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审计整改
——实现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有效转化

2024-03-18 22:39
市场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管理层成果部门

易 峰

(江苏钟山宾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23 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会议上强调审计整改和审计发现问题同等重要,必须同时进行。 要将督促审计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手段,并将审计整改结果也作为对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对于潦草整改、整改不力、虚假整改的情形,应进行严肃的问责[1]。

1.2 研究目的

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整改作为内部审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成效。 下文将着重讨论审计整改环节,探讨如何优化审计整改过程,实现审计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有效转化,以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和风险防范提供服务。

2 限制审计成果转化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意识以及制度机制等原因

2.1.1 思想上不够重视

审计整改的问题不仅仅源于制度机制,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一些企业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对其重视不够。 审计整改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对审计整改的重视度不高,信息化水平有限,透明度不够,审计整改程序不畅通,质量不高。 企业管理层和审计人员仍然是传统审计的思维,他们认为审计整改仅仅是审计工作的一部分,而没有意识到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建议仅限于书面整改,而没有从思想层面上给予足够重视,导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不少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审计整改是他们的主体责任,且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建立问题台账和整改任务清单,也没有将审计提出的问题纳入党委会专题研究[2]。

(2)一些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涉及某些群体利益的问题持戒备态度,担心承担责任,不敢采取果断的行动,选择敷衍塞责,对历史遗留问题被动应对。导致一些问题错过了最佳的整改时机,进而增加了后续整改所需的成本,后期整改难上加难。

(3)对于审计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无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方案[3]。

(4)被审计单位在对审计整改意见的处理上,没有从制度和流程的角度出发,整改深层次问题。有些整改意见是需要重新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的,而有些是需要多个不同部门、多层面协调推进的,但是被审计单位往往会敷衍塞责,或者回避重要问题而只处理表面问题。 虽然制定了制度或修订了流程,但对后续的实际效果缺乏关注,使得审计整改的成果无法有效地嵌入企业经营管理中,造成审计整改流于形式,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效果。

(5)企业管理层没有全面思考审计提出的问题,提交的整改方案不系统,而且在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之间也不能有效地协同联动,从而造成方案的实施出现阻滞。

(6)审计部门也没有关注审计整改的落实,审计人员签发了审计报告认为任务就完成了,没有进一步要求被审计单位压紧压实整改的主体责任[2],审计部门督促检查责任缺失。

2.1.2 体制机制上不健全

如果企业内部审计整改的跟踪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就会阻碍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企业管理层一般会关注审计结果怎么取得,取得了何种审计结果,而对审计结果能否转化为审计成果,审计效果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缺少足够的重视。 没有有效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审计成果的运用就无从谈起。 所以,审计整改在体制机制上不健全,且没有得到有效监管,问题根源未能消除,就会导致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2.1.3 考核约束上不健全

接受了审计发现存在问题并负有整改责任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是审计整改考核的对象。 然而,被审计单位如果没有充分重视审计整改意见,也没有认真执行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审计部门也没有权限制约被审计单位。 所以,缺乏明确的约束和考核机制,没有将审计整改的落实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绩效挂钩,也没有问责机制,将无法实现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

2.2 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层次不高

2.2.1 审计人员水平有限

由于受到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局限,他们发现的问题往往会不深入不全面。 审计结论仅仅停留在针对具体事项的讨论,没有进行全面、整体和系统的归纳分析。 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缺乏充分的分析研究,无法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无法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方面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因此审计建议的层次难以提升。

2.2.2 审计结论和建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审计结论一般关注单个审计项目或审计对象的个人行为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或差错等,而未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全面性的建设性意见。 审计建议过于笼统,缺乏具体可行性,导致被审计单位在整改或运用时难以实施,审计建议未能真正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2.3 审计结论、责任追究不明确

有些审计工作存在深入不够、把关不严、质量不高的问题,违规情节描述不清晰、责任界定不准确、依据不充分,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缺乏可执行性等,势必造成被审计单位无法确定责任追究的方向。 追责问责不到位,不仅影响审计整改的实际效果,也进一步削弱了审计监督应有的警示惩戒作用[4]。

2.3 审计结果的价值无法有效体现

有些审计整改只整改了问题的表面,例如补齐了缺少的原始单据或者补充了缺少的相关人员签字。 又例如,在在建工程未转固定资产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调整财务账面从在建工程科目转为固定资产科目。 但是,这些整改措施并没有深入解决问题,不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背后潜在的风险和管理漏洞,也没有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实质性措施,更没有考虑建立长效整改机制以及问责机制。 因此,审计结果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5]。

2.4 审计成果的运用广度不够

从日常使用的审计制度和规范看,一般只关注审计工作的流程和实施的制度规定,缺少对审计整改的具体要求规定。 不仅缺少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也缺少将审计成果运用于其他成员单位或相关部门的机制,所以无法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范围,无法为更多的其他成员单位管理层提供决策的参考。

3 优化审计整改的路径

3.1 建立强化问题整改机制

解决问题是审计整改的核心,因此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问题整改机制。 这个整改机制应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执行路径,以保证问题能得到及时、全面地解决。

