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小麦高效种植技术方案广泛应用

2024-04-09 18:00兰丽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9期
关键词:补苗病斑小麦

兰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之一,其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中河南省是我国小麦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早期的农民通过人工选择习惯于人工繁殖的野生小麦变种进行栽培。在种植方式上,广泛采用了亩地轮作、双季连作、间作、混播等传统农耕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技术,小麦产量较低。面对着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各个地区开始引进国外的小麦品种。同时,适应高产栽培和机械化收割的需要,开始进行小麦的矮化育种,并培育出中矮杆、丰穗等品种。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大力推行农业主导型开发模式,重视小麦的种植和发展。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陆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如美国冬小麦、法国春小麦等,小麦产量得到了一定提高。期间,还探索了不同的栽培技术,如合理施肥、灌溉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小麦生产逐渐转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利用育种技术改良传统小麦品种,培育出早、中、晚熟、耐病、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如冀麦20、郑麦161、汉麦39等。同时,引进并应用了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如精确施肥、节水灌溉、植保无人机、智能农机等,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一、種植地选择与处理

鹿邑县是河南省的主要小麦产区之一。小麦种植地选择过程中应该确保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保证土壤肥沃、疏松、通气性好,同时还需要选择前茬作物非豆科、非寄生性杂草较多的地块,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秋季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秋耕,深度一般在20~25cm,耕后及时耙平。根据土壤状况,进行土壤改良,如施入有机肥、氮肥、磷肥等,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农家肥、堆肥等,每亩施入量控制在2000~3000kg,以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水分。每亩施入磷酸二铵20~30kg,或过磷酸钙40~60kg,以满足小麦生长对磷元素的需求。每亩施入尿素45%的复合肥10~20kg,或硝酸铵10~15kg,以补充小麦生长前期对氮元素的需求。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适量施入铁、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以矫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不足。例如,每亩施入硼肥1kg,硫酸锌1kg。

二、品种选择

选择对鹿邑县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保证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同时还需要选择品质优良,商品性能良好,市场需求量较高的小麦品种。此外,在小麦品种选择过程中还需要参考当地长期种植的小麦品种,了解品种的优缺点,选择具有较高产量和较好品质的品种。了解品种的生育期、分蘖力、抗病性、抗逆性等特点,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宜的品种。从正规渠道购买的优质种子,确保品种纯正、种子质量好。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高肥力地块主要选择周麦22,周麦18,矮抗58,搭配种植丰舞918,周麦16,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可以选择使用郑麦366。

三、科学播种

1、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15~20天,选择晴天将小麦种子晒晾2~3天。晒种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种子,确保晒种均匀。晒种后,将种子收集起来,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等待播种。在晒种处理过程中,应该及时将比例病虫害力去除,提高种子纯度。对于没有进行包衣处理的种子,在播种之前还需要进行药剂拌种,提高种子抵抗能力,预防苗期病害发生流行。小麦播种前药剂拌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常用的杀虫剂主要有吡虫啉、噻虫嗪、敌百虫。常用的杀菌剂主要有戊唑醇、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常用的植物调节生长剂主要是乙烯利。其中吡虫啉每100kg种子用30~50g,噻虫嗪每100kg种子用20~30g,可防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敌百虫每100kg种子用20~30g,可防治象鼠、蝼蛄等害虫。戊唑醇每100kg种子用10~15g,可防治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病害。咯菌腈每100kg种子用10~15g,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等病害。甲基硫菌灵每100kg种子用10~15g防治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等病害。乙烯利每100kg种子用5~10g,可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药剂拌种时要充分搅拌均匀,确保每粒种子都均匀接触到药剂。拌种后要及时播种,以免药效降低。在使用药剂时,要遵循“绿色、环保、高效”的原则,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播种日期的确定

播种时间直接影响小麦的出苗率、生长速度和产量,适宜的播种时间有利于小麦种子萌发、根系发育和越冬。不同播种时间的小麦品种,其生长周期和产量潜力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鹿邑县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县年平均气温为14.3℃,年降水量为741.2mm,依据当地气候特征小麦播种期主要10月中下旬,最晚不能够超过11月上旬。

