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儿童完整性生长的审美语文

2024-04-11 02:22乔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感人性美的

乔炜

儿童的完整性生长包括素质完整、童年完整、时空完整、关系完整、身心完整。审美语文作为一种教学风格,以情感化,以美启智,在美的情境中达到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增益,實现儿童个性与共性、内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审美语文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为儿童的完整性生长提供范式。

一、审美价值:儿童完整性生长的意义追寻

1.聚焦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审美语文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审美思想,他首次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生。在中国,以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教育大师,也先后提出了审美教育是实现素养完整和人格完善的先决条件,且把美育与德、智、体并列,甚至把审美提升到宗教的高度。可以看出,东西方审美教育历来就具有辅德、益智、促体、助劳的功能,在人的完整性生长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新世纪,审美教育更是体现在课标的核心素养中,即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其中语言运用是根本,审美创造是核心素养的灵魂,未来社会创新儿童的培养着重需要通过审美情趣的涵育和创造活力的激发得以实现。

2.契合整体认知的儿童特点

用整体的方式感知和反应是人类最根源的方式,也是儿童最自然的方式。在儿童眼里,世界是一个整体,自己的身体、精神也是一个整体,他们总会调动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用整体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世界。在这样的整体中,儿童的知识、智力、精神、情感等因素成为无数个触点,每个点之间联系交织,各种感觉保持着极好的平衡,通过各种精神力量协调一致的“知觉整体性”,走向对美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和成就完整的自己。

3.进阶乐学实践的校本逻辑

乐学教育40载,是不断创新的探索历程。解读儿童文化,建构乐学课程;研究“暖认知”教学,变革乐学课堂;引入环境心理学,构筑乐学场域。乐学文化体现儿童本位精髓,凸显快乐情态表征,编织完整意义之网,最终将走向自由审美的文化境界。对审美境界的追求,乐学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主体人格的解放与自由,方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高地,这是乐学教育的使命担当,也是文化创新的时代呼唤。

二、审美要素:儿童完整性生长的实践理性

我们围绕完整儿童培养目标,从普识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构建了校本的审美语文四大要素,即美感、情感、语言、人性。四方面是一个整体,美感是外化环境的审美营造,人性是内在审美的文化机制,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情感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二者相互交融。审美语文以情感为灵魂,以语言运用为基础,通过美感的外化与人性的内制,达到儿童发展的完整统一。(见图1)

1.美感:主体与客体相契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美感是指教师以生动直观的外在方式,调动学生的全感官,创设愉悦的暖环境,使印象成为整体,从而感动人,感受美。这是循环往复的审美过程:从审美主体(人)与审美客体(物)的接触开始,逐步产生美感;随着审美情感的高涨,人们获得情感的愉悦、认识的深入和价值的领悟;从而把自己融入到客体中,达到物我交融的最高境界,由此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创造欲望得到扩充,并期待新的审美过程的来临……审美语文就是建立在对美的形象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专注移情,往复回流,实现“物我同一”的完整融合。

2.情感:心流与思维相击

审美语文是通过想象性和情感性的表现活动,把儿童从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工具理性中解救出来,因此情感是审美语文的灵魂。情感是指教师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在美感形象的感召下,外显为心灵体验,带着思想的自由,实现师生的心灵对话。美的情感支配人的心灵,审美语文依照以情动人、感化熏陶的教学规律,主观求美,以情激情,以师生情感的完整交互创造出激情四溢、思维攀升的课堂特征。

3.语言:工具与人文相织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化的表达和审美意蕴的生成,语言所包含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审美语文的学科本质。没有学习基础的工具性,语文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情意传达的人文性,语文就缺少文化的高度。审美语文只有重视人文的引导和工具的渗透,才能引领语言实践,达到情智交汇,所以工具与人文互为一体,平衡相织。审美语文聚焦语用的课堂实践,感悟“文本意义”,又获取“文本语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得意与得言、表达与审美、读文与学话、想象与创造的关系,儿童的感性与理性得到完整性生长。

