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案例教学的价值逻辑、阻抗因素和可为策略

2024-03-20 20:07刘春燕
山西青年 2024年1期
关键词:案例设置目标

张 译 刘春燕

六盘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探究式案例教学是将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并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个体意识随着生产和交往的发展,具有“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的特征。探究式案例教学的运用对学生意识的塑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决定教学方式不能单纯地进行道德的说教。为了使教学更好地因势而动,教师应改变原有的理论灌输法,“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2]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案例教学法“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3]成为应然之举。

一、探究式案例教学的价值逻辑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4]大学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阵地,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际。当前,“实用主义”等尘埃泛起,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中如何处理“利己”与“利他”矛盾关系中摇摆不定,导致大学生理论知识内化与外化的转化较为欠缺。探究式案例教学以情景教学的形式,针对社会实际设置“问题链”引导大学生如何面对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如何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在探究式案例教学中需要“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5]即通过探究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自愿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真正培养学生获取高阶知识的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

(二)深化“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核心,教育者需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以及行为来设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吸收信息获取知识,转化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构建自身知识体系,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重视知识掌握,忽视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塑造”等问题。探究式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既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普遍规律,又能将普遍性的管理理论还原到现实情境中”[6]其不再将学生视为学习的被动者,而始终坚持学生本位。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生的认知现状,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将真实案例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话题作为教学素材,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启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检验问题、修改问题、汇报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以学生中心,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二、探究式案例教学的阻抗因素

探究式案例教学让“课程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且不只是简单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7]然而,仍缺乏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置较少切合学生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但从当前的教学目标设置情况来看,部分院校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往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以往教学经验进行设置与修改,未对本学期的教学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学生深度座谈等形式,了解教育客体的情感、认知状态等,未充分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效果,容易在教学目标设置中脱离实际状态,导致部分教学目标过高、部分教学目标过低情况存在。如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学生即使“跳一跳”也不能够到,会影响自信心,渐渐失去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若教学目标设置过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挑战度”,容易轻视本门课程,在课堂管理中容易出现“缺勤”“小组作业敷衍了事”等现象,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

(二)案例选用较少契合学生发展实际

在传统案例教学中,案例使用简单化、只重视案例内容的讲解忽视学生德育的构建。以及教学案例使用较为粗糙,重视单个案例的开掘忽视“问题链”的构建。即部分教师为了切合典型性,教学案例更新缓慢,案例内容的选用难以契合学生在社会物质生活中存在真实问题,未结合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整体参与度相对不高。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教育客体回归到教学,避免“一言堂”的现象的存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并未真正作为引导人,而是作为案例的构建者与分析者,使得案例的讨论中部分同学仅仅将其当成现实事件,并未真正融入其中,未感同身受地其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再加之在案例使用中重视单个案例的开掘忽视“问题链”的构建,案例内容往往局限于个案的使用,在同一章节中引用大量不同的案例,问题的设置缺乏连接性,案例使用中存在割裂。

(三)传统教学评价片面性,忽视学生价值观塑造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尽管使用了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员互评以及自我评价四者的结合,但在评价过程中是用一种相对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整体的发展,存在部分问题。评价具有片面性,仅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忽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在传统教学评价结果呈现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占比较大。教学目标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选用是否合理,教学方式开展是否切合、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学生最终成绩的呈现。如在整体的评价机制构成中,仅仅关注最终数据的呈现,但是对于学生在社会实际中,是否将所学知识外化并未有所涉及。即传统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考察存在片面性,未用发展的眼光比较学生与他人的横向评价,以及学生与自身之间纵向评价比较,忽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三、探究式案例教学的可为策略

探究式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目标、案例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的协同作用。以探究式案例教学运用促进学生培养从思维培养逐步转向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一)因时而化: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学生成长需求、认知现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目标。优化教学目标,实施精准的教学目标是在动态发展中关注学生横向与纵向的发展。

1.明确学生现实需求,在实际调研中确定教学目标的设置

第一,制定总体目标。通过专家咨询、团队研讨等形式确定基本草案,结合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基本学情最终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第二,分解教学目标。教师在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现状,将教学目标分章节进行细化与深化,明确从理解到应用到创新的进阶性设置。

2.教学目标呈现“思辨—应用—创新”进阶性发展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应分阶段性进行设置。首先,一阶“思辨”能力培养,着重于对学生认知、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思辨培养中,教学目标的设置需围绕“是什么”这一关键,培养学生对社会突出问题的辨别与分析能力;其次,二阶“应用”能力培养。着重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应用,侧重于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设置需围绕“为什么”以及“怎么做”这一关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最后,三阶“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设置需侧重于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性培养。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在明晰问题本质基础上,能够发散思考相关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方案。

(二)因时而进:构建“问题链”提升案例内容适切性

因时而进是指在探究式案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认知现状,以及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案例内容以提升其与课程的适切性。适切性是指在案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开展之间的协调统一程度,主要是案例内容的设置是否适应、切合教学的需求。

1.案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环境、实施效果的适切性

案例内容的设置应处于动态更新的过程,即根据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与学生学情的现实需求不断更新案例,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案例内容设置中,不单单要坚持理论知识的深化,还要引用到调研报告、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等实践内容,深化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并结合课程的实际需要拓展案例资源。

2.构建案例“问题链”,提升教学内容连贯性

问题链的设置是在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控下,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围绕某一知识点采取循序渐进以及全方位的设定一系列问题,通过层层推动,驱动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中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因势而新:采用增值性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因势而新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青年进行知识素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全方位的发展需求,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采用增值性评价,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

1.采用课堂信息反馈条,激发学生潜能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增值性评价可采用课堂信息反馈条环绕其在思维发展到实际应用的表现。课堂信息反馈条是指在每一节课即将结束,通过纸条、书本中的题目、在线表格等形式,通过准备课堂反馈条—设计应答方式—社会实际应用等形式,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第一,准备课堂反馈条,设计重难点问题,明确答题要求。要求学生概括课程目标,包括本门课的重难点内容、迷思概念,区分学生认知层次,主要评价学生基本的辨别与分析能力;第二,设计应答方式。在下节课中将上节课的课堂反馈条进行分类、探究与修改。通过课程信息反馈条将课堂反馈分为完全了解、一般了解、未了解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找出学生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一般了解和未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将反馈条返还给学生进行改正。

2.传统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增值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投入在学生个体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学生增值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关注学生成绩的‘净效应’;另一方面,注重德智体美劳等非认知能力的‘增值’。”[8]增值性评价不仅关注于学生过程性表现成绩,仍关注学生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双重开展。在教师、学校各部门、用人单位等多重协同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案例设置目标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