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 理念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育研究

2024-03-20 20:07
山西青年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职业规划理念

吴 维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51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国内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外部世界并正确了解自己的内心,从而激发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1]。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 理念,简称OBE 理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斯派迪提出,是一种以学生真实需求为目的,清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确保学生收获实质性知识技能与成功经验的教育理念[2]。为帮助大学生找准职业定位、树立起健康的就业观,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高校有必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中引入OBE 理念并展开深入探索。

一、OBE 理念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概念探析

OBE 理念也称作能力导向教育理念、目标导向教育理念或需求导向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先进教育理念[3]。OBE 理念有四大实施原则:清晰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待与反向设计。

一是清晰聚焦。OBE 理念认为,教师的课程设计目标与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均须聚焦于最终的学习成果。教师必须致力于帮助学生提升知识水平与思想境界,在师生的交流分享中围绕预期学习成果制定学习蓝图,并根据该蓝图设计教学的目标、方法与内容;二是扩大机会。OBE 理念强调课程设计,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通过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证全体学生均具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具弹性化教学方案,满足受教育在学习内容、时间、时段与方法等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三是提高期待。在OBE 理念下,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期待值,通过提高学习活动执行标准、增设高水平课程以及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带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并进一步达到“高峰表现”;四是反向设计。OBE 理念以顶峰成果为起点反推出课程设计方法。在这种理念下,教学的出发点不再受到课堂模式、知识框架的约束,而是完全指向高峰成果的需要。这样,课程设计便锚定在了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内容上,排除不必要的课程设计,确保课程能够以更高的适切性协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还注重技能培训、知识讲授与情感态度涵养,是一门囊括理论与实践且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与管理能力的综合类课程[4]。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必须同个体所处的环境要素产生密切的联系,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塑造并重构人的职业期望与规划意识[5]。因此,相较于大学阶段的其他理论科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经验属性与社会属性更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聚焦职业目标、扩大职业机会并提高职业期待,这种教育观念同OBE 理念具有深层次的契合性。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够明确

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大都缺乏整体意识,课程目标的设置存在片面化、模糊化等问题。部分高校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是提升就业率、完成招生计划或装点高校门面的工具,在目标设定中没有突显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定位偏离现象,进一步导致了高校的教学功利化倾向,课程目标设计没有锁定在学生的能力特点与思维习惯上。教师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一项硬性任务,只关心学生就业位置高不高、薪资状况优不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长远发展则不够重视。此外,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多采用浅显的职业信息发布、招聘讲座等形式,没有就学生个体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给出针对性指导,背离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教学形式不够多样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式受到了“异化”,出现了教学形式单一化、陈旧化的问题。职业规划课堂教学常常仅限于理论学习,然而从大一入学直至毕业,依托于校园大集体、宿舍小集体开展实践活动才是学生的生活常态,对实践的忽视容易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缺乏连贯性。不少高校虽然有意识地将育人载体从理论课拓展到生活实践,但也仅限于开展简单的人物访谈或小组对话,无法带给学生更多的趣味体验。此外,职业规划教育要想取得较高的成效,就必须在常态化开展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方式符合学生所处认知水平与学习阶段。但一些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采取突击性、碎片化的职业规划教学形式,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力度均不够高,较大限制了课程的开展效果。

(三)知识体系缺乏创新

随着OBE 理念的普及与高校职业规划意识的提升,国内高校积极探寻课程目标与教学形式设计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具体到课程应涵盖哪些内容、知识体系应如何优化等问题则一筹莫展。部分高校仅将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一门不甚重要的必修课,没有从“领航人生路、形塑职业心”的角度对学生展开辅导。在课程内容建构方面,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教材、理论等均过于陈旧,有些教师甚至还在沿用20 世纪美国处理失业危机的方法理念,言必称弗兰克、舒伯等早期学者。虽然这种内容建构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回顾经典、了解历史规律,但教师如果仅将教学的目光放在陈旧的知识上,不去了解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新技术所带来的新内容、新就业观,那么职业生涯教育将会流于理论说教,无法替学生提供切实的成长智慧。