4.人性:现实与理想相悦

人性本质上是对人心的观照、人文的尊重和道德的引领,正如席勒所说: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人性包括爱的奉献、个性化体验、思想的自由和创造的激励,这是内隐的文化机制,意向纯粹,超乎功利。具有人性的审美经历三个阶段:悦耳悦目的感官审美,悦心悦意的心灵审美,悦志悦神的崇高审美,最高境界是达到真善美的完整提升。当现实与理想相互取悦,心气与精神完美融通时,儿童就在富有人性的审美中脱离束缚的藩篱,获得自由的超越,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带领儿童走向精神解放的审美境地。

三、审美实践:儿童完整性生长的探索平台

1.全景营造物我两化境界

作为客体的美无处不在,平仄的音韵美、方正的字形美、丰满的人物美、风光的意蕴美……作为主体的美丰富鲜明,清圆的语言美、大方的教态美、流畅的过程美、内化的情感美……主客两化的审美境界通过审美方式来营造,圆融时空,闭连关系。

挖掘美感因子。一缕光、一道水、一段情,无不蕴含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有心人的万般柔情。教师把蕴含其中的美感因子挖掘出来,以此点拨与感染,激发儿童的审美欲望。一是以小见大。文中的标点虽小,却能起到小中见大的效果。省略号的意犹未尽,感叹号的欲罢不能,破折号的一语双关,无不提醒师生关注与品味。二是化零为整。文中的词语虽散,却能起到知木见林的效果。发现关联,有效归类,运用词串,成行成诗,帮助积累。三是抽丝剥茧。文中的表达虽隐,却能起到支架迁移的效果。冗繁削尽留清瘦,慧眼识本显章法。四是一咏三叹。文中的句子虽短,却能起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引领儿童探究“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蕴。

渲染美感形象。赋予美感因子审美的外壳,加以出类拔萃的渲染,让美感形象入脑、入眼、入心。例如,善用插图和画面,捕捉典型场景,享受色彩盛宴,联结生活经验;巧用音乐和视频,采撷流动的语言,刻录难忘的声音;借助环境文化和语言描绘,展现课堂魅力,带来生命灵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全方位渗透,多角度浸润。语文与音乐、美术、科学等跨学科的融合,把知识的学习沉浸在整体的美感氛围中,儿童的身心得到完整的培育。

锤炼美感素养。美感因子的发现、美感形象的营造需要教师锤炼美感素养。注重锤炼语言,简洁干净又不乏优美诗意,让儿童徜徉在高尚而美丽的语文百花园中;注重仪表形象,自然大方又不乏个性彰显,一举手一投足带给儿童美的享受;注重书写工整,规范有序又不乏端正美观,感受中国文字的方正与结构之美;注重审美提升,深研文本,常蓄活水,不断提高发现、感悟、表达美的能力。

2.全程激发情感思维活动

社会心理学提出“暖认知”概念,揭示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发展是信息加工和情意、情景等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儿童的学习始终伴随情感发生,那么学习就会饱含热情,充满情趣,弥漫情境,保持学习的持续动力,儿童的智力水平也会在“情感场”中得到升华。因此,审美语文讲求以情激智、以智生情、情智交融。

充满“爱”。“爱”是一种介于一般情绪和高级社会情感之间主体依恋性的体验。通过师生双方人格的相互吸引,情感的相互交融,智慧的相互生长,营造殷殷师生爱、融融伙伴情的人际生态。当学生爱那些使他们愉快和满足的人、事、物时,他们会使这些爱泛化到学习、活动、环境等各个方面,精神超脱物质,审美克服自然。

激发“趣”。“趣”是一种认识倾向,是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性反应。把生活和经验带进课程,把情境和活动引入课堂,把对话和互动还给儿童,使儿童在这样的“情感场”中激发兴趣,体验乐趣,增强情趣,生成志趣。

