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思考与建议

2024-04-01 12:34高崇友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2期
关键词:单产粮油街道

高崇友

(吉首市农业农村局 湖南吉首 416000)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1],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2023 年4 月农业农村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2023 年5 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 《湖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 根据湖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统筹部署,结合吉首市农业生产实际, 本文作者提出了吉首市主要粮油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思考与建议。

1 总体思路

围绕上级总体思路, 遵循湖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基本原则,立足吉首市资源禀赋、现有基础和生产条件,聚焦5 类重点作物,制定行动目标、优化品种布局、明确主攻技术、创新创优栽培模式、多领域环节推进、强保障措施等,加快推动吉首市水稻、油菜、玉米、大豆、冬马铃薯等5 类主要粮油作物单产迈上新台阶。

2 制定行动目标

根据湖南省“急抓1 年、紧抓3 年、续抓5 年、长抓10 年”的总体安排,制定吉首市2023-2030 年行动目标,由点到面、由片到乡,分作物实施,带动水稻单产每年提高0.5 个百分点、油菜每年提高2 个百分点、玉米每年提高1 个百分点、大豆每年提高0.5 个百分点、冬马铃薯每年提高0.5 个百分点。

2.1 2023 年目标

水稻打造丹青镇、马颈坳镇、太平镇、矮寨镇、乾州街道5 个单产提升示范乡镇, 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1%,带动全市平均亩产提高3 kg;油菜打造矮寨镇、 丹青镇2 个单产提升示范乡镇, 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3%;玉米、大豆打造丹青镇、马颈坳镇、太平镇、 矮寨镇4 个单产提升示范乡镇街道, 玉米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2%,带动全市平均亩产提高3 kg,大豆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1%;冬马铃薯打造乾州街道1 个单产提升示范点, 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10%。

2.2 2030 年目标

通过稳产多抗优质品种的更新迭代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农机农艺、良种良田良制的融合配套,力争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0 kg,比2020 年提高20 kg、增幅4.7%;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20 kg,比2020 年提高25 kg、增幅26.3%;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00 kg,比2020 年提高30 kg、增幅8.1%;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60 kg,比2020 年提高20 kg、增幅14.3%;冬马铃薯鲜薯平均亩产达到1 500 kg, 比2020 年提高230 kg、增幅18%。

3 优化作物布局,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

根据吉首市耕地分布及特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开展分类指导,确保优质稻田、耕地增产增收,一般稻田、耕地保有一定的产量。

3.1 水稻

以丹青镇、马颈坳镇、太平镇、矮寨镇、乾州街道、双塘街道、河溪镇、己略乡等8 乡镇街道为主,海拔450 m 以下内区域选择生育期135~140 d 的杂交稻为主,确保每亩单产在450~500 kg;海拔450 m 以上区域,选用生育期130~135 d 的杂交稻为主,可配置少量优质常规稻,确保每亩单产在400~450 kg。

3.2 油菜

以丹清镇、太平镇、马颈坳镇、乾州街道、矮寨镇、双塘街道等6 个乡镇街道为主,海拔500 m 以下地区选育推广210~230 d 的长生育期高产品种为主,海拔500 m 以上区域选育推广200 d 左右的短生育期高产品种为主,确保每亩单产115 kg 以上。

3.3 玉米、大豆

以旱地栽培为主,集成应用保护性耕作,在11 个乡镇街道进行全域推广栽培, 以春播为主。 玉米选用110~120 d 的品种为主, 确保产量达到400 kg 左右; 大豆选用100~105 d 的品种为主, 确保产量在160 kg 左右。

3.4 冬马铃薯

选择海拔300 m 以下、土壤肥沃、围城靠市区域种植,以提高产量和产值。 主要以乾州街道、双塘街道为主,其他各乡镇适当配置。 以生育期135~140 d的品种为宜,确保稻薯轮作区不影响次年的水稻栽培。

4 落实主攻技术,创新创优栽培模式

农业技术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的关键, 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推动器。 落实好技术措施,是提升单产的关键举措。

4.1 水稻

以开展稳产多抗优质一季中稻生产为主, 建立稻田生态种养功能区, 发展稻田生态种养、 稻油轮作、稻菜轮作、稻薯轮作模式为主。 以吉首市地理标志产品“白云贡米”产业发展为基础,以“选用高产高抗优质品种、节水灌溉、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侧深施肥、一喷多促技术”为重点,巩固提升中稻产量。选用品种以超级杂交稻、优质杂交稻为主,配置少量优质常规稻品种;逐步推进机插机抛、机收减损等关键技术;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突出抓好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技术;落实大田培管技术,适当增密促分蘖,增加千粒重;以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稗草等重大病虫草害防控为主,推广使用生物药剂、太阳能杀虫灯、诱捕器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2]。

