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

2024-04-09 04:06陈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陈芳

【摘要】在新课改逐步普及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能够融入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要高度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应有的数学问题思考能力,在量感的建立、发展中体现出针对性和可行性,进而确保学生在视觉、触觉等各个方面对物体大小、长度等进行充分感知,以此优化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策略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量感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2-0022-03

在学生量感培养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具备数学感知和认识能力,对于长度、速度、大小等都充分感知和认识,进而为其量感能力的有效增强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充分感知的过程中,进一步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测量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对于量感有相对性的概念认知,且强化其实践测量能力,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必要性分析

1.1量感培养是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于计量单位进行更有效学习和认知,然后在感知认识、接触和感受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计量单位变成形象可感的数学概念,然后在抽象和形象的转换过程中,让学生更充分理解其中的核心内涵,这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是关键所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对于计量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然后在明确新课改目标具体内容培养学生量感素养的基础之上,使其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融会贯通,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和数学综合能力增强提供基本支持。

1.2切实增强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评判和感知能力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量感體验过程中对生活中的相关实际案例和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体验与切实学习,在确保学生融会贯通的过程中,通过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把相关感觉器官融合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量的概念。且在量感感知过程中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评测能力和计算水平,从而为其数学综合能力增强提供必要条件。

1.3促进学生创新发展,优化思维能力

在针对计量单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确保学生更充分掌握相关计量单位,对于空间时间可以进行有效感知,从而在各类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和实践动手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有更为显著的量感认知和运行体系。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充分优化,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学习相关数学知识,且有效实现融会贯通,为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策略

2.1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量感认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确保学生的量感得到切实培养,教师可以在生活情境创造方面切实有效加强,使相关计量单位和生活案例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生活情境之中更充分理解计量单位的核心内涵,对学生量感培养进行有效强化。教师在生活中可把很多事物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在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相关计量辅助工具进行有效实践和具体测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更充分掌握和有效认知,然后在融会贯通之中促进学生把生活内容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测量和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的量感得到切实培养。例如,在针对长度计量单位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要确保学生对于分米、厘米、毫米等计量单位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然后引导学生拿直尺对于计量单位具体长度进行有效感知和实际测量。如进一步融入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对于课本进行有效测量,且说出具体的长度,也测量自己手指的长度以及课桌的长度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用直尺进行测量和感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分理解相关物体的具体长度以及长度的基本单位,从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和生活事物的测量和感知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长度计量单位的深刻内涵,且在融会贯通之中促进学生对于量感进行更充分的感知。要想确保学生的量感得到切实培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动手和充分体验的过程中比较相关物体的体积、质量等,并且进行有效测评,以此让学生具备更加良好的量感。且把生活中的事物和量感培养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成效,真正意义上有效培养其量感。

2.2确保学生充分理解量的数量概念,有效掌握测量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确保学生对物品数量概念进行更充分的理解,在概念的认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重感官得到激发的背景之下可以融会贯通,把物品数量概念和实际的感知进行有效整合和互相迁移,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充分掌握和领会的过程中深刻把握和量相关联的物体及其概念。且在深刻领会和有效感受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物品数量概念的充分理解。如对于楼层的数量,物体的长度和水果的重量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融入,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物品的感知和认识过程中使其对相关概念进行更充分更多元的理解,在多媒体的呈现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入感知物品数量概念,然后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使其量感得到培养。例如,在针对长度等相关单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对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大约在一厘米的物品进行有效举例,有的同学会说积木厚度是一厘米,有的说自己圆珠笔的宽度是一厘米,还有的认为自己的橡皮长度是一厘米。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量的物品数量概念以及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对比和充分测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呈现以及自身的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分理解厘米的相关概念,对于厘米、分米、米的概念和具体的测量数据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以此可以确保学生在整体的实践感知认识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身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计量单位的有效体验,以此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实际物体和多媒体呈现形式,让学生的量感得到有效培养。