3.2 加强沟通与协同

因为审计整改的完成需要被审计单位的多个业务部门和不同层级共同配合,所以最重要的是这些部门层级之间的沟通与协同联动。 为了更好地推动问题的整改,保证信息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畅通流动,可以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 比如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通报审计结果和整改措施,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均了解审计整改清单和时间表。 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上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联动,有效提高审计整改的效能,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3 使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审计整改流程

优化审计整改流程,应结合使用信息化手段,比如通过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进行数据分析,还可以快速定位问题、分析原因,并能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快速帮助审计人员识别潜在风险和异常,从而有效防范风险发生的可能。 同时,人工智能还能通过智能算法和模型,为优化审计整改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支撑。

3.4 建立持续有效的审计整改机制

审计整改不是一项一次性工作,而是需要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 为了优化审计整改的流程,需要对审计整改过程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其更加的高效和可持续。 比如可以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整改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进行研究分析。 另外,还可以进行定期的评估,通过评估实现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持续有效地改进机制,不仅可以不断提升审计整改的质效,还为彻底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3.5 重视问题解决的实效

解决问题是审计整改的目标,而提高审计整改效果的关键是解决问题的实效。 因此,重视对整改结果的评估,关注其对经营管理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审计整改的实质性价值。

4 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解决方案

4.1 加强培训提升思想认识,建立和完善与审计整改相关的制度体系

企业应经常性开展各项学习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促进企业管理层、业务人员和审计人员提升思想认识,持续提高对审计整改的理解。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专门规定,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明确被审计单位、其他成员企业、业务职能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关于具体审计成果运用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措施等。 审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需要通过企业党委会、董事会、分管领导以及相关业务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来完成,各部门需要相互协同配合,与被审计单位共同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整改措施。 同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以保障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共同推动问题的整改。 为此,建立明确的责任链和完善的整改流程,以确保审计整改的有效推进。

建立和完善可行的考核奖罚机制,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及相关人员对审计整改完成情况列入考核,可以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及相关人员更重视审计整改工作。 对于审计整改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包括审计部门更加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 审计整改的考核结果与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的绩效挂钩,形成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

4.2 加强沟通协同联动,实现审计成果共享

建立审计成果共享交流机制,被审计单位、其他成员企业、业务职能部门与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各自整改工作的进展,共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同时,对于审计提出的问题和风险,其他未被审计的成员企业也应当借鉴,进行自查自纠,积极整改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完善管理,以规避潜在风险。 通过有效的资源共享,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审计部门向企业党委会、董事会、分管领导以及相关业务职能部门通报被审计单位的主要问题、风险和整改情况,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加强干部任免、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巡查的重要依据[2]。 通过建立审计成果的共享和交流机制,可以促进各方共同关注和推动问题整改工作,实现审计整改工作的高效进行。

4.3 提高内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内审质量

建立和完善审计人才库,选聘具有党务、行政、工程、采购、销售、法律、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方面专业背景的人员进入人才库。 为了提升人才库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需要加强系统的学习培训,确保他们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和技能。 根据每个审计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选用人才库成员时进行匹配,并鼓励内审人员从多个角度、全局性地进行审计工作。树立深究细查意识,同时应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加强沟通频率,通过除书面材料外的侧面证据发现潜在问题风险。 深化审计监督,注重对问题背后原因的挖掘提炼、分析归纳,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提高审计结论和建议的质量,为审计整改打好基础。 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表述简洁明了,内容要素齐全,思路清晰完整,而且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 在审计过程中,应根据相关规定查找问题和风险,同时贯彻“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确保找出的问题依据充分,内容完整且措施得当,同时还应明确应追究的相关人员责任[5]。

4.4 使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持续整改长效机制

审计整改的要求:①制定制度方面,如果存在缺失或不完善,应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并保证执行有效;②存在风险方面,如果发生资金损失应积极采取措施追回资金避免损失;③履职尽责方面,各责任主体应主动承担责任,制定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 只有在责任明确、措施具体、效果明显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效控制风险[5]。

优化审计整改流程,应结合使用信息化手段,比如通过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进行数据分析,还可以快速定位问题、分析原因,并能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快速帮助审计人员识别潜在风险和异常,从而有效防范风险发生的可能。 同时,人工智能还能通过智能算法和模型,为优化审计整改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支撑。

结合使用信息化人工智能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整改信息管理等平台系统,对历年来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深挖问题根源,明确整改的时间节点、责任人、牵头部门、目的任务、具体整改措施等相关内容,并进行动态更新。 人工智能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更迅速地定位问题、分析根本原因,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能将审计整改进展情况,实时分类推送给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业务职能部门、审计部门,让相关人员能及时研究哪些问题属于屡审屡犯,哪些问题确实无法整改,着重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堵塞制度性漏洞,以科技赋能审计整改推动各层级制度逐步健全完善,流程运行进一步合法合规,通过审计整改工作推动源头治理。 同时,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了解跟踪审计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措施落实情况,有效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 审计整改并非一次性任务,更需要建立持续整改的长效机制。 通过对整改过程的不断反馈和总结,不断优化审计整改的流程,使其更具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5 结论

审计成果有效转化,需要综合考虑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审计建议的质量等多个方面。 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增强整改主动性,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促进管理升级,提升审计人员能力水平,重视审计建议的实用性,提高审计人员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的时效和实效,在后续工作中把整改成果加以有效运用和整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审计成果的高效转化,更好地服务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质效,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管理层成果部门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