3、播种方法

小麦机械化精量播种具有提高播种质量、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种子资源等优点。一般常规小麦行距约为30cm。紧凑型小麦行距约为20cm。播种深度一般以3~5cm为宜,可根据土壤质地和墒情进行调整。常规小麦每亩播种量约为10~12kg,紧凑型小麦每亩播种量约为8~10kg。常规小麦田间保苗数量约为每亩30万~40万株,紧凑型小麦田间保苗数量约为每亩40万~50万株。在播种过程中应该确保种子均匀分布,避免堆积和缺苗,种深度一致,保证出苗整齐。行距符合要求,避免过密或过稀。做好土壤镇压,提高出苗率。

4、封闭除草

小麦播种出苗前封闭除草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常用的除草剂主要有异丙隆、氟乐灵、乙草胺。其中异丙隆选择性内吸性除草剂,可有效抑制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氟乐灵主要用于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乙草胺主要用于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上述几种药物的每亩使用量一般控制在异丙隆每亩为100~150g。氟乐灵每亩为50~75g。乙草胺每亩为70~100g。通常情况下,每亩兑水量为30~40kg。具体兑水量可根据药剂说明书要求和土壤质地调整。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喷洒,一般要求在小麦播种后1~2周内完成。使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使药剂覆盖整个麦田,注意喷洒时的风速和温度,避免药剂飘移和蒸发。

四、田间管理

1、秧苗查看与补苗

在小麦播种后10~15天左右,进行第一次查苗。此时小麦幼苗处于2~3叶期,易于识别和操作。如有必要,可在小麥出苗后25~3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查苗。第一次查苗后,如发现缺苗,应及时进行补苗。补苗时间最好在小麦3叶期前。第二次查苗后,如发现缺苗,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苗。但补苗效果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根据缺苗情况,选择适当的补苗方法(如移栽、播种等)和适宜的补苗材料(如预备苗、种子等)。将准备好的补苗材料种植在缺苗区域,注意保持适当的行距和深度。对于移栽补苗,要避免损伤幼苗根系。补苗后及时浇水,促进幼苗生长。补苗后7~10天,再次查看麦田,检查补苗效果。如有缺苗,可及时进行补救。

2、科学冬灌

小麦冬灌的最佳时机在小麦播种后的第二个月,即11月份左右。此时小麦生长旺盛,土壤水分需求量大,冬灌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小麦冬灌的灌溉量要根据土壤质地、小麦品种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每亩灌溉量约为50~100m3。灌溉量过少,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灌溉量过多,可能导致小麦生长过旺,不利于后期管理和产量形成。冬灌可采用畦灌、沟灌、喷灌等方法。可以在麦田中开挖畦沟,将水引入畦内,使水分均匀分布。畦灌的优点是水分分布均匀,有利于小麦生长;缺点是工程量较大,耗水较多。也可以在麦田中开挖沟渠,将水引入沟内,使水分通过土壤渗透到麦田各处。沟灌的优点是节省水分,降低工程成本;缺点是水分分布不如畦灌均匀。或者利用喷灌设备,将水以雾状分散到麦田各处。喷灌的优点是水分分布均匀,节省水分;缺点是设备投资较大,对风力、气温等条件有一定要求。

3、中耕划锄

小麦返青期是指小麦从冬季休眠状态转为生长的过程,通常在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时。中耕划锄的最佳时机是在小麦返青期,大约在2月底至3月初。此时土壤湿度适宜,小麦根系开始恢复生长,进行中耕划锄有利于小麦生长。中耕划锄的深度要根据土壤质地、小麦品种和生长阶段等因素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中耕划锄深度为3~5cm。过浅的划锄深度起不到松土的作用,过深的划锄深度可能会损伤小麦根系。可以使用锄头在麦田表土进行浅耕,使土壤松散。锄头中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也可以使用中耕机进行浅耕,使土壤松散。中耕机的优点是效率高,劳动强度小;缺点是设备投资较大,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在进行中耕划锄时,要避免低温、大风等不良气候条件,以免影响作业效果。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在土壤过于干燥或过于湿润时进行。

4、施肥灌溉

在小麦返青期,叶色开始变绿,生长速度加快时进行追肥,每亩施入尿素3~5kg,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保持田间持水量55%~65%。采用沟施肥方法,在麦田开沟,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土。在小麦拔节期,茎秆开始伸长,叶片生长旺盛时进行追肥。每亩施入尿素5~8kg,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在小麦抽穗期,穗部开始发育,叶片绿色逐渐减退时进行追肥,每亩施入尿素8~10kg,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小麦扬花期,花序开始露出,花瓣颜色变深时进行追肥,每亩施入氮肥8~10kg,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灌浆期可以选择使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每亩用量控制在30~40kg,间隔7~14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1~2次,增强液的光合作用能力,更好的积累有机物质。追肥时要根据土壤肥力、小麦长势、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追肥时机、追肥量和追肥方法。注意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在土壤过于干燥或过于湿润时进行。

