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适应性教学研究

2024-04-11 02:22殷雪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适应性习作儿童

殷雪萍

一、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实施适应性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在一般的学校,教师几乎都要面对人数多达四五十人的班级。在这样的教学班级,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千差万别,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关注到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少部分能力差的学生,面对习作要求,他们往往无从下笔,或三言两语,成为习作课堂中的差生。如果能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实施适应性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均取得成效,将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

二、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实施适应性教学的实践

小学习作学习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起始阶段。因此,从中年级开始,就要从素养提升、作前预写、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课程融合和评价反馈等方面,激发每个层次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1.素养提升,涵养习作能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小学阶段正是儿童观察、想象等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大胆想象、统整资料等写作基本功,对涵养学生习作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1)拨草瞻风,养成观察习惯。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观察,儿童实现了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学习与传承。观察能力也是学生习作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有助于他们关注日常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充实习作内容。小学生观察能力要从多个方面去培养,既要用眼睛去看形象,还要用耳朵去听声音,用鼻子去嗅味道,用嘴巴去品滋味,用手去触感觉,用心去展开充分的想象……通过多种感官的具身介入,拨草瞻风,全方位地了解事物,并全面地进行表达描绘。如六年级上册习作五“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描写一件事物或一处场景。教学时,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橘子,让他们仔细观察其特点,并通过看、闻、摸、尝、想象等方式,充分感受橘子的特征。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了解橘子的特性,并通过细致的描写,将橘子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丰富了习作的内容,也为后续的习作表达打好了基础。

(2)奇思妙想,培养创新思维。

儿童是富有想象力的天使,他们总有许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令成人惊叹。培养想象能力是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抓手。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丰富习作内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五创编想象故事时,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例文,使其明确展开想象的方法,可以结合事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也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反向联想。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大胆创编故事。学生有的写《躲在草丛里的星星》,想象久居天宫的星星耐不住寂寞,坠入草丛,结交了许多动植物朋友,感受草地春夏的繁盛美好和秋冬的冷清萧瑟,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到天空的故事。学生习作中,有奇妙的想象,有丰富的内容,也暗含着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习作教学中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3)学会整合,实现交际语用。

在信息时代,善于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巧妙地运用信息,有助于学生丰富习作内容,提升习作质量。作为现代人,搜集与整合信息的能力既是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交际需求,也是其必备的习作素养。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七“国宝大熊猫”,除教材习作提示中提供的大熊猫习性的相关资料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图片,描写大熊猫的外形;还可以从活动方式、生活环境、交流方式等方面搜集资料,完善习作内容。又如五年级下册习作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学生根据主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筛选资料,最后将整合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搜集资料到整合输出资料,既完成了对某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完成了输出与交流,实现了习作的交际语用价值。

以儿童的眼看生活,以儿童的脑想未来,以儿童的心知世界,以儿童的手写童心。小学习作适应性教学,着力培养儿童留心观察、大胆想象、整合材料的能力,提高儿童习作素养,为其习作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也架设了培养儿童的学科桥梁。

2.作前预写,前置学习设计

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要求他们把写话提升到完成整篇的作文。这一要求,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进行一定的适应性教学设计,安排前置性写段练习,优化教学过程,降低习作难度。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习作一“猜猜他是誰”时,在习作教学前,教师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自己要描写同学的模样。然后,提前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写下所画同学的外貌。到了习作课上,教师指引学生根据教材提示,通过对这位同学的外貌、个性、特点等几方面的描写来展示其特征,完成写人的习作。由于习作课前学生已进行了作前预写,完成了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这样的前置学习设计,帮助学生克服了习作课堂上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使其顺利地完成余下的习作任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研究自己教学所面对的具体而非抽象的学生,了解他们共有的基础、差异类型,研究他们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兴趣与困难等等。只有对这两方面进行关联的思考,方有可能创造出具有育人价值的、关注学生整体与差异的、对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具有适切挑战的教学设计方案。”这是小学习作教学对初涉成篇习作任务的适应性教学策略,这种适应性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现有言语基础,锚定了其最近发展区,确实给各个层次的学生架设了从写话练习到语篇写作的桥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情境创设,游戏课堂浸润

