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4-03-20 20:07刘斯璐
山西青年 2024年1期
关键词:院校信息技术素养

刘斯璐 李 璐 徐 瑞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师范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教育祖国新一代的重要使命,基础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师范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高低。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让所有孩子都能读书是网络强国战略中的一部分,而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支教以及网上授课的质量。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技术要求。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能获取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筛选判断价值,遵守信息道德的情况下,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将获取的信息整合到日常教学中的能力。数字化时代催生了数字化的思维、分布式认知和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往,教师的信息技术化素养也被持续关注。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倾向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影响,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的方面依旧存在欠缺。所以,有必要了解师范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现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提升途径,对后续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一、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也叫做信息文化,它是一种对现代信息社会的一种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技术和信息的应用。1974 年,保罗·泽考斯基提出,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我国的信息素养培养起步比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 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的能力。直到2002年,信息素养教育取代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此时信息素养的教育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2000 年1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目标,并且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年底,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版)》后,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被重视和熟知。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并鼓励中小学开展信息检索课程。

技术素养更偏向于信息技术,最早来源于美国,统称为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2002 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国家研究理事会在报告中指出,技术素养由知识、思维和行为方式、能力三个部分组成。2007 年,新加坡在课改中,明确指出信息素养由技术实践、技术知识和技术本质三个方面构成。201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三版)》,指出教师应当具备的十八项信息技术能力和涵盖技术应用的三个发展层次,提出了教师工作的六个实践维度。

二、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一)信息素养的培养标准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有中专、职业高中、高中这三种不同的类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的差异较大,而中专的师范生也没有专门设置的标准,无法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评估和量化[2]。国家仅仅在全日制高中出台了信息素养的相关培养标准,没有针对其他的层次学生提出要求。而在本科院校中,一般要求毕业时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但是对大专的学生并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大专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现在并无明确的文件要求。这就造成了高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也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很难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得并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意识不强,目的性也薄弱。因为学生信息素养层次不同,在学生入学到高职院校后,学习的基础差异性较大,导致教学难度很大,评价标准和体系很难设立[3]。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一会被安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课程,但是只有这一年有信息技术课程,大二和大三不设置相应的课程,而且课程是通识类课程,并不针对师范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院校会在大二年级设置选修课程,有些会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比如PS 操作课程、影视后期课程,然而这些课程与师范专业并不相关,专业针对性不强,学生很难对标到以后的职场应用,后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学习效果一般。

(二)课程设置中信息技术的比重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很多师范类院校并不针对专业设置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甚至在很多院校中专业设置中并不设立信息技术课程。而已经设立的专业基础课中,只在实训课程中设置信息技术的相关实训,但是时长较短,学分较少,学生很难系统学习理论知识。部分师范生虽然能够认识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但是认识不到位,在实习中依旧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没有意识到将新的信息技术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融入在一起,进行实践,停留在只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剪辑的表面层次[4]。很多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培训过后,没有进行经常训练,训练效果不理想。培训课程时间较短,也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讲解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训时间明显不足,培训结果更注重理论,缺少相关的针对性、发展性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方法也过于单一,一般使用调查问卷进行课后评价,或者采用提交感想体会,对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没有细致的后续追踪。

(三)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机制不到位

当前,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的内容要求越来越丰富,增加了信息伦理道德、数据价值的甄别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以及获取数据的信息分析能力等。信息素养的概念正在逐渐外延,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能够批判性获取、浏览、评价、生产和分享信息所必备的素养和技能,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起点。很多高职院校没有配备完善的智慧化教学设施,硬件设施、管理机制和师资力量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5]。而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力军,大部分院校都没有定期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很多老教师都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本的多媒体授课和课程演示都很难做到,基本还在板书授课,这也让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院校面临着教学效果不好的现状。很多学校采用了翻转课堂和线上MOOC 的形式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但是课程的更新度较低,很难保证每年20%的更新程度,也没有对标国家精品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质量不高,信息滞后。学生在之后实习中遇见了实际问题,也没有能沟通和学习的渠道。

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普及智慧校园,增设了很多智慧教室,并且配备智慧黑板。智慧黑板的使用一般都局限于教学的使用,对于课件如何制作精美,智慧黑板如何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没有答复。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就会开始使用智慧黑板等信息化的设备,但是很多功能都没有被解锁使用。学生的实训机会较少,课上的展示仅限于小组进行,很少一对一开展教学活动,对智慧化的设备操作熟练度较低。授课教师更倾向于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和授课目标进行评价,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

三、高职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仔细研读《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新的要求和标准在图书馆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共分为六个环节,分别是提出问题、预测假设、数据收集、形成结论、解释交流和总结反思。这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循环过程,能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与信息素养能力相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命题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根据教师设立的情境,进行推测和假设,进一步确定研究方向。教师能够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学生独立利用图书馆或者数据库等工具,进行搜索和查找相关的支撑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数据,最后的成果就是完成研究性报告[6]。

(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应逐步完善

课程体系可以采用通识选修课、嵌入式专业性课程讲座、信息技术素养知识竞赛和在线课程培训等系列课程,集合成完整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模式,深化培养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水平,打造适应大数据发展的智慧型大学人才。

规划和设计构建培养信息素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并阶段性调整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信息素养教学应该分为三个流程:授课、宣传、实践。教师授课将理论知识详细拆解,通过平时的讲座或者各种在线课程的宣传,去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素养的课程有宏观的概念,最后自主实践。信息技术素养的课程可以融入专业教育再到深度教育的教学,涉及大一、大二及大三实习的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年级的专业学习课程。大一和大二主要是基本训练信息获取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采用的方式可以是交流沙龙、专题讲座。大三学生在离校前应该着重在文献检索和相应的分析能力,为毕业设计和论文做好资源库的资料检索的准备。

教学方法选择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来整合教学资源,可以采用智慧职教MOOC、职教云、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将信息技术课程做成视频、动画和裸眼VR 的场景,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提升自主学习的满足感,进而推进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可以在线上课程进行留言和讨论,随时提问,促进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7]。对授课教师来说,更需要进行教学反思,需要客观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信息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和相应教学效果。在线上授课时,尤其要注意记录在于其之外的问题,需要提升应变能力。并且要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在每一次线上课程开设前进行课程内容和框架的调整,切实做到至少20%的更新率,保证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三)构建智慧校园

构建智慧校园,需要先完成基于APP 的校园综合平台构建,学生手中的校园一卡通,需要满足借阅图书、食堂就餐、超市购物、日常洗浴等各种生活需求。同时,也可作为实名制的学生身份认证,实现出入的规范化管理,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出行需求也能保证校园的安全稳定[8]。图书馆和实训基地都可提供线上预约,提前选位占位这样既能限制人流量,也能更加合理地规划学校有限的服务资源。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开放体育场所,提前线上预约篮球场、排球场等场地,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设备管理。

四、结语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都对人的获取信息和信息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成为全球化对现代人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司也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善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期达到提升高职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这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高职师范专业的学生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所以更应该善于运用一切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猜你喜欢
院校信息技术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