还极大地提高了智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我国出版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出版智库在建设主体、功能服务和成果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深入的协同合作、成果转化率不高、人才构成和内部分工有待优化等。

1.协同合作缺乏整体及系统性规划

我国出版智库的建设主体种类多元,既有专门从事出版研究的研究型智库,又有服务于出版组织和市场的出版企业智库,还有依托高校出版院系建立的高校智库,这些智库具有不同的功能,或注重理论研究,或偏向市场分析,极大地丰富了出版领域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出版智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12]。虽然我国出版智库的数量和种类与日俱增,也有融合发展的趋势,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协作关系,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联盟,各类出版智库之间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大部分的合作仅以短期的学术论坛、会议、交流等形式呈现,缺少长期、深层次的协作与互动。

出版智库的融合发展,不仅意味着智库的建设主体拓展为多元的政府、高校出版院系、出版企业和出版研究机构,同时还要求将智库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机整合与充分汇集,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如何促进出版智库之间的系统性协作,进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目前出版智库应当综合考虑的问题。

2.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

智库作为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公共咨询机构,在政府决策、行业布局、企业发展与公共知识传播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智库成果得以实现。我国出版智库的成果有行业皮书、网站平台和学术期刊等表现形式,一些出版智库还积极尝试开发数据库、制定行业标准,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出版智库的成果转化率不高,这无疑影响了出版智库服务政府、行业和社会的效率。我国智库研究方式的一大特点是习惯于自上而下地开展应急性的研究选题,缺少自下而上、根植于行业形势的前瞻性智库成果[13]。就出版领域而言,部分出版智库存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的问题,其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出版理论、出版概念等学术层面,脱离出版业界现实问题,既有研究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甚至不被业界接受,自然无法满足出版行业发展的需要。出版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出版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应重视行业中的现实问题[14]。如今,出版学界与业界的交流融合日渐深入,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对出版智库来说迫在眉睫。

3.人才构成与内部分工有待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智库本身就有人才库、智囊团的含义。一方面,高质量的智库是吸纳、培养人才的最佳平台;另一方面,人才是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人才保障。近年来,我国出版智库在人才结构、人才来源、人才管理和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5],但尚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人才队伍,且缺乏合理的内部分工。

首先,我国出版智库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多聚焦于新闻出版领域内,缺乏拥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队伍,这不利于出版学科的创新与综合发展[7];其次,出版智库的人才梯队有待优化,目前出版智库具备的多为学术型专家人才,拥有丰富的业界经验的实践型和复合型人才数量较少,因此缺乏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宏观考量与整体研究;最后,尽管我国出版智库科研人员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在人员配置和内部分工方面仍有不合理之处,许多出版智库没有设置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导致科研人员需要兼顾冗杂的行政、后勤事务,无法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文化强国战略和出版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出版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智库作为人才高地,不合理的人才构成与内部分工不仅会制约智库的建设,而且不利于我国出版业的长远发展。

四、我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的可行路径

面对当下的问题,出版智库可以通过优化合作机制、推动成果转化、培育出版人才等方式完善其功能与服务,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1.产学研用:优化智库合作机制

伴随着我国出版强国建设的推进,出版智库成为助力出版业转型和出版学科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但单一的智库主体无法满足当下出版业的发展需求,出版智库的主体之间需要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出版智库要优化现有的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出版领域内研究智库、企业智库与高校智库之间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出版智库应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就数字出版、媒介融合、技术创新、知识服务等当下出版业中的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联合研究[16],并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出版学院、出版研究院和出版实践基地,突破当下学术论坛、会议等浅层次的交流方式,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此外,出版智库可以积极尝试与政府智库、技术智库和社会智库展开跨学科合作,拓宽智库的研究视野,并与国外出版智库保持密切交流,从而加强我国出版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在促进智库合作的同时,政府可支持高校出版院系、出版研究机构和出版企业积极参与出版智库的高质量建设计划,借助多方力量不断提高智库在科学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与研究能力。