三、基于OBE 理念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育策略

(一)根据主流教育价值取向制定课程目标

OBE 理念虽然是一种来自西方国家的新型教育理念,但其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观点有着深度的契合。OBE 理念认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在考虑全体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确立课程目标,合理规划学习产出期待值,并根据学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产出成果不断优化课程目标设置,助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基于OBE 理念,制定出符合学生能力特征的课程目标,确保学生的学习产出能够符合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育应坚持实践导向,但教育重心不能过分倾斜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而是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理想信念培养,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开阔的思维格局,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并展开职业生涯规划。

具体而言,OBE 理念提出了分阶段式的课程目标设计方法,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职业生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社会与高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划分为“意识树立”“知识掌握”与“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并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展现出的能力特征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在意识树立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强化青年学子的职业规划意识,引导他们了解就业去向,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律观,为今后的就业选择提供理念指引。在知识掌握阶段,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历练与学习积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在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获悉职业信息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生成职场素养、掌握求职技巧,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优势、行业的发展优势以及相关就业政策与法规。在全面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升学、就业或考编压力骤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应当设置为制定完善的生涯决策,引领学生总结学业、展望未来,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发展。

(二)围绕时代发展规律打造多样化课程配套机制

不同于传统教育中确定、线性和单一的学科导向,OBE 理念强调“以学生产出驱动教育系统运行”。在OBE 理念下,高校应当秉持“以始为终”的反向设计原则,从社会行业需求、学校定位,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等角度,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配套机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设计应当遵循生本理念,围绕新时代学子的新需求设计方法创新机制,形成课程组织体系与学生思维特质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升学生职业规划与选择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动,早在20世纪中叶,我国便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分配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兜底机制,但也压抑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能性。1996年1 月,人事部颁布的《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出台,包分配格局正式被打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择业就业也更具自主性、多元性与开放性,高校必须积极顺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以多样化教学实践机制建设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提升。高校可以综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基础通识与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展开专项指导,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未来履职的岗位中。

高校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设置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为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与管理机制,以便及时掌握课程教学情况。高校需要挑选一批理论知识过硬、教学能力突出且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企业任职经历的教师组成就业指导队伍。还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研究所、社会机构等领域了解其用人需求,以便在课程实践教育中给予大学生更为精确、合理的指导。高校也可以从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汲取经验,设置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室,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评价与咨询服务,解答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尚未厘清的就业问题。

(三)结合现实生活构建可持续性内容供给体系

OBE 理念强调能力本位,认为教育内容应当同学生的核心能力相对应,将学生预期职业能力与专业成就作为教学方式制定的主要依据。在OBE 理念中,成果导向中的“成果”不仅仅指学生所习得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学生真实的、可存续的学习经验,而此类经验越是具有广泛性与实用性,其存续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情境,做好教学统筹安排,优化内容供给体系,保障教学的融贯性、连续性与实用性。

第一,要突显职业生涯课程实践教育的连续性,围绕学生入学阶段、中期阶段、实习阶段与毕业阶段的校园生活实际,设计出层层递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在入学时期,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厚重,应当在课程中加入职业规划启蒙内容;在中期阶段,学生的学习与社交行为趋于稳定,且有了一定的处事经验,高校可以在职业生涯课程中融入面试技巧、沟通技能、岗位责任意识培养等内容;在实习期间,课程应当引入更为深刻的心理健康、理想信念塑造等内容,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世界、熟知外部社会环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职业、提升专业素养;在毕业以后,校方仍要同学生建立长效性沟通关系,学生可以向高校实时反馈行业发展规律或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可总结分析此类问题或规律,并将其提炼为课程内容,为后续入学的新生优化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

第二,高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作一项贯穿于大学生全生命周期的能够涵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专业素养的活动来看待。为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科地位,在课程框架内填入详实的专业内容。一方面,要科学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时、学分与结业标准,保障课程开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妥善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对全体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与就业意愿展开充分了解,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带来定制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四、结语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就业大形势下,高校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效能,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必要方法,也是顺应时代分工细化、职位多元化与工作体系化、复杂化的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措施。高校教育者未来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定办学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消化吸收OBE 理念,科学研判、精准分析个人能力优势与职业特点的对应关系,就能够为时代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职业规划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