5、病虫害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的化学药物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保护小麦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①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的病原菌分为条锈菌和黑锈菌两种。这两种锈菌都可以在小麦叶片、茎秆和穗上寄生,并且可以以孢子的形式在田间散播。因此,一旦植株感染了锈菌,该菌就能迅速繁殖和传播。在植株上形成明显的病斑,这些病斑在叶片上呈现出黄褐色至红褐色的锈层,黑锈菌的菌斑更容易识别。初期病斑较小,后期扩展成纵向细长的线条或斑块状,对叶片的正常功能产生明显影响。锈病的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病斑会阻碍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导致植物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减少小麦产量。锈病还会影响小麦品质,例如,造成谷粒变小、失重,降低了小麦的市场价值。在高温湿润的环境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和传播。在夏季或雨季,当气温较高且相对湿度较大时,病菌易于生长繁殖。因此,防控小麦锈病需要注意及时进行病害监测和预防措施,尤其是在适宜发病环境中更要加强防治工作。防治小麦锈病常用药物有三唑酮、戊唑醇、丙环唑等。接招三唑酮100~150g/亩,戊唑醇10~15g/亩,丙环唑10~15g/亩,每亩兑水30~50kg。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②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由小麦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纹枯病主要通过风传播,当有风吹动时,病原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至健康植株上,导致病害扩散。疾病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发生,气温在10~20℃之间,并且相对湿度较高时,病害易于发生。纹枯病在小麦叶片上形成红褐色的条纹状病斑,病斑沿着叶子的纹理排列,并且逐渐扩大。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随后逐渐变成红褐色的病斑。受到病害侵染的叶片会逐渐干枯、卷曲,并且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防治小麦纹枯病常用药物有井冈霉素、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一般井冈霉素100~150g/亩,多菌灵100~150g/亩,甲基硫菌灵100~150g/亩,每亩兑水30~50kg。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③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温度0~18℃时都可以产生分生孢子,病菌在田间发病适宜温度为15~20℃。早春随着温度上升,病害开始流行。病菌通过空气传播,落到寄主表面后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等部位,严重时也会在穗部的表面,包括小穗的颖壳和麦芒上出现病斑。病斑一般先出现在叶片正面,以后会出现在叶背,最后发展到叶鞘、茎秆和穗部。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白色或灰白色,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质(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整个穗部覆盖一层白霉层,病斑上分散着针头大小的黑色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面的叶片及其周围颜色变浅,最终导致叶片变黄、卷曲、枯死。湿度较高、通风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生长不良等因素均有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防治小麦锈病常用药物是三唑酮、戊唑醇、丙环唑等。其中三唑酮100~150g/亩,戊唑醇10~15g/亩,丙环唑10~15g/亩,亩兑水30~50kg。每隔10~14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④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呈绿色、黄色或黑色,长椭圆形,身体柔软,背部有细毛。成虫和若虫通常群集在叶片、叶鞘、茎秆等部位的背面,吸食汁液。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卵孵化成若虫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若虫逐渐变为成虫。在适宜的条件下,小麦蚜虫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可发生多代。蚜虫通过吸食小麦叶片、叶鞘、茎秆等部位的汁液,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小麦蚜虫在吸食汁液的过程中,会分泌出蜜露。蜜露会吸引蚂蚁等昆虫,进一步加剧对小麦的危害。小麦蚜虫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等多种病毒,导致小麦产量降低。防治小麦蚜虫常用药物有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等。啶虫脒30~50g/亩,吡虫啉10~15g/亩,噻虫嗪10~15g/亩,每亩兑水30~50kg。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1~2次。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科学的进步,小麦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小麦品质和安全性得到提升,农民的收益也相应增加。未来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小麦产业发展,优化小麦种植技术方案,加强现代化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可持续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单位:477262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马铺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补苗病斑小麦
穴盘苗补苗自动移栽路径规划优化研究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归仓?秧苗翠长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穴盘苗吹叶补苗机构设计与试验
哭娃小麦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