4.2 油菜

抓好“一季中稻+油菜”和旱地油菜生产为主,挖掘农旅融合、生态观光等功能模式。 以推广“高产高油品种、育苗移栽、适当增密、开三沟、施硼肥、菌核病防治”为重点,推广适合山区栽培的低芥酸低硫苷“双低”、高油高产高抗“三高”油菜品种;开展适宜山地的小型农机具示范推广,在“稻油轮作试点”项目区域集成应用稻田开深围沟、 油菜缓控释专用肥技术;适当推广育苗移栽技术,提高移栽及直播油菜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病虫草害防治,落实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大田培管技术(查苗补蔸、早施苗肥、中耕除草追肥、增施硼肥、菌核病防治、防冻排渍)。 结合“稻油轮作试点”项目、“菜籽油大县”项目,创办油菜标准化高产示范基地,大幅度提升油菜产量。

4.3 玉米

集成应用保护性耕作、合理密植、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春玉米带状间作春大豆、春玉米带状套作夏大豆模式。 以“种植耐密品种、单粒精准播、配方施肥、适期晚收”为重点,提高种植密度、出苗整齐度和籽粒成熟度。 推广适宜山区种植的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耐荫性好、生育期在110~120 d 的高产稳产品种;种植密度普遍提高到3 500~4 500 株/亩;以春播为主,采用起垄直播及育苗移栽方式,集成推广精量播栽、合理增密、化控防倒及缓控释肥施用等关键技术;落实病虫害综合防控,突出抓好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南方锈病、大小斑病等病虫害防控,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强化大田培管,增施苗肥、穗肥,搞好中耕除草,培育壮苗促进增产。

4.4 大豆

构建幼林果、茶、林园间作大豆、春玉米带状套作夏大豆、春大豆+蔬菜等种植模式。 以“商品种子加包衣、精细播种增密度”为重点,推广高油、高蛋白、高产、多抗品种。 推广小叶耐荫、耐密、抗倒品种,满足带状复合种植用种需求, 力争种植密度普遍提高到5 000~7 000 株/亩;推广芽前封闭除草技术,因地制宜发展间作、套种技术,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幼林经济园套种大豆技术;抓好大豆根腐病、细菌性斑点病、病毒病、斜纹夜蛾、卷叶螟、豆荚螟、食心虫等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控大豆“症青”。

4.5 马铃薯

以“稻—薯轮作”冬马铃薯栽培为主,适当开展秋马铃薯种植, 推广地膜覆盖、 高垄双行的栽培模式。 选用熟期早、产量高、品质好、抗晚疫病强的脱毒品种;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稻田种植,开好腰沟与围沟。 吉首地区以12 月中下旬播种为宜,采用地膜覆盖、高垄双行栽培,亩栽4 500~5 000 株。播种前对种薯进行切块消毒, 每个切块必须保证有1~2 个芽眼,以2 个芽眼为宜,亩施45%硫酸钾复合肥75 kg 作基肥,基肥在播种开沟时一并施入;播种后10~15 d 待雨水湿润土壤(一般1 月上旬)覆膜,幼苗开始出土时要及时破膜引苗,防止烧苗;破膜引苗时用土将膜孔压严,以利保温、保湿、保肥;田间要开好腰沟和围沟,做到沟沟畅通、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住田干,防止春雨渍害[3];出苗期抓好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和地下害虫防控, 苗高20 cm 后重点搞好马铃薯晚疫病防控。

5 多领域、多环节融合推进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必须多领域参与、多环节发力, 必须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 测土配方施肥、农田污染治理、农业机械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加快社会化服务进程,创办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整村、整乡推进,以提高粮油作物单产。

5.1 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保护行动

紧紧围绕粮油产能提升, 坚持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综合开展田块整治、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管护利用等建设,加快健全农田灌溉排水设施体系,优化农机作业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夯实单产提升基础田块整治工程, 在峒河流域、 司马河流域、 丹青河流域的河道两边, 基本农田面积规模在50 亩以上的区域, 沿边修建田坎和拦水沟渠及小型人行桥;在海拔300 m 以上区域,基本农田面积规模在30 亩以上区域,建设农田灌溉的小型水源集雨节水窖、田间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工程,开展山塘、水库、排灌沟渠维修、疏通工程,提高灌溉防洪排涝能力,方便农用机械通行,满足小型农机宜机化要求。提升土壤肥力, 开展培肥改土, 改善耕作层土壤环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地力条件。 到2023 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74 万亩。

