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吞力屯黑衣壮服饰审美制度探析

2024-04-03 22:32屈悦玲贾朝红
西部皮革 2024年3期
关键词:黑衣服饰文化族群

屈悦玲,贾朝红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450003)

0 引言

审美制度是社会人类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其文化内涵指审美判断在特定文化体系中传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中包括特定文化体系中规则、意识、行为组织方式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黑衣壮曾处于经济与地理的边缘地带,苦寻出路。那么黑衣壮是否拥有审美话语权[1]?黑衣壮在审美文化舞台上与其他民族及社会共同体拥有平等相处的一席之地。审美制度研究各民族的审美精神和各种文化形态的普遍联系。因此,探究黑衣壮服饰文化需从审美制度入手。

1 黑衣壮服饰审美制度的基本形态

在那坡境内,黑衣壮自称为布壮族群,“黑衣壮”即为其自称。“以黑为美”体现在黑衣壮服饰上,成为他们穿着特色和族群标识。“以黑为美”的服饰文化和“阴阳同理”的师公文化是其审美制度形态的表现。

1.1 服饰文化——“以黑为美”

“以黑为美”是指在服饰文化中,黑色被认为是一种美的表达和追求。这种观念的形成和强调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学者何毛堂认为黑衣壮服饰的族群标记与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有关。当时制度规定族群中土民穿蓝、黑两色,书生穿灰、白两色,士官则穿绸、缎布料的服饰。黑衣壮族群穿着祖宗传下的黑色服饰,一直流传至今。该制度存在服饰与社会阶层相对应的关系,且与族群标记有关。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封建王朝统治下融入其服饰文化的种族记忆,且认同种族服饰文化。

第二,与当地经济、文化、地域有关。由于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等原因,染布仅限于黑蓝两色,也是黑衣壮服饰最普遍的色彩。“以黑为美”反映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黑色在当地可能具有象征意义,可能代表土地、稳定、安定等其他传统信仰,且可能融合社会、宗教、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那坡县志·民族篇》记录原住地居民由于服装色彩受到限制,所穿服装为蓝黑两色。古时先民所刺纹身为青黑色,甚至有些地方的习俗以齿黑为美。如傅恒的《皇清职贡图》曰:“男以蓝布缠头,蓝衣花带”[2]。这些文献足以证明古时壮族崇尚蓝黑两色,以黑为贵。

第三,与神话传说有关。《那坡民俗大观》记载:传说一个族群领袖率领群众抵抗外来侵略,偶然使用野生蓝靛治疗身体,使受伤的族群恢复健康,后来蓝靛草作为神物来纪念,象征着逢凶化吉,此后族人一律穿蓝靛草染制的黑色服装。所以,以黑色作为服装符号也是隐藏在黑衣壮族群的记忆和精神认同。

1.2 师公文化——“阴阳同理”

黑衣壮文化命脉凝聚着自然事物与伦理价值符号,是人生意识、个人需要与族群意识的载体。“阴阳同理”的师公文化则通过一些场合来体现,如人生仪式、节庆活动与病变灾害等。人生仪式即是对人生道理的阐述和理想生活的期盼。那坡黑衣壮厚葬风俗感天动地,善待生者厚葬逝者,情坚如斯,天地为之动容。如黑衣壮的脱孝仪式,按当地风俗逝者逝满三年由师公选定日子,前三天整个家族吃斋,并将黑色纸服挂于神灵前。且由师公身穿道袍领舞开路,表演祝寿舞。全屯人须穿着黑色服装来参加,师公服色彩由黑色、红色构成,红色属于阳中之阳,一般用来祈福;黑色便属于阴中之阴,用来抵御邪恶。此舞有健康长寿、驱邪除灾之义。

“阴阳同理”透过这些复杂仪式呈现的神秘机制,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背景上理解黑衣壮的审美制度在师公文化上的含义,即阴阳同理。它强调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达到阴阳对立,同生共荣的状态[3]。在黑衣壮的审美制度中理解为其背后融合阴阳哲学的理念,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需求通过其审美制度得以融合,激发人们将文化记忆转化成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2 黑衣壮服饰文化的现代审美价值