追求“美”。“美”的深刻性在于审美化的实现。重视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重视审美形式与审美内容的和谐;重视对核心知识、思维能力、学科特质的把握;重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内在一致。儿童在具有逻辑和艺术的完整体系中建构自己的语文学习。

突出“优”。优化文学知识的整体背景,更好引发智力、情感、思想等触点;优化单元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系統思考;优化儿童资源,重视知识起点,关注实践创生,珍视错误经验,理解彼此差异,使儿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有机整体。

审美语文以情感作为灵魂和统摄,将爱、趣、美、优整合其中,让儿童在情感的包裹中沉浸式地完整学习。

3.全域建构语言实践方式

审美把感觉和思想联结起来,审美就是置于这两种状态间的“中间地带”。审美语文试图通过审美的语言实践方式把儿童的语言感觉过渡到自由理性的高度,使儿童的思维能按照自己的法则来完整表现。

整体促感悟。事物成为整体才能显现美的意象,知识成为整体,才能给予儿童完整意义,呈现出知识的美丽与生命。一是主线引领。以文本的整体结构串起板块学习活动,追求主题延伸的高质量语言实践。二是单元导路。前勾单元导读页目标,中合各篇目教学侧重点,后联学习园地和习作要求,在整体中把握教材。三是多元跨界。打开课程边界,在相互模糊的渗透中开展跨学科活动。四是内外连通。课内向课外拓展,一篇带多篇,一类带整本,在整体建构的语文体系中广实践、增效能。

想象赋诗性。想象是儿童的诗性逻辑,代表直觉、诗意和天马行空。审美离不开直觉和想象,在现实之上的浪漫意象中,儿童开启想象之门,进行跨越时空的形象创生。一节课文、一幅画面、一个问题、一段语句,或是文本留白处,或是欲言无声时,抑或迁移仿创间,抑或情境联想点,从儿童各种想象的宏富描述中触摸神圣的好奇心以及被唤醒的高贵的禀赋,感受神奇的魔力和创造的力量。

游戏寓超然。只有在艺术中,人才是游戏的;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自由的。审美中的“游戏冲动”能帮助儿童实现偶然与必然、实在与形式、受动与自由的人性完满。借助文本创设大情境,驱动大任务,引发大问题,提供工作场景,分配角色扮演,尝试职业体验,扎实语言实践;利用平台设计综合学科活动,在演、编、导、说的游戏场景中感受生灵的活跃和超然的闲适。

4.全局观照人性自由高地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解放”是指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升华。“通过自由给予自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则,审美语文在人性“自由观照”的状态下引领儿童实现幸福的润泽和精神的皈依。

沐浴道德光辉。人性之美是对真的向往、善的熏陶和美的追求,真善美是道德优美的诠释。审美语文始终坚持学科育人,用浸润式文化熏陶:“过目难忘”——故事叙述,情境再现;“心潮迭起”——深研品析,感悟内化;“学而习之”——阅读与游戏,探究体验;“融会贯通”——知行合一,道德实践。审美完善人性,提升道德境界。

“倾听”教育学。审美语文从倾听开始,重构教学关系是前提。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是“学生”;学生不仅仅是学生,还是“教师”。这种身份互换使教师能认真地听,不急不躁,不忙打断,不急于下结论,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自由倾诉,尽情表达,诞生精彩观念,实现自我建构。儿童在人性自由中完整生长和发展。

尊重个性选择。美的生命力来自与众不同,尊重个性选择意味着人性的开放和包容。教师引导儿童在多内容、异角度间进行自主选择,在学习伙伴、合作方式上互动选择,在观点表达、意见阐释中个性选择。儿童在贯通圆融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创意与丰富在个性自由中得到全面彰显。

审美语文不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哲学精神层面的教化和升华。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有美的存在;而只有当人在与美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培养完整儿童是审美语文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美感人性美的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功能与人性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