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物拾粹

2024-03-12 02:05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铜镜青花

曾勋

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社会与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传尧舜时期,部族人已经归纳出“贪”“贿”“侈”等腐败现象。《尚书·皋陶谟》记载了舜帝时代皋陶提出的为政“九德”,其中便有“简而廉”。

夏商周时期,“政德”思想逐渐形成,以周公为代表的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历史事件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礼义廉耻”视为“国有四维”。

秦汉以后,如何让庞大的官吏群体保持廉洁,成为了中央政府的头等大事。秦汉以降,各朝代的廉洁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敬畏权力、崇廉尚廉的思想也融入文物中。

牛首夔龙纹鼎(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1979年,牛首夔龙纹鼎在陕西淳化县石桥乡的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最精美的一件。鼎腹3个兽头与鼎的三足对应,鼎口下的一周纹饰是由两条夔龙纹相向而成的饕餮纹。夔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相传是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世用夔龙比喻辅弼良臣。此外,龙也是权势、尊荣的象征。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森严的列鼎制度对应着相应的等级、身份、地位。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虽然逐渐消弭,但鼎作为文物出现在今人的视野中,撩动人们历史记忆的同时,也勾起了观者对历史上是非得失的反思。

睡虎地秦墓竹简(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到27.8厘米,宽0.5到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包含1155枚竹简、4万余字,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其中有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教育为官者“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指出应当具备“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其中的“洁”“正”“慎”“敬”“无私”“善行”等,都是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

颜氏家庙碑(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氏家庙碑》是唐建中元年(780年)时任吏部尚书、书法家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此碑石螭首龟座,高330厘米、宽130厘米,四面环刻。碑阳、碑阴文字各24行,每行47字。碑两侧文字各6行,每行52字。四面碑文皆为楷书,由颜真卿撰文并书,碑额为李阳冰篆书“颜氏家庙之碑”6字,被誉为“好古之士,重如珠璧”。唐代末年此碑被弃于郊野,宋代时随《开成石经》一同被收入西安碑林。欧阳修评价“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颜氏一族家风优良,族中不乏忠烈之士,颜氏重视家教家风的事迹,在碑文中有所反映。

彩绘釉陶贴金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彩绘釉陶贴金俑有武吏俑和文吏俑,1971年出土于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马寨村郑仁泰墓。郑仁泰墓修建于唐麟德元年(664年),为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陪葬墓。彩绘釉陶贴金武吏俑高72厘米,头戴兜鍪,护耳垂肩,穿明光铠,带绿披肩。在腰带以下,左右各有一片膝裙,绿地宝相花战裙垂至靴面。左臂下垂,似握佩剑。右臂前伸,似持长柄武器。文吏俑高69厘米,头戴进德冠,上身穿红色阔袖短袍,下身穿乳白色长裤,脚蹬黑色如意云头履,领子、袖口、襟边均装饰花纹贴金,双手合抱于胸前。唐代形成了一整套以款式、颜色、质地、配饰为主要区别的法律明文规定的文武官员服饰制度,文吏俑、武吏俑所展现的唐代官吏风貌,不仅仅是衣着举止的规矩与仪式,更是衣冠正、知廉耻的为人、为官、处世的作风。

“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于20世纪50年代,在湖南长沙伍家岭的一座汉墓出土。铜镜除了材质为当时少见的铜鎏金,外圈的铭文中还刻有“中国大宁”四字,寓意国泰安宁。铜镜是照面修容的工具,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同时,两汉时期的铜镜多为官府监督制造,而使用者也大都是达官贵人及其家属,“以銅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梳妆、照容的铜镜,也被赋予了以知得失的寓意。古代士人借镜子的洁净光明,以表达洁身自好、反省自观的规矩与志向。西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四神规矩纹镜(咸阳博物院藏),镜背面规与矩平均分布的纹饰体现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

元大德四年铜权(藏于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

元大德四年(1300年)铜权高10厘米,长4.7厘米,宽3.5厘米。黄铜质,作八面形,似瓶状,顶端权钮有孔,底作八面形台阶式,权身正面有“大德四年”直行楷书铭,背面有“官造”楷书铭。铜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度量衡的标准器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古代廉政文化以修德为核心,铜权知平衡,铜镜明得失。民间自古便有“天地之间有杆秤”“人心如秤,秤称人心”的说法,铜权的这一用途充分展示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其蕴含的“秉公用权”之意也深刻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苏轼《寒食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宋元丰三年(1080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在当年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表达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元符三年(1100年),《寒食帖》收藏者蜀州张氏邀黄庭坚观赏,黄庭坚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通篇书法起伏跌宕,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也会让观者联想到苏轼坚韧不拔、勤政为民的性格与为官理念。古代文人士子多写帖以赠友人或者抒发自身情怀,这些帖子经过时间沉淀,成为见证作者品格的文物。比如南宋时期文天祥创作的《文天祥行书上宏斋帖卷》(故宫博物院藏)涉及文天祥在江西任上对赣寇“用兵丁万人,声罪致讨”之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明代清官海瑞写有《奉别帖》(山东省文物总店藏),一代清官的文采、书法、品格涵盖于其中。

司马钟荷花鹭鸶图轴

(藏于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

鹭鸶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出现较多的动物,又以鹭鸶与莲花的组合形式见常。“鹭”与“路”同音,“莲”寓意“廉”,画作象征着“一路清廉”,勉励受赠者为官清正,或鞭策自己洁身自好。明代官员、画家魏学濂和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朱耷都作有荷花鹭鸶图轴。此图轴作者司马钟曾官至直隶河工州判,是清代著名画家,擅长写意花卉及鸟兽。

青花把莲盘(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花把莲盘为明代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青花瓷,口径34.7厘米,高6.4厘米,瓷盘敞口,浅腹,平底圈足。内壁一周绘13朵缠枝四季花卉,边沿绘青花海水纹。外壁一周绘青花十四朵缠枝四季花卉,边沿绘青花回纹和卷草纹。瓷盘造型端庄大方,釉质精细,是明景德镇宣德青花中的精品。盘内底以青花绘莲花、莲蓬、莲叶及其他水生植物用缎带束扎成把。“把莲”又称“束莲”,是中国传统青花瓷中独具特色的装饰纹样,最早出现于元代,至明清在官窑和民窑产出较多此类青花瓷。清代皇帝赏赐给有功大臣的赏瓶也多以莲花为纹。莲花是中国的传统纹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加之“莲”与“廉”谐音,以莲花装点瓷盘,足见人们对警示官吏和清廉为政的重视。

猜你喜欢
铜镜青花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青花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