2.系统规划: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缺乏转化渠道和转化效率低下一直是制约智库影响力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无法发挥其社会效益[17]。出版智库在高质量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智库自身与外部环境支持,多措并举地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库成果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平台,出版智库应积极利用数字化平台分门别类地展示其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功能服务和新闻资讯,并借助平台的反馈机制实现与学界、业界和社会公众的交流对话。从目前来看,并非所有的出版智库都拥有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成果展示平台,部分出版智库设立的网站长时间疏于更新,存在多个空白栏目,还有一些网站虽更新频繁,但内容单调且多为新闻资讯,无法体现智库的研究特色与专长。

出版智库必然要依托其所在的高校、企业和机构来实现自身发展,因此智库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外部环境给予的支持。高校、企业和机构应完善智库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细化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局限于发布期刊论文和出版专著数量等量化指标,而是将成果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为导向,凭借来自业界、学界和社会公众的真实反馈来衡量智库成果的质量,使智库研究落到实处,转化为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生产力。

3.培育人才:提升智库内在活力

一流的出版人才队伍不仅是建设出版强国的基础与保障,也是支撑出版智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当下出版智库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优化人才管理机制,积极吸纳跨学科人才,着力培育青年教师人才。

在人才管理方面,出版智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出版人才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科学研究、资政献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主题出版彰显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出版人才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

近年来,媒介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出版业的创新与变革,也带来了跨学科研究的理念,出版领域内的版权、人工智能出版等问题都需要依靠跨学科甚至是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因此,出版智库应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结构,增加拥有跨学科背景人才的数量。此外,出版智库还可以通过与法律、计算机等其他领域智库开展协作的方式,帮助出版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牵线搭桥,促成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出版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式与思维范式。

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年教师对出版智库而言具有长足的战略意义,青年教师作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应参与助力出版智库的高质量发展。出版智库应当充分发挥搭建平台的功能,为出版学科专业青年教师设置专门的培训项目,安排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出版领域内的研讨会、展会、学术论坛等,并鼓励出版企业为青年教师提供近距离业界观察、调研和交流的机会,以丰富其实践视角。

|参考文献|

[1]朱旭峰.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中国行政管理,2014(5):29-33.

[2]张志强,尹召凯. 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建设:经验坐标与核心要义[J]. 现代出版,2020(1):41-46.

[3]思想的盛宴:首届中国新闻出版业智库高峰论坛顺利闭幕[J]. 科技与出版,2017(10):29.

[4]王磬音. 出版行业智库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思考[J]. 中国出版,2022(5):65-68.

[5]梁彦,李晶. 我国新型出版智库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J]. 中国编辑,2023(8):29-33.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2024-01-0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7] 万安伦,姚之婧. “政产学研用”贯通视角下的出版学科建设[J]. 出版参考,2023(1):8-12.

[8]陈振明. 政策科学与智库建设[J]. 中国行政管理,2014(5):11-15.

[9]彭洲红,陈霏,李刚. 新型智库信息能力要素与建设路径[J]. 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3):1-9.

[10]祝贺!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实验室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科技创新成果”[EB/OL]. (2022-12-02)[2024-01-22]. https://mp.weixin.qq.com/s/xanxYKWGULSMXQBjAMyA_g.

[11]张新新. 新闻出版智库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9(10):35-40.

[12]崔嘉欣. 我國出版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前瞻性[J]. 出版广角,2021(16):34-36.

[13]张宝英:中国智库成果转化效率的制约因素[EB/OL]. (2018-11-19)[2024-01-12]. https://www.hnzk.gov.cn/zhikuyanjiu/9296.html.

[14]万安伦,刘浩冰. 新中国出版70年:主要成就与总体特征[J]. 中国出版,2019(14):29-34.

[15]倪薇钧. 新闻出版智库人才建设机制探讨[J]. 科技与出版,2020(6):28-33.

[16]樊俊恒. 出版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中国编辑,2023(8):34-38.

[17]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项目组,李凌. 中国智库影响力的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J]. 社会科学,2014(4):4-21.

猜你喜欢
出版业智库人才
人才云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微智库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微智库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