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优化研究

2024-04-11 04:23魏春华
知识文库 2024年5期
关键词:建构育人机制

魏春华

根据当前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理论,探讨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具体定义和要素划分,深入了解当前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存在的问题,并全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或可制定出更具有可行性的策略,推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优化建设,让高校人才培养焕发新活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早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在未来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文化育人。在201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了文化育人工作落实的重要价值,专家学者认为只有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策略,才能够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到社会发展的期待。在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到,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建设,不仅要进行理念创新,还需要进行各类积极因素的调动,使得育新人、兴文化的职责使命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因此端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研究并未经过太过漫长的时间,陈淑丽(2019)在其研究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协调和导向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的研究,能够让思政教育活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任海涛(2020)则在其研究中表示,加强校园文化育人机制建设,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的精神文化,还能够促进高校的全方位发展。

国外对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研究显得比较松散零碎,国外学者并未将其看作一个单独的命题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各国学者也认为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不断优化高校的育人观念。除了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在大学教育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如此,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不难发现,有关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具体实践研究并未得到全面的深入,因此本文研究仍然具有一定创新性。

2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优化的理论阐释

2.1 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所谓的高校文化育人机制本身是具有内在逻辑规律的一套系统,它的组成较为复杂,需要经过漫长时间来进行修正和完善。构成这项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彼此存在关联,相应机制的贯彻落实需要全体教师和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第二,在这一机制建构完成后,其内部有独特的运行规律,任何高校一线教师和管理者都不得擅自打破这种规律。第三,在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形成之后,各要素之间就会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通常会与高校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况相贴合,因此不同学校的文化育人机制建构是存在一定差别的。第四,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会彼此连接,相互影响,因此整个机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

2.2 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要素和划分

通常情况下,高校文化育人机制会划分成组织领导机制、联动协同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相应要素划分如下所示。

第一个要素是运行主体。运行主体是否确定,会直接影响到文化育人机制的建构。除了参与思政工作的教师是文化育人的主体之外,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体,由于教与学是一个二元互动的过程,因此只有他们彼此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让文化育人活动的最大效益得到发挥。

第二个要素是运行目的。之所以在高校要制定文化育人机制,是为了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贴合时代发展趋向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个要素是运行动力。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稳定运行的动力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动力,另一部分是外在动力。外在动力包括了国家政策方针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力量,内在动力包括了学校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以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具体学习诉求。

第四个要素是运行环境。外部环境会直接对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建构产生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恶劣的运行环境则会对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落实运用产生阻碍。

第五个要素是运行保障。高校文化育人机制想要得到全面的落實和运用,是需要得到内外部条件保障的,这类条件保障既包括了物质条件,也包括了高校所创设出的制度条件和精神条件。

第六个要素是运行样式。不同高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因此不同高校的文化育人机制建构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到某一高校想要进行文化育人机制的建构,就需要通过精密的控制以及更贴合实际情况的运行样式确保相关机制能够顺畅运作。

2.3 高校文化育人机制优化的理论依据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的重要依据,相应理论基础的实际探讨和运用,能够让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使得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变得更为丰富,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发展文化、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工作逐步推进过程中,文化育人战略目标的实现,自然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工作。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育人思想基础的运用,也是高校育人机制优化建构的理论依据。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诸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言传身教等教育理念,使得我国古代的教育工作得到了有效运作,因此重视教育、重视文化育人是古代先民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烁着光芒,仍然发挥着作用。

3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优化的重要意义

3.1 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与建设的现代社会,高校文化建设逐步成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在高校办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同高校会受地域性文化以及具体教学实践的影响逐步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如果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建设,高校文化的结构形态就会变得十分弥散,最终无法发挥出育人功效。因此进行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优化构建,不仅能够形成文化合力,还能够使得高校的文化氛围在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规划人生道路等方面发挥正向的引导作用,这一类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凝聚人心,还能够让高校的文化发展达到绝佳的状态。进行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有助于理顺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让高校文化得到全面的整合与完善,使得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还离不开思政工作的合理推进。而實际上,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落实,是需要在模式创新和理念创新的过程中达成的。因此在高校的思政工作实践阶段,进行文化育人机制的建构,能够让高校思政教育更具有目标性,还可让高等教育变得更加顺遂。因此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3.2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素养,拓宽视野,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建构,能够让日常的课堂教学突破专业的局限,让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的课堂实践当中来,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引导下培养优秀的品格,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除此之外,文化育人机制在建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创设更为优良的外部学习和交流环境,让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体验得到持续性的完善与优化。这就意味着文化育人机制建构能够为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学生会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从这个方面看,进行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建构很有意义。

3.3 有利于促进高校文化育人的质量提升

进行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建构,能从侧面帮助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思政工作落实的重要价值,让文化育人工作的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不仅能够让高校文化育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变得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还能够让高校文化育人成效变得更加突出。由于文化育人工作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完成的,因此在具体环节流程落实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合理机制的建构,能够让高校文化育人方面的工作人员以更具内在逻辑条理的工作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的现实审视

4.1 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序的协调统筹

现阶段高校在文化育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极易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的约束,这很难让教育主体力量在实践中的优势得到发挥,教管分离方面的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这会影响到文化育人目标的进一步落实。通观当前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不难发现政府、社会以及家庭并未形成文化育人的合力,学校也无法坚决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因此在各类社会思潮激荡和冲击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的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与此同时,高校内部在文化育人方案工作落实过程中,相应的思政教师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管分离工作方式也会制约文化育人机制的全覆盖,这很难让文化育人工作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因此缺乏有序的协调统筹,是当前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

