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2024-04-01 08:28周荣全
农业知识 2024年3期
关键词: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的常发性病害,是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的生产安全。本文针对其发病规律,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以农业防治为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且防治困难的真菌性病害,素有小麦“癌症”之称。农业农村部已把小麦赤霉病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足见其危害之大。我国是小麦赤霉病受害面积最大的国家,年均超过6000万亩的麦田因该种病害减产。该病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由于病菌分泌的毒素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还能致使人畜中毒。

1 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也叫“烂穗病”“烂麦头”,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主要受到田间赤霉病菌源的数量、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空气湿度、温度等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近年来,小麦田间的菌源基数较大,加之小麦进入抽穗到乳熟期这段时间遇到连续降水,空气中的湿度过大,为赤霉病病原菌孢子的蔓延侵染提供了条件。

1.1 发生时段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产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常造成小麦苗腐、穗腐、秆腐、茎基腐等,其中以穗腐危害最重。小麦扬花期时发生穗腐后,首先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穗子,严重时整个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1]。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苗腐一般由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或者种子携带的病菌侵染造成苗枯症状,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茎基腐可导致基部组织颜色逐渐转为褐色,最终腐烂死亡。秆腐一般在小麦穗部下的第1~2节处发生,初发时叶鞘褪绿,出现病斑(水渍状),然后病斑颜色逐渐转为红褐色,呈不规则状。

1.2 发生条件及原因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一般以菌丝体残留于田间的作物秸秆上越冬,在第2年春季温度超过7℃、土壤中水分含量超过50%时形成子囊壳,温度在12℃以上时形成子囊孢子,遇到连续降水的气候或者空气中湿度过大时,子囊孢子成熟,对麦穗产生侵染,造成危害。一般熟期晚、颖壳厚、对肥料耐受程度低的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的程度相对较重;田间病源基数大、地势低洼、排灌条件差、土壤过于黏重、氮肥用量过多、栽植密度过大的小麦田间发生赤霉病程度重。小麦各生长阶段受到赤霉病感染的情况有所差异,一般最敏感的时间为扬花期,此阶段内如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

2 防治措施

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在防治上应采取以農业防治为主,优先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减轻赤霉病发生和危害。

2.1 农业防治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以及栽培管理等有密切关系。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因此麦田遇雨要及时排水,合理灌溉;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

2.1.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预防小麦赤霉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菏泽市可选用山农48、太麦198、齐民7号等抗赤霉病优良品种,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增强通风透光,减少感病率。

2.1.2 种子处理

大面积推广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拌种或者包衣药剂可选择咯菌腈、苯醚甲环唑、苯醚·咯·噻虫等,在减少其受到病原菌侵染的同时,还可对地下害虫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2.1.3 消灭菌源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间菌源。播前深耕,对土壤深翻20cm以上,将作物秸秆掩埋在20cm以下的土层中,并加入腐熟剂,促使秸秆快速腐烂,创造不利于土壤中病原菌、虫害的生存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2]。

2.1.4 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种,促进小麦早发、早熟,避开抽穗扬花期遇雨,即避开了赤霉病发病的有利时期,以减少病菌的侵染。

2.1.5 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施用,追肥应增施磷、钾肥,忌偏施氮肥,促使小麦植株生长健壮,防止倒伏或早衰,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 [3]。

2.1.6 合理排灌

做好清沟排渍,避免大水漫灌,降低农田地下水位和小气候的湿度,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等。

2.1.7 加强监测和预警

由于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小麦的发育进程,实时跟踪赤霉病发生消长和防控动态,及时发布预警预测预报信息,为农户开展赤霉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2.2 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暴发性强,可防而不可治,必须“及早着手,以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突出“早”,主攻“防”,实施大面积集中施药统一喷防,必须做到:选准时,选对药,加足水,喷均匀,防两遍。

2.2.1 防治时期

抽穗扬花期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病害流行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可按“见第一朵花打药”的原则来掌握,种植面积大的农户防治时间可适当提前1~2天,但不得早于齐穗期;第一次预防后5~7天开展第二次预防。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防。

2.2.2 选好药剂

首先要选择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好的药剂,其次要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药剂,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要兼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达到一喷多防的目的。可用40%唑醚丙·戊唑醇悬浮剂30mL+10%啊维·吡虫啉悬浮剂20mL对水30kg均匀喷雾,可有效预防这三病一虫的发生和蔓延。

2.2.3选好器械

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添加飞防助剂,提高喷雾质量,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保护穗子不受赤霉病菌侵染。

2.2.4 掌握好用药方法

要做到科学施药,实施两次以上的预防,第一次防治的好坏决定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要用足药量(按标签上限用药),小麦生长中后期,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与杀虫剂混合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合使用,达到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虫、防干热风和早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薛娟,武飞.滑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8,465(13):39.

[2] 杨俊杰,王玲,彭传华等.2014年湖北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6):20.

[3] 贾忠清.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J].种植技术,2017(9):26.

作者简介:周荣全,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海拔900m地区魔芋软腐病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