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富春江

2024-03-15 00:12姚中华
阳光 2024年2期
关键词:富春江居图黄公望

一段江面,从我脚下的码头起步,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上溯可以到达桐庐,下行可以抵达富阳。江面一碧如洗,如同巨大的镜面,映照着两岸青山。富春江用它独特的诗画美景标注着自己的身份。透过眼前的山水,我试图在江边寻找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黄公望。六百多年前,这位自诩为“痴人”的一代宗师,正是沿着这条江,跋山涉水,苦心揣摩,完成了那幅富有传奇色彩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

如果把富春江比作一首抒情的乐曲,那么,从桐庐到富阳的江面便是这首乐曲最为精彩的部分。在富春江水电站蓄水之前,这段江面穿行在皖浙崇山峻岭之中,时而水流湍急,奔涌翻滚,大有一泻千里之势;时而波澜不惊,江面宽阔,江水如同丝绸般润滑。而两岸奇峰峭壁,像是一种千回百转的指引,又像是一江之水不离不弃的陪衬,山水相映、清新隽秀是大自然赋予富春江最为厚重的底色。尤其是桐庐七里泷至梅城乌石滩,二十多里的峡谷江面激流奔腾,滩多浪急,素有“小三峡”之称。古时,舟楫穿行于此,遇到顺风,长滩轻松而过,如同七里;如果无风,由人拉纤,如同走上七十里,故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因此这段江面又被称为“七里扬帆”。

如今,乘船行走在“七里扬帆”江面,虽然看不到当年“小三峡”风貌,但一江碧水映照着两岸如黛的青山,依然有一种“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意境。放眼江面,一艘劈波斩浪的游船,正向富春江上游驶去。江面犹如一块绿色的地毯,被迅速划开一道口子。绿水泱泱,青山隐隐,游船,成为江面诗意般的点缀。

黄公望当年在江边也看到了船,当然不是游船,而是停泊在江上的两叶渔舟。时光流逝了六百余年,那两叶渔舟依然在画面上静泊。黄公望着手绘制《富春山居图》时,已年近八旬。五十岁之前,他对日薄西山的元廷依然抱有一丝幻想,于是求学、入仕,先是做书吏,后来做了掾吏,因为一场连带的官司锒铛入狱,让他回望一路走来的窘迫与艰辛,从此愤然转身。他不再把仕途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是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提笔作画,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追求人生的本真。这是黄公望人生哲学转折的分水岭。

黄公望绘制《富春山居图》,据说起因是应师弟郑樗之约。郑樗是一位道士,这一年,他陪同黄公望一同来到富春江,看到这里绝色美景,免不了动了私心,想让已享有一定名望的师兄画一幅山水图卷。黄公望答应了师弟的央求,却开出要用三年时间来完成画作的条件。对于一个绘画手法已经炉火纯青的山水画大师,一幅画要画三年,放在今天很难想象。郑樗求画心切,对师兄提出的条件只能允诺。

作为寄情山水的画家,黄公望此时的画作已不单纯是技艺与风格的呈现,融入笔下的更多是对人生、对自然万物思考的一种表达。为了悟透富春江山水,黄公望创作的执着与艰辛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隐居山坞,每日背着画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遇到心仪的景致,立刻铺开画纸,现场临摹。就这样辛辛苦苦画了三年,居然没有完成画作。

黄公望“痴人”般感悟着眼前的山光水色,脚下一草一木,打磨着画作,却让郑樗滋生出几许担忧。在《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黄公望透露出一个有趣的细节:师弟郑樗见他画了三年,依然没有完成画作,担心被别人“巧取豪夺”,于是让黄公望在未完成的画稿上题写题跋。黄公望虽然在画稿上题写了题跋,却依然预留了一定的作图空间。就这样,他又用了四年时间,前后七载,直到八十六岁去世时,才算最终完成了画作。

中国山水画到了元朝,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一张倾注画家数年心血的画作,抛开气势磅礴、格调隽永的画面不说,对画家的绘画动机与旨意,后人有各种解读。有的说黄公望画的是山水,表达的却是大自然春夏秋冬,岁月时序;有的说他以“画”讲述人生,从高峰到低谷,不过是一次起伏跌宕的旅程;有的说他借画悟道,揭示山水哲学。在自然万物中,人如草芥,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山水,隐藏着不争、不动,面对风雨,保持着豁达心态,隐藏着永恒的智慧;有的说他反映的是对社会历史进程的观察与思考,从繁华到萧条,循环往复。每一种解读似乎都能从画中找到答案,又似乎不是最确切的答案。我不懂绘画,偶尔听别人聊起这幅后来身首两段、分藏在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兩地的传奇之作,不禁唏嘘。一幅画包含着诸多智慧,诸多意趣,它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出画作的本身。

描摹富春山水,黄公望不为眼前景象所惑,不为四季风雨所扰,不是为画而画,而是把描摹山水当作一个哲学命题去思考,视为揭示人与自然关系去揣摩。面对富春江山水,他既潜入其中,潜心观察;又跳出其外,如一个旁观者,俯仰观瞻,做到不迷、不惑,在山水间领悟自然万物的奥妙。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三重境界的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幅画,让世人不仅领略到一种绝美的山水之色,更让人悟到隐藏于山水之间的禅意,这可能就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人无尽思考的高妙所在。

建德的庙山坞是黄公望为了完成画作而结庐的隐居地。如今这里游人如织,许多人千里迢迢而来,只为目睹一代宗师的结庐之处的简陋与寂静,怀想当年大师作画时的清苦与艰辛。

青山依旧,碧水东流,故人早已绝尘远去。一幅传奇画作赋予了一方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引导着后人透过江水,甚至透过水边那些四季枯荣的花草,去领悟大自然深藏的奥妙,这是画家通过一幅画留给人们的思考与启迪,也是我行走这段山水最大的收获。

姚中华:供职于准北矿业集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淮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品在《清明》《散文百家》《美文》《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阳光》《诗歌月刊》《星星》《散文诗刊》等报刊发表、转载。著有散文集《凝望与行走》《在尘世间仰望》、长篇人物传记《桓谭传》。获孙犁散文奖、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安徽省金穗文学奖,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长江文学奖、安徽省散文诗“十峻”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猜你喜欢
富春江居图黄公望
黄公望的人生
龙门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的绿
富春江的绿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