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店的散文家

2024-03-20 02:26李娟
时代邮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油条豆浆馒头

● 李娟

“我这个人写东西有个怪癖,一旦开了头,必须趁热打铁,一气呵成。窃以为,好的文字,一定是从心底里喷涌而出的。”“做早点和做学问是相通的,都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我眼里,从手中的擀面棍下出来的,不是油条和馒头,而是一枚枚精准无误而又完美无瑕的火箭。”

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名叫王连生。53岁的他,在湖北鄂州经营一家早餐店,每天忙着蒸馒头、炸油条、打豆浆,也用充满烟火气的文字,串起每天的日常。

▲ 王连生在一家旧书店看书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文字世界就像是他的“桃花源”,在这里,他能获得些许自信和心安。他也希望,这些文章能像热气腾腾的早餐一样,给人们带去温暖。因为这些文章,王连生成为不少网友心中“最有文学天赋的早餐店主”。

早餐店的“油条散文家”

王连生的一天是从凌晨2点开始的。先是磨豆浆,然后再赶制馒头和油条,蒸馍炉烟雾缭绕,油炉烟熏火燎,让他常常“大汗淋漓,气喘如牛”。

在这样忙碌的节奏里,他写东西没有固定时间,有时一边磨豆浆一边构思,有时一边炸油条一边打腹稿,偶尔还在上厕所的间隙奋笔疾书。下午闲下来,妻子会守着店铺,让他上楼“写写画画”。

早餐店里,王连生每天的生活围绕着油条、馒头和豆浆,文字自然也常常从这些食物出发。

他这样写刚出锅的油条:“我炸的油条是无矾无铝的,既健康又好吃,而且还极美观,就像一列接受检阅的正能量爆棚的卫士。”

他这样回忆一度供不应求的馒头:“10多年前,为了提高效率,一锅馒头蒸了27层,码起的蒸笼直冲云霄,须得搭一张桌子,桌子上搭一把椅子,椅子上再搭一张凳子,方能把天上的馒头取下来。”

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也成为他的写作素材。

大多数时候,不善言辞的他“躲”在妻子身后,做一些配合的工作。他会观察妻子与客人的互动,每天的客人不同,他笔下的故事也千变万化。

王连生还经常记录与妻子之间的趣事。在他的笔下,妻子平时“四肢无力、弱不禁风”,一旦发起火来“能把我两条腿都给卸下来”。

文字里藏着的,是他对妻子含蓄又热烈的爱。两人的老家一个在鄂东南,一个在鄂西北,相距一千余里,年轻时因在同一家工厂打工而相识。那时,王连生为了维护对方,“一向斯斯文文的我生平第一次和别人打架”。后来,他们经历分别又再次相逢,于是有了一个延续至今的浪漫故事。

“从此以后,她每年都会给我织毛衣。从23岁那年开始,一直织到53岁。30年来,记不清她给我织了多少毛衣、毛裤和围巾……”

波折不断的前半生

几年间,王连生用那双揉面的手,写下近500篇文字作品,并发布社交媒体上,收获了近30万粉丝。然而在文字世界里如鱼得水的他,也曾在现实世界里“寸步难行”。

从小学开始,他就很爱看书,也很会写,语文成绩名列前茅。那时候,没有钱买书,他就收集旧报纸和旧书,甚至将课本读了一遍又一遍。他将自己读书比作“穷人吃饭”,“菜吃完了,盘子也会舔得干干净净”。

高中毕业后,王连生留在了农村,憧憬着用知识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此,他到外地学习所谓的快速养猪法,但最终发现遇到的是骗局。

波折中,写作成为唯一能安慰他的一件事。19岁时,他的首篇作品发表在杂志上。收到30元稿费之后,他为自己订了一份心仪已久的报纸。

1992年,南下打工潮兴起,王连生去往南粤打工。在厂里,他不善交际,被调到了全厂最脏最累的一个岗位。8个月之后,他选择了离开。

在那之后,他度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去工地挖过井,进城摆过摊,也曾因无处落脚睡过荒山……因颠沛流离,他很长时间没再提笔写东西。兜兜转转中,他回到了家乡,一切仿佛回到了原点。

2007年,王连生咬牙租下了一间小门面做起生意,后来又改行卖馒头。他形容自己“迂腐且固执”,蒸馒头不用任何添加剂,因此发酵慢、周期长,蒸出来后外表也不漂亮。正因如此,他的小店生意并不好。

他不断增加又淘汰一些种类,如今只剩下馒头、油条和豆腐脑——这三样恰恰是做起来最辛苦但利润又不多的品种。

小店虽没能帮他“发家致富”,但像一个港湾,让他的生活稳定了下来。于是,他重新拾起笔,这一次,他“一发而不可收”,把一路走来的人间冷暖都融进了作品中。

“小朋友”和“老朋友”

因为写作,王连生在网络上收获了许许多多和他“同频道”的朋友,其中有很多是90后和00后,他将这些年龄比他小的读者称为“小朋友”。大家喜欢王连生的文字,有的甚至想亲自来看看他。

但王连生坚持不公开店址和联系方式,也不主张大家来寻访他的早餐店。“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写作,仅此而已。”

尽管如此,依然有人从他的视频里找到“蛛丝马迹”,辗转前来看望他。一位读者看到王连生所用的剃须刀其实是衣服的除毛器,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上。有一天,这位读者从外地赶来看他,转身丢下一个袋子就跑——里面是一把崭新的剃须刀。

王连生还与一位比他年长16岁的湖北汉川大姐成了“老朋友”。一直以来,大姐都有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王连生出书。为此,大姐拖着患有风湿的双腿,在汉川跑了整整一圈,问了所有她认为与出书有关的部门,向他们咨询出书事宜。后来,她又向年轻人学习电脑,将王连生近年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全部整理好,并打印成册,当作一本“书”寄给了他。

这些年来,王连生将一笔笔“情义账”记在了一个本子上,“一次次让我泪眼模糊”。

王连生说,自己对“当网红”没有兴趣,写作也不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早点。他只希望在街角卖自己做的早点,卖完了就上楼安安静静地写字,“仅此而已”。

“我只把文字当作自己的精神园地,我在这里耕耘,种上花花草草,倘若哪一天吐绿了,开花了,结果了,我便把自己的园圃向所有人开放。因为这世间的每一片叶子原本就是属于大自然的,属于全人类的,我永远不会去贩卖绿色与花香。”

猜你喜欢
油条豆浆馒头
烧饼 油条
油条让我相信爱情了
油条为什么要两根一起炸
我妈妈是卖豆浆油条的
“馒头办”没了吧?
豆浆侠(9)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豆浆侠(4)
豆浆侠(2)
买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