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挤占了一线教学空间

2024-03-27 15:47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课堂

本刊编辑部

集体焦虑呼唤个体对教育的坚守

今年,已经是我教书的第14个年头了,我任教过的工作单位有城乡接合部学校,也有目前所在的城区学校。回顾这些年的教师生涯,我有过沉醉教学、应对自如的感觉,也确实在近些年有愈加忙碌、愈加战兢的感觉。

碧蓝的天轻快的心。刚刚教书那些年,我所在的是城乡接合部的学校,那时候,整个社会的教育心态相对平和,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要求还没有那么普遍性的苛刻。 我记得,那时早读课也很早,放学的时间是五点左右,孩子们一放学,就冲向操场,冲向田野;我常在饭后漫步河滩,那条静谧无言的漳河,轻轻流淌进我的梦里;学校丰乐亭的古雅环境也是我沉静内心的栖息地。

那时,我喜欢给孩子的作文写长长的评语,可以关于作文,也可以与生活、人生相关;那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一篇一篇地细读小说、慢品散文,没有分数的焦虑;那时,我喜欢和孩子们走向田野地头,在天地间找寻作文素材;那时,我们可以在一个雪天的午后,在高高的醒心亭上,一起谈论《鲁滨逊漂流记》的种种。

密匝匝的叢林惶惶然突围。后来“剧场效应”“教育内卷化”“鸡娃”“学霸”“学渣”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潮水般向教育领域涌来,特别是中考的50%高中升学率这一数字让教师和家长同时陷入一片仿佛看不到边际的丛林里,我们开始盲目追求极致的高分,逐年递增的中考录取分数线就是一个明证。再热爱教育的老师,也不得不在集体焦虑下,给孩子做大量的重复性的提分训练。此外,学生的安全问题,也让教师们畏首畏尾。对于教师而言,自由沉静的阅读不如多研究几套试题更有吸引力。

而教师的“卷”则体现在铺天盖地的教科研任务上。如今职称的评选不仅仅是达标(基本条件),而且要达到更高标准(多多益善),才能在有限的名额中脱颖而出,有老教师说,现在教师们申报中职时达到的条件都能对标高职。

安静的思考呼唤幸福的教育。社会对教育的干预,让大家手足无措。近年来,家长的力量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走进校园“指导”教师如何开展工作,将学生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指向学校教育,甚至能集结喊出罢免教师的声音。自媒体的井喷式发展,社会舆论集中于个别事件对教师群体进行污名化,也让教师们不堪其扰,有老师开玩笑说,出门可不敢说自己是教师。

教师认为自己是否在群体中得到公平对待,如学校是否均衡分配班级、考核评价是否多元、绩效分配是否合理等等,也会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热情。

当然,教师个体的特质和其对于“教育”的理解,才应该是真正决定其能否静下心来从事教育教学的因素。杨启亮老先生曾经在一场报告中,语重心长地对在座的老师们说:“我不怕你们不会教书,我只怕你们不会爱孩子。”热爱孩子,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自然会钻研教材,广泛阅读,找寻最适合自己班级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刻,因为他知道,每一刻都是限量的,都应该认真对待,同时,他也一定从中收获到幸福和自由。

至少,我了解到身边许多老师的课堂,即使压力重重,孩子们还是乐于阅读分享,还是愿意热烈自由地讨论。即使条件有限,教师们仍然用心设计课堂活动,学中做,做中学,精彩纷呈,学生们会在下课后涌向办公室围住老师叽叽喳喳……教师和孩子是双向奔赴的,教师会因为职业幸福感,而感到内心的安静满足。

(曹新悦  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教师 )

教师要得到应有的留白空间

当前教育内卷的时代,卷的不只有学生,更在老师。革故鼎新的教育改革、形形色色的教育教学评比,接踵而至的各类教学检查,让校园内外喧嚣,让教师心浮气躁。教师最专业的教育教学,时常受到冷落。要想让教师静下心来专注于教学,首先要实现校园的宁静与安定。只有学校环境趋于平静,教师得到应有的留白空间,学生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陪伴。在此基础上,教育方能实现美好梦想。

学校当摒弃繁多评比。当下许多学校对各类评比、示范创建趋之若鹜,甚至刻意制造“评比”假象,以评促改。如课堂教学竞赛、命题比赛、基本功大赛等繁重多样的活动,形式主义大过内容。“双减”之后,随着托管的全面铺开,教师课时已然沉重的现状下,耗费大量精力以满足管理层对教学展示的诉求,实在令人唏嘘。魏书生曾言:“基础教育就那么点事,重要的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校园内的嘈杂氛围,无疑会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生态,对学生的情感观与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改革当回归课堂教学。由于心浮气躁,教师时常忽略常识,忽视课堂,忽视学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其中,将诸多前沿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呈现出一堂堂独具特色的示范课和展示课,令人眼前一亮。一篇篇论文、课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殊不知,任何改革的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知识获取能力和成长水平。教师应关注学生需求,强调实效性与个性化,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何变革只有回归课堂,才会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把利器。

教育当明晰职责。如今,教师的教育职责愈发扩大,时常混淆角色。例如:学生午餐,教师需陪同,承担食品安全监管之责;禁毒控烟活动,教师需宣传,成为禁毒宣讲员;消费维权活动,教师要传达,教师又是普法工作者。各类教育任务摊派随意性严重,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已经成为影响教师教学的最关键因素。在此,我呼吁教育部门要出台“净化”校园文件,严格审核,减少各种非教学型事务进校园,不随意给老师下达与教学工作无关的任务。学校层面应当采取措施,敢于对这类任务说“不”,减少教师教学以外的工作量及工作负担,为学校和教师营造一片宁静的教学环境。

在宁静的学术殿堂,学生致力于深入探究,教师专心致力于教学,思维在此得以自由翱翔,这才是我们一直寻求的心灵宁静之圣地。

(林侠  浙江省瑞安市虹桥路小学书记、校长)

当“仪式”变成了“形式”

仪式感本应是郑重的承诺,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学校的仪式感,应该是师生之间真挚的问候,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应是“过眼不过心”的形式教育,以及应付检查的“留痕作业”。

当下,很多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拍照发到微信群,课前候课、辅导学生、食堂就餐、课间活动、宿舍值班、早晨跑操、晚上自习等环节都要拍照;

“课大于天”的口号很响亮,实际上很难以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如很多形式化的会议、活动会挤占教师课堂教学时间;

早自习要求学生六点到教室,很多学生昏昏欲睡,背不了一首诗。晚自习初一初二上到九点十分,初三上到十点半。熬鹰式的教育,把学生健康置于何地?

教学本是快乐的事,认认真真备课,开开心心上课,高高兴兴批改作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提升自己,也是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但现在所有的教学工作似乎都被排在了“留痕”之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这些形式化的工作很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愿我们老师可以堂堂正正教书,踏踏实实育人;愿我们的学生能明辨是非,懂得脚踏实地才是真。

(山西省某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