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化人:探寻《诗经》教学之道

2024-04-08 13:50沈玥含
中学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诗化诗经课程标准

沈玥含

在我国教育史上,《诗经》一直备受重视,孔子将其作为诗教的主要教材,认为学习《诗经》是培养儒家人才的必要途径。同时,《诗经》作为中华文化源头式的代表作品,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对此必须予以重视,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再生,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析《诗经》之误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诗经》与其选篇并没有发挥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独特价值,甚至大量存在着应有之义的泛读、偏读、误读,发现并摒除其解读误区,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力行之事。

1.忽视本质,背离诗教

在统编新教材中《诗经》的选篇数量有所提升,其本质目的在于诗教,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反观《诗经》的一线教学,不仅漂浮在文字之外,难以触及文本深层,还背离了学生的生活与人格发展,也就谈不上“以诗化人”。其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动荡时期,其文知观念尚未形成体系,诗歌鉴赏能力也有所不足,面对解读难度较高的《诗经》,如果一味囿于误区,诗教的初衷则难以实现。

2.模式守旧,固化误区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开端,其简单凝练的语言与广博深厚的内涵为《诗经》的解读增加了困难。在语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于《诗经》的解读不够深入,往往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相关文化常识的死记硬背,以学生角度视之,他们与《诗经》所处的先秦时代时间跨度过大,与文本有着一种天然的“隔阂感”。如果教师不能把握《诗经》的独特价值,抓住契机为学生建立文学史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先秦时代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那么《诗经》与其他诗作的教学也就混为一谈,解读误区便固化了。

3.局限课堂,文本失活

《诗经》之内容包罗万象,相当于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具有极高的源流性人文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文本表面、课堂本身,没有与社会生活联结,忽略甚至是切断了《诗经》教学的外延。孰不知,面对丰富多彩的先秦历史文化,只有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活跃并开拓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的魅力,感受人文的精彩,进而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佩之情,实现“以诗化人”。

二、探《诗经》之价值

《诗经》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四大核心素养出发挖掘诗教资源,以求《诗经》之采于语文教学中赓续流芳。

1.文化积淀,厚学生发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化载体之一,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到对后代文人骚客的深远影响,《诗经》作为文化轴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结晶,蕴含的文化教育价值不言而喻。课程标准指出,“文化自信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1]。教育与文化相辅相成,《诗经》作为中华文化源头式的文学作品,有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独特价值,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诗经》从人本身出发,反映了广博的社会文化生活。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同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人民的现实生活,汇聚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同时,《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民俗、农耕、服饰、宗教、婚嫁等众多方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勤劳和善良,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紧握打开中华古老文化之门的钥匙,以《诗经》教学构架文化传承的桥梁,传承民族精神,关注人与生活本身,实现“以诗化人”。

2.语言感悟,承继风雅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作为早期的文化教材,拥有丰厚且周密的词汇系统,对后世的文言创作起到了开源作用。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2]。《诗经》中使用大量名词描绘万物,以动词还原生活场景,运用形容词表现生动景象,此外还有虚词、叠字和叠韵词的使用等,学生通过学习《诗经》中的语言艺术,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词汇量决定了语言表达的张力,学习《诗经》的词汇系统可以为学生初中阶段的语言学习提供坚稳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

同时,《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集,将人们的日常方言加工成“雅言”,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使文字具备了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诗经》语言价值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学习《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拓展了基础词汇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诗经》中多变的语言艺术,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掌握,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透过文字感受时代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思辨主题,探其情志

优秀的作品是时代的眼睛,《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引领着后代思考现实、批判现实。课程标准指出,“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3]。《诗经》以其不同的地域来源而涉及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反映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主题。如《硕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对简单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苛政赋税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

《诗经》反映了先秦时代的自然风物和人情世故,蕴含着广阔的想象思辨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想象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情景,感受当时人们浪漫开放的爱情,体会战士的深情与战争的残忍,思考先秦时代人民的智慧与态度。如《诗经》中对爱情的描述非常丰富,既有男女对自己情感的大胆表达,又有着男女交往平等的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描绘具体场景,运用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诗经》,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在先秦文化生活中遨游,也为现代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思辨价值。

4.审美陶冶,润泽点化

诗歌是最具美感的文学形式之一,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更是开创了美的先河。《诗经》之美,体现在文、质、声兼美。其美于文,在于其文字简洁凝练,浓缩汇聚之美;其美于质,在于其传达的先秦人民生活的无限的魅力;其美于声,在于其重章叠唱朗朗上口,充满美的音乐节奏。学习《诗经》,可以在诗意文字的清泉中发现美、感受美,在性情的陶冶中表现美、创造美,逐步提高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

不仅是艺术形式之美,《诗经》之美还在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课程标准指出,“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4]。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篇中,《关雎》《蒹葭》《子衿》都是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先秦时期男女热烈质朴的爱。初中学生处于认识发展动荡时期,不免萌生对爱情的好奇,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同时,《诗经》还体现了对“善”与“德”的思考,表现出对品德美的崇尚,诸如此类,《诗经》中的美学源点众多,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

三、寻《诗经》之教法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式作品,是古代人民的精神文化及社会生活的重要结晶,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诗经》的教学,要围绕其本质从多角度探寻,实现“以诗化人”。

1.以诗化人,立德树人厚植品行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5]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诗经》自古以来就承载了教人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诗经》厚植学生的品行底蕴。《毛诗序》有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6]教师不应局限于应试层面的解词析句,而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与使命感。引导学生透过《诗经》温柔敦厚的语言艺术,感受古代人民闪耀的智慧光芒;想象先秦时期的丰富生活场景,培养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锻炼批判性思维;春风化雨,在字里行间感悟《诗经》对美的呼唤,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以诗化人,应贯穿《诗经》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以心灵走入《诗经》,厚植品行。

2.以诗教人,丰富教法激发意趣

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一直是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现代社会,快信息横流,学生怎样才能静心学习前人文化思想?首要的在于情境创设。若空谈君子淑女之说,恐怕学生要笑而置之,教师应该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运用涵咏吟诵之法,《诗经》本身特殊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之结构,便是理解文意的最佳着手点,多样化的吟诵方式为《诗经》的学习提供了由义到结构、由结构到意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绝佳途径。阅读讲究方法,要想挖掘出《诗经》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脉,教师要灵活运用群文阅读、对比联读等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发掘诗句的深层涵义,读出文本蕴含的深层价值。

3.以诗育人,联结生活传承文化

所谓经典文化,是在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能够代表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精髓、思想理念的作品。《诗经》的悠久历史,在前文已有所叙述,要想发挥诗教的独特价值,实现真正的文化薪火传承,要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拓展探索。“大语文”是当前备受关注的教育理念,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生活延展,突破了课堂语文的局限。以“大语文”理念指导《诗经》的教学实践,以生活知生活,以先人精神唤我辈觉醒,是从狭隘应试教育走向广阔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喧嚣的现代社会,语文教育理应承载文化的浸润。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精神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诗经》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开山之作,我们要把握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实现“以诗化人”,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中承继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诗化诗经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