5.2 实施农机农艺融合行动

推广适宜山区、丘陵作业的微小型耕整、播种、收获、产品初加工机械,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耕、种、管、收、加工速度与质量,达到减少投入成本、增产增收的效果。一是加快补齐水稻农机应用短板。要逐步推进水稻机插机抛、机收减损,每年创建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点, 使水稻生产机械化向更快更高水平发展,到2030 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50%;二是加快推广高效植保机械、绿色烘干设施装备。 要加快推进植保无人机防控, 确保病虫害防控及时、精准、高效。 对规模种植粮食大户、合作社、企业等要适当配置烘干设备,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到2025 年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63%以上, 其中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86%以上, 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率74%以上。 三是逐步引导精细整地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 膜下滴灌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应用。

5.3 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加快社会化服务进程

一是以“六大强农”行动为引领,梯度培育生产、经营主体。 深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鼓励家庭农场、 返乡下乡人员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双创带头人创办农业企业。 引导和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4]。 到2025 年全市30 亩以上规模经营流转面积1 万亩以上。二是加快社会化服务进程。通过以奖代补、 物化投入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支持。 加快培育一批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施统配、 农机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推进代育秧、 代耕整、 代抛插等托管服务模式, 提高粮油生产组织化、 集约化、 专业化水平。 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机作业、 绿色防控、 烘干仓储、 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的区域性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突出抓好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 将农业生产托管作为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重要抓手。 到2025 年培育集中育秧、 绿色防控、 农机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组织9 个以上。

5.4 实施绿色高效示范创建

依托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进整村、整乡、整建制示范,打造一批“百亩攻关点、千亩示范片”,集中开展技术集成配套、模式展示、主推技术展示示范,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指导服务等活动,加快熟化优化的高产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一是创建稻、油生产千亩综合示范片。 重点推行“三统一、一利用”技术,统一优良品种,推广高产、优质、绿色、适合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 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100%;统一绿色防控,推行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协同应用模式, 实现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全覆盖[5];统一物化技术,推广以“促生长发育、促早熟、促谷粒饱满、防早衰、防控病虫害”为目标的稳产增产物化技术,辐射带动稻、油均衡增产;充分利用冬闲田地种植油菜,提高油菜产能。 二是创建大豆、玉米单产提升示范乡镇街道。 选择代表性强、规模连片、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4 个大豆、玉米生产重点乡镇街道,集成“土、种、肥、水、药、机”等生产要素,推广优质高产高效、节水节肥节药、立体复合种养等绿色高效技术,创建单产提升典型样板,力争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3%。 三是创建冬季马铃薯粮食生产示范。 吉首市地处湘西州府所在地,人口40 万人左右。 马铃薯可粮可菜,菜用价值更高。 2022 年吉首市冬马铃薯栽培产量高价格优, 亩产2 000 kg 以上,到地收购价格2 元/kg,亩产值4 000 元以上,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 利用这一契机,加快冬马铃薯示范创建,集成统一翻耕、统一购种、统一起垄播种、统一覆膜、统一晚疫病防控等“五统一”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示范将冬马铃薯生产逐年扩大,加大复种指数,为单产提升奠定基础。

6 强化保障,实现目标

6.1 强化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出实招,推进重点任务落细落地。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要将粮食生产任务面积、产量分解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分解到村社区,村社区负责落实到户。 市级成立工作推进小组,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分管负责同志协助,全面落实各项工作。 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格局。

6.2 强化协同推进

将单产提升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 坚持大协作、大联合,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政策、资金、技术等各要素整合,农技推广、植保、土肥、种子、农田高标准建设等各环节同向发力, 形成推动单产提升的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全市栽培技术、 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机装备、防灾减灾、信息化等各方面团队和专家力量,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6.3 强化政策扶持

优化存量资金,统筹使用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与粮油生产直接相关的项目资金, 将促单产提升关键技术、 主要任务作为资金重点支持内容,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尽快见效。 争取增量资金,加强与财政、发改等部门对接,研究提出支持单产提升的政策、项目,重点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提高农户种植技术水平,示范带动均衡增产。

6.4 强化指导服务

发挥产业技术体系作用, 组织开展技术试验示范, 明确重点作物和重点区域, 加快技术熟化和本地化, 破解粮油生产技术瓶颈。 利用基层农技推广项目, 省、 州、 市科技特派员等, 组建科技小分队, 建立“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模式,开展巡回指导服务,做好技术培训,做到专家直接入户、技术直接到人、良法直接到田。 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组织粮油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 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生产全过程指导,切实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6]。

6.5 强化考核评价

将单产提升工作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 对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提升行动中成效显著的乡镇街道及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 专家和种粮主体等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通报[7]。 在安排年度相关项目资金时,对单产提升明显的乡镇街道给予适当倾斜支持。

6.6 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手机、移动平台等新媒体,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方式, 宣传粮食油料单产提升行动的好模式、 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氛围。 在关键农时季节和重大活动时,邀请主流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报道。

猜你喜欢
单产粮油街道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热闹的街道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