审美人类学者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可能处于封闭与静止的状态,总会与外来文化,相互接触、碰撞、吸收、交流。文化变迁也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过程,外来文化的冲击只会加速民族文化变迁的速度。

2.1 文化认同:重构黑衣壮族群意识

“以黑为美”成为黑衣壮的象征符号和族群标志,也是祖先穿黑色制服的历史想象性再现,增强对黑衣壮族群意识的认同。这种认同是黑衣壮文化的精神与生命力所在。那么,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重构黑衣壮的族群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壮族妇女自种、自染、自制、自做本土制服即是对服饰文化的重新演绎。

首先,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受民族中心主义歧视与压迫,黑衣壮曾被视为低等族群,曾被称为黑乌鸦、飞机头、黑蝴蝶、黑衣仔等称呼,对外称之为“黑衣壮”,这一称呼是人类学者何毛堂在1997 年提出的,但当时从未接受。这些族群意识已在种族中烙下印记,导致族群产生自卑感、自信心丧失。他们逐渐淡忘自己的族群文化,被迫放弃传统,改变族群的审美心理。其次,外来文化对黑衣壮的影响较少,因处于封闭稳定的山区环境,以黑为美的民族传统流传至现代,且被世人所认可。这证明民族认同感在“非我族类”与外人接触时所产生的观念,须以文化平等为基础,在此过程中他们重新穿上黑色服饰以彰显对本族群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如今,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经历如此命运,正是经济不平衡带来的文化歧视导致其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当地政府希望借助媒体、展演等形式把黑衣壮“捧”起来,吸引开发商、游客等,唤起群众对“神秘的黑衣壮”的想象。这种将历史、现实和未来诸多因素“叠合”“杂糅”的文化特征,正是尚黑文化中黑衣壮族群文化特征,这些文化唤起他们的集体记忆,重建其文化归属感和族群意识。

2.2 文化自觉:文化竞争意识

黑衣壮的服饰文化变迁使族群意识得到增强,民族自信心不断提高,但也带来一些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表面上是文化资源的争夺,实际上是关乎族群文化建设权力的竞争,同时也涉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吞力屯的黑衣壮族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竞争意识。

由于那坡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进行扶贫投资时政府将黑衣壮民族风情园旅游景点建设在吞力屯,然而,这激起各村屯民众情绪不满,损害族群间的感情纽带,进而导致黑衣壮族群内部各村屯在资源和文化占用上产生矛盾[4]。笔者到吞力屯考察时,感受到他们满腔的热情与真诚,感悟民族风情、民族意识等族群传统文化。但由于某些原因现在民族风情园被私人公司项目所承包,这也坚定了在没有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寻求发展的信心,他们将服饰文化领域转换为商业价值,并谋求新的发展路径。

2.3 文化资源:黑衣壮服饰文化发展动力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21 世纪竞争核心不再局限于经济、军事领域,而是向文化领域转变。然而,文化个性具有更为巨大的资本潜力。唯有拥有独特个性的文化才能成为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竞争的根基,也是文化发展多样性的不竭动力。民族文化在长期积淀中形成,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将民族文化与经济力量融合,并在发展过程中加以保护,乃是民族文化保护的必然趋势,更是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族群文化自觉意识增强,社会经济、政府力量的支持,黑衣壮无疑处于无意识的发展与变迁中。那么,黑衣壮大力发展的不仅是民族艺术的审美,也将本民族文化与资本相结合,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才能更有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总之,吞力屯的黑衣壮群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并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谋求发展走上致富之路,而恰恰是因为本民族属性与唯一性的特点,才让其有了突破性进展。因此,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动力。

3 现代旅游开发中服饰能动性与博弈

根据那坡县旅游局的资料来看,黑衣壮现在的旅游营销现状:2018 年9 月开放的黑衣壮生态博物馆,其中收集了200 多件有关黑衣壮的文化遗物以及摄影师所拍摄的有关社会生活、服装、民风习俗有关的照片。近几年,国内外的壮学专家和社会审美学家进行采风和创作,黑衣壮已成为那些学者口中的“最后一片净土”,但是景点的专业人才不足、建设缺乏,导致黑衣壮缺乏核心竞争力。