2.3有效强化实验教学,确保学生对量的数值概念进行体验

在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数学实验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融入到实验的展示过程中来,且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量感内涵,以此可以确保学生对于量感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然后在不断实验和验证分析总结过程中,对于量的数值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实验,然后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进行充分讨论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实验量感得以培养,从而为其整体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对于量感进行更充分理解实践。例如,在针对克与千克等概念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入数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来,让学生用天平对书本重量进行有效测量。在测量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估书本的具体重量,用克和千克来进行表示,让学生具备应有的评测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使用天平,具备良好的天平测量技能,通过该类测量工具的有效作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其中所涉及的克与千克的质量单位的核心内涵。且通过集体讨论以及自身的感觉,分享自身的操作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灵活操作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克与千克的核心内涵,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之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于整个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充分总结和有效分析,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充分分享和有效总结之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应用测量工具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自身的猜测,这样可以确保自身在克与千克的概念认知以及测量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量感,使其在体验和操作过程中充分强化自身的理解和认知。

2.4有效做好事物比较,强化学生量感领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也要高度关注相关事物的有效比较,让学生在对比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相关计量单位及其量的具体概念,从而使学生可能存在的计量单位的认知偏差得到有效弥补,进而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事物比较更深刻地感知和认识量的基本概念。这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例如,在针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跳绳的实际长度是两米,让学生对于米有相对应的概念认知和实际物体的印证,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对于相关事物有一定的认识,接着进一步拿出右边是一米和两米进行有效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之中更有效实现自身的量感感知,然后有效设置相对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在针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为什么在用米尺测量的过程中要对准零刻度线。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比和有效探究,促进学生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有效测量,获得相对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米的分析和验证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对比探究,然后明确米的具体概念以及相对应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深化理解一米的长度概念,在对比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排除外界因素,使其融入自身对于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认知过程中来,然后在掌握相关测量方法、具备刻度线应用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于米的理解有深入认知,从而切实提升其量感的准确性。

2.5有效实现多元知识融合,强化学生的触类旁通

在针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多种知识和多种学科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知识串联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量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感知和充分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其中所渗透的量感内涵和其他知识进行充分联系融会贯通,让学生把握知识的关联性,从而促进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任务,而是长期又艰巨的工程,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融入到量感的培养和实践过程中来,让学生积极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量感和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其知识整合的过程中使其发现量的单位和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具备自觉的量的意识。且在不同数学知识之间可以找到量感的结合点和契合之处,从而确保学生在掌握各类知识,实现实践操作和有效感知的过程中为其量感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例如,在针对几何图形或者统计概率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操作环节针对各类内容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应用相关比例尺或者测量工具,对几何图形的相关长度、宽度、高度等进行有效测量,在测量之前进行相对应的预测和感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长度单位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统计概率以及代数等各类知识的整合作用之下,让学生对于相关测量单位进行更有效的理解。然后拿出测量工具对于具体物体进行有效测量,并且记录相对应的数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各类知识的渗透和结合过程中,对于量感有更深刻理解和認识,在教师的指引之下让学生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等,在掌握相关计算公式并且实现灵活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对应的鼓励和支持,为其动手动脑能力的增强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也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思维训练,确保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为显著的量的感受和精准把握,在充分应用量感素养强化实践探索和有效验证的过程中,得到量感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有效训练强化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充分掌握和实践应用,从而为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量感,为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基础。

3.结束语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切实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显著的必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量感现状,然后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对应的量感培养策略,在操作环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探索和有效发现,在实践环节实现融会贯通,对于各类知识进行整合和优化利用,从而促进学生在生活实践之中去探索发现和有效测量,在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学生量感的有效优化。

参考文献:

[1]蔡伶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2):17-19.

[2]潘珍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优化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4):84-8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4]楼雪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量感[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1):86-87.

[5]陈凤丽.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5):16-18.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