(2)缺乏必要的运行保障

文化育人机制的建设较为复杂,如果缺乏必要的保障条件,那么日常的文化育人工作很容易陷入困境之中。通观当前阶段高校的文化育人建设,不难发现物质保障不到位,是值得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关注的问题。如果校园整体规划不够科学合理,那么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就无法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起到正面的影响和作用。除此之外,文化保障不到位,也是需要教育人员引起重视的。参与文化育人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人员本身需要有极强的专业素养和优良的教学能力,否则很难在文化育人机制贯彻落实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当然,有的高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确定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革新过程中,也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贴合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文化育人机制建构的先决条件。因此缺乏必要的运行保障,很难让高校文化育人机制有效长存。

(3)评价体系亦有所欠缺

评价反馈工作在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落实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但由于文化育人的评价工作在落实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评价体系常年处于缺位状态,这很难让文化育人工作的完整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虽然部分高校尝试制定出更具有可行性的文化育人评价策略,但相应评价体系结构大多存在着理论化和书面化的特征,很难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发挥作用。久而久之,文化育人活动就会呈现出流于形式的趋向,这很难让文化育人工作在帮助学生培养文化素养,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感召方面起到作用。更何况现阶段的文化育人评价缺乏持续性,但实际上文化育人工程需要长期进行才能够起到作用,因此进行评价体系的革新与完善成了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关注的重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文化育人机制建构认识不到位

虽然进行文化育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调整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大部分高校管理职能和一线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将教育重心放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知识的传输方面,因此对文化育人工作的落实缺乏足够重视,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开始进行文化育人的工作布置,但文化育人的机制建设仍处于理论发展的阶段,并未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很困难的。由于对文化育人机制建设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不会主动进行文化育人资源的调配,也不会合理进行资源的投入和使用,这会反过来抑制文化育人机制的建设。

(2)高校缺乏文化育人实践的自觉性

文化育人工作的全面推进离不开育人思维和模式的优化与改革,但由于高校在评价教师日常工作和专业素养的过程中,并未将文化育人的工作实绩纳入评价的标准体系当中来,因此高校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既定的教育学价值观念,对必须完成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参与文化育人的工作建设。因此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存在通过政策性文件强制推动的弊端,高校缺乏进行文化育人实践的自觉性。在有关学校声誉口碑的评价方面,文化育人工作是否到位也并未成为评价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会主动参与文化育人的实践工作,也不会主动配合学校管理者完成文化育人的活动,因此自觉性的缺乏,也是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迟迟无法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5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

5.1 健全文化育人组织领导机制

强有力的领导是高校文化育人机制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上下齐抓共管方式的合理运用,来推动文化育人的组织建设,才能够让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全面的创新和优化。在具体的领导机制健全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并接受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首先,高校管理者和建设者需要明确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价值,通过掌握学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情况来牢牢把控文化建设的主动权,承担起文化育人的领导责任,改变原有的办学理念,进行办学机制的全面优化。其次,高校领导需要理性分析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落实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进行高校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内容的进一步确定,制定出更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文化育人规划和方案。最后,高校领导需要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把文化育人工作纳入高校办学事业的总体发展大局中去进行思量,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为目标,为学生打造更为优良的外部文化环境。

5.2 完善文化育人联动协同机制

高校与社会、政府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因此想要完成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设工作,就需要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置于理想的社会关系和状态之下,形成文化育人主体力量的协同联通。首先,高校需要加强与政府层面的联动,接受政府的管理,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寻求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其次,高校还应当加强与社会面的交流和互动,学会运用社会资源来推动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让社会大环境为高校奠定文化育人的底色,让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设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来推进和完善。最后,高校在文化育人工作落实阶段,还应当积极寻求与家庭层面的互动,让高校和家庭之间同頻共振,为学生创设更为优良的外部文化熏陶和渲染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使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基于此,高校可通过在线家校共育协同联动平台的运用,更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发育情况,正确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改变精神面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5.3 强化文化育人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经费保障方面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为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支持,才能够让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育,因此高校需要划拨专门的办学经费来维系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设立专项经费来维系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与此同时,高校还可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完成多渠道的筹资,使文化育人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其次,进行活动保障管理,也是高校文化育人机制落实和运用的重要前提。想要提升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育人活动的兴趣,就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表现形式,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学文化节,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赛事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积累。高校还可通过广泛开展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来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搭建读书交流平台和读书分享平台,构建和营造更为浓郁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高校还应当按部就班地完成环境保障方面的工作,为学生创设更为优良的校园外部环境。通过规范路牌、门牌、招牌等方式,来构建更完备的公共场所视觉系统,并制作一系列与学校文化建设相关联的周边用具,借此来开发学校的文化形象,提升校园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4 创新文化育人效果评价机制

由于文化育人工作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完成,因此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周期也需要适当地拉长,高校管理者需要根据当前文化运用工作的建设现状,开展系统更完备的评价和评估,通过层层落实、层层负责的方式将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全面落实党中央有关文化育人的政策精神,借此来完成学校成绩的评估工作。在具体的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够让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效果变得更加理想。高校管理者和建设者还可通过引入第三方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模式的创新和优化,让评价结果变得更为公正和客观。高校还可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晋升晋职挂钩,借此来提升管理者和教师对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

6 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新时代的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构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更贴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趋向,也能够使得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更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文化建设的目标。高校教师要正面了解文化育人机制建构的重要价值,将文化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改变原有的高校教育教学风貌。

本文系吉林工商学院2023年度院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机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院社科合字Z〔2023〕第007号)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建构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