黑衣壮的服饰文化适应都市化的社会生活,其本身的文化资源匮乏决定其拥有较低的经济收入。一般来说,主体文化资本占有量越多,应付环境的挑战能力就越强,比较容易实现自身的转型。相反,则会处于社会边缘。因此在应对现代化旅游开发的新形势时,黑衣壮服饰文化的旅游资源与政府间、旅游开发商以及游客间展开不同的行为和博弈,以此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

3.1 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促进发展

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中,运用策略理性地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面对政府开发商和游客的行为有两种策略:选择与否;配合与否,都会为他们创造不同的收益,也在文化、政治、经济发展中体现的总收益,因此,这场博弈决定他们的行为意义。

保护服饰的文化遗产主要由地方政府、基层政府负责保护,所以地方政府与黑衣壮服饰文化之间存在博弈。县委、县政府宣传并打造黑衣壮品牌文化,在地方旅游方面作出一系列努力,包括开展黑衣壮民族服饰展、民俗摄影活动等,也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电视台等途径提高品牌知名度,并与村委共同建设开发旅游业——打造“黑衣壮民族风情园”,这为黑衣壮服饰文化发展提供发展环境。同时,没有外出打工的族群在博弈过程中得到政府扶持以改善自身所处环境,因此,政府打造一系列的民族工艺培训活动,安排专门的师傅做工,黑衣壮妇女参与培训,并用织布机织布、染布,刺绣等,将本土化的技艺传承下来,这种出于对服饰文化的热爱赋予黑衣壮自身的地位[5]。

3.2 与旅游开发商间的行为与博弈

吞力屯建立民族风情旅游区后,在那些欠发达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民风民俗等变化,因而形成与旅游开发商间的博弈。有的黑衣壮村民受到现代化冲击,渴望增加自身收入。他们便选择去其他省份工作、打拼,使家中生活条件得以转变,这已成为另外的物质追求。他们对村屯中形成的旅游开发资源并未明确表示态度,有的甚至与本地的旅游公司形成合作与雇佣关系,有的则在某些旅游餐饮、住宿等项目中形成竞争关系。

这些与开发商间的行为博弈表现出对生活方式的抉择,实现了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的可行性,努力创造经济价值,也体现他们对黑衣壮服饰文化的热爱[6]。所以,旅游开发商迎合他们在一些商业价值领域的追求及肯定,这恰好展示传统与现代文化付诸实践的价值融合。

3.3 与游客间的行为与博弈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那坡县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告别,并开始适应现代旅游开发中的角色,也适应外来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如妇女们穿戴本土化服饰招待游客,并即兴表演、播放视频、宣传黑衣壮当地的文化特色,利用电视节目、录像、采访等方式,这是针对旅游开发时与游客间的行为博弈所做出的角色适应性的策略调整。这种策略性调整使他们意识到外来文化对本民族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游客,他们作出相应的策略,在文化碰撞过程中保持理性决策的智慧,并充分认识到黑衣壮民族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吸纳对本民族有益的策略,弱化本民族的特色的应当拒绝。只有如此,黑衣壮服饰文化才能在现代化旅游开发中展现全新的活力。

4 结语

从黑衣壮的社会变迁与现状可得:随着时代发展,已没有任何地区可免受工业信息与时代信息的侵染,所有地方都与全球性相联系,个别地区只是时间问题。弱小民族与边缘族群的民族文化面临巨大危险,但全球化文化带来的并非是简单的文化趋同,也为民族文化的产生提供可能性的条件。黑衣壮族群文化意识增强的事实表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碰撞不是一方被另一方取代,也不是两者相加,而关键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态度是融合还是抵触。因此,面对外来强势文化,黑衣壮服饰文化的传承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关键在于民族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决定其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地方政府应正确引导黑衣壮的民族情感在传统文化中合理转型。

猜你喜欢
黑衣服饰文化族群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巨人今晚就要来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黑衣“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