儿童是游戏之子,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游戏,也是儿童认识与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游戏中的儿童,常常是全情投入,积极主动的。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设计与开展游戏可以消弭习作课堂的学科特质与氛围,为学生学习创设友好的情境,有助于其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习作八“那次玩得真高兴”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做“吹泡泡”的游戏。课堂上,教师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吹泡泡。看到教室里同学吹出的泡泡漫天飞舞,所有学生都异常兴奋。有的学生说,泡泡在空中跳舞,真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有的学生说,看到教室讲台上空满是飘飞的泡泡,同学们都激动得站了起来,有的甚至兴奋得鼓起掌来……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激情被激活,他们愿写、乐写、善写。此刻,儿童的精神与身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儿童充分感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体验,在具身学习的时空里,习作教学也实现了促进儿童完全发展的学科育人使命。

4.任务驱动,指向交流表达

阅读与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丰厚学生的言语储备,写作促进学生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通过综合性学习,进行展示與交流,并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习作表达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对单元主题课文的阅读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阅读输入、感悟文化,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在同伴交流、教师指导下,最终形成习作。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有《古诗三首》《纸的发明》等与主题相关的课文,同时也安排了了解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在课文学习时,教师结合课后设置的学习任务,如第九课《古诗三首》的课后学习任务“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第十课《纸的发明》课后学习任务“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布置学生分小组、分阶段去搜集资料,展开探究,并在充分交流与展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当地人民的过节方式等方面形成习作。这一综合学习的过程,先由课文的阅读输入导引出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初步认识,再由课后的学习拓展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深入了解某一个传统节日,最后在充分展示与交流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完成习作任务。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作在学生的阅读交流中自然形成,班级所有学生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获取、交流、整合等多种方法,学会围绕主题清楚得体地表达。2022年版课标充分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倡导用语文做事情。这种单元综合学习设计,从阅读学习到写作输出,经历实践体验,其间,既有知识摄入,又有方法习得,还有展示分享,语篇形成水到渠成。

5.课程融合,加强学科关联

2022年版课标倡导跨学科学习,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习作教学中,通过融合课程内容,提取习作元素,实施适应性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习作任务。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一是“我的植物朋友”,结合学校科技节活动(三年级开展的科技节活动主题是“植物名牌我设计”),教师将科技节活动方案和习作教学要求相整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观察校园各种植物,了解校园内植物的外观、习性、养护要点。随后组织学生研究校园内的植物,为植物朋友设计名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记录卡。跨学科活动消融了学科的界限,学生在统整的学科活动中,既完成了植物的研究,又通过活动观察探究了植物的特征,学生对这次活动更是感怀至深。笔者在教学此次习作时,班级所有学生在充分准备、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习作。融合课程资源,实施习作适应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实习作内容,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跨学科学习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在具身化学习情境中更好地促进了儿童的完整性学习与生长。

6.读者关照,培养作品意识

习作评价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除习作评语、习作面批等评价手段外,作品意识培养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价策略。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品意识,既是一种儿童适切的评价方式,也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朱自清认为,一向的写作练习都有假想的读者。“假想的读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家长。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给学生强化作品意识,鼓励学生在习作成稿后,主动给老师、同学、家长阅读。有了这样的预设,学生习作时会假想着这些读者,尽力为写好习作去努力。而实现这种“读者关照”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在习作课堂上请学生来分享习作,在教室里开辟优秀习作角来展示学生的佳作。同时,可以利用编辑班级佳作集,鼓励学生向各级各类刊物投稿。这种基于学生不同习作水平的评价方式,培养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作品意识,实现了读者关照。从习作到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儿童也在习作过程中实现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完整性生长。

三、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实施适应性教学的反思

罗伯特·格拉泽指出适应性教学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各种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小学习作适应性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实施适应性教学还需全方位地思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它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些问题都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实施?怎样实施更有效?这需要今后很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小学习作适应性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既关注班级整体教学,又聚焦个体语言发展;既重视学科素养,又呵护品德提升;既提升了学科育人实效,又促进了完整儿童的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适应性习作儿童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