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招生考试改革创新发展探讨研究

2024-04-11 06:05吴逸珊
知识文库 2024年5期
关键词:公平双减考试

吴逸珊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一直处于变革与创新的浪潮之中。特别是在近年来,“双减”政策的提出及实施,对于整个教育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政策不仅仅是对中小学生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的关注,更是对当前教育模式与方法的深度反思。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招生考试作为教育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传统的评价与录取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招生考试既是学生的一次重要评价,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输出接口。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路径,也影响到学校的培养模式与方向。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导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但在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兴趣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招生考试进行深入的探讨,洞察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中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为招生考试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助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21世纪的教育浪潮中,“双减”政策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这项政策主张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减少学生参与的校外培训,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平衡的学习环境。随着其实施,整个教育领域,尤其是招生与考试制度,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长久以来,学生、家长、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尽管许多人意识到这一模式存在的问题,但在缺乏明确政策导向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真正的变革。应试教育下,学生往往为了考试而学,导致真正的兴趣与潜能无法得到发掘和培养。此外,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迅速崛起,学生的额外学习负擔加重,使他们失去了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双减”政策的出台被视为一个教育领域的“解放令”。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教育与考试模式,还为招生考试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以分数为主导,很难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而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教育领域开始寻求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因此本研究重点探究“双减”政策背景下招生考试改革创新发展策略,希望进一步促进“双减”政策实施。

1 “双减”政策背景下招生考试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1 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双减”政策和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更公平的录取标准,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公平,让更多来自各个社会层面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具体表现为,首先,减轻教育负担。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招生考试系统可能会导致学生和家庭承受巨大的教育负担。高考成绩往往被认为是唯一的成功衡量标准,这可能导致过度备考、课业负担过重,以及心理压力增加。通过招生考试改革,将评价体系多元化,可以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使他们能够在更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和发展。其次,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分配不均衡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一些重点城市和学校,而其他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通过招生考试改革,可以通过更公平的评价标准,降低了地域差异,让来自各个社会层面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再次,更好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招生考试过于侧重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招生考试改革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面试、综合素质评价、实际技能测试等,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创造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这有助于发掘和培养更多潜力学生,不仅仅是那些在传统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最后,提升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有利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还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公平的教育机会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力,无论其出生背景如何。这有助于社会的流动性,降低社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中考和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考和高考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制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中考和高考的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这样的改革将有助于改变过去单纯追求分数的倾向,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这种背景下,招生考试改革必须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为重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和有趣。最后,还要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从而实现教学与育人的目标。同时,这些措施还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 目前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

2.1 技能考核形同虚设

随着社会对多元才能的日益重视,技能考核理应在招生考试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现实情况是,在多数招生考试中,技能考核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存在,缺乏真正的实质性评估和深入考查。首先,技能考核的标准和方法缺乏明确性和统一性。不同的学校、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法,导致结果的参考价值受到质疑。一些学校可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技能展示或者完成某个任务,而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技能水平和潜力的评估。其次,技能考核经常被看作是附加值,重要性远低于学科知识的考核。这导致即使学生在技能上表现出色,也很难在整体录取中获得显著的优势。反之,如果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不佳,那么他们的技能无论多么出色,也很难得到真正的认可。最后,一些学校可能出于成本考虑,选择了较为简单和快速的技能测试方式,而非真正深入、全面的技能考核,这种做法无疑削弱了技能考核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技能是每个学生独特的宝贵财富,它反映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兴趣和潜质。将技能考核形同虚设,无疑是对学生才能的一种浪费和忽视。在当前社会对多元才能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技能考核的标准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的技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发展。

2.2 录取标准以升学考试成绩为主

传统的录取模式都是以升学考试成绩为主导的。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学科知识的选拔标准,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录取主要依赖于升学考试成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应试学习上。这导致学生往往牺牲了其他活动和兴趣,如体育、艺术、社交等,从而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机会。二是加剧应试教育压力。单一的录取标准使得学生在面对升学考试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次考试可能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失眠和抑郁。三是忽视学生的多元潜能。不是所有学生的强项都是学科知识,一些学生可能在其他领域有出色的天赋和潜能,如艺术、技能或社交。单一的录取标准导致这些才能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培养。四是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过于依赖升学考试成绩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一些真正有潜力和兴趣在某个领域发展的学生,可能因为升学考试成绩不佳而失去了进入相关领域深造的机会。

2.3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操作层面难度较大

近些年,教育界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单一学科成绩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提出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理念。然而,尽管这一评价方式在理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评价标准的建立难度。与传统的学科知识评价相比,“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更加复杂和多元。如何建立一个既公正又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确保各种素质和技能都得到合理的考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二是评价工具的缺乏。当前,针对“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工具还相对匮乏。传统的笔试、面试等方式可能难以全面、深入地评价学生的这两方面的能力。三是评价人员的培训与准备。与传统的学科知识评价相比,对“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需要评价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经验。这意味着需要对评价人员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培训。四是社会与家长的认知障碍。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普遍认为学科知识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能力的“金标准”。因此,新的评价方式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挑战,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解释。

总之,尽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理念在理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挑战。为了真正实施这一评价方式,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2.4 招生考试理念滞后

在快速变化的21世纪,教育体制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的新需求和学生的多元发展。但当前的招生考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过去的教育理念,这种滞后的理念导致了多种问题的出现。首先,传统的考试方式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其次,这种应试导向的招生考试模式鼓励了机械性的学习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不是真正的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此外,传统的考试理念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那些在其他方面拥有特殊才能或潜能的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认可。最后,滞后的招生考试理念也未能反映社会对于新型、多元才能的需求,从而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人才的浪费。

3 “双减”政策背景下招生考试改革创新发展研究

3.1 立足需求导向,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考试体系

“双减”政策背景下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考试体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首先,为确保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真实、全面的评价,招生办需在教育部门领导下与产业界、学术界深度合作,明确“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定义和内涵。基于这些定义,专家团队需要细化、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并为之设计相应的考核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模拟实境技能測试,如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践环境,来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为确保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团队项目,并与企业建立合作,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还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面试机制也需要进行创新,除了传统的个人面试,还可以加入组讨、情境反应等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最后,为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所有的评价标准、指标和方法都应该公开透明,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清楚地知道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而教育部门也应定期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评估并修正现有的考试体系,同时对评价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公正、准确地进行评估。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期望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培养出既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又拥有实际职业技能的新一代人才。

3.2 依托“双减”理念,重构招生考试录取方式

“双减”政策主张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平衡的学习环境。为确保招生考试真正与这一理念相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招生考试录取方式进行全面的重构。一是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摒弃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转向综合评价。这包括学生的学术成绩、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特长等多个方面。具体措施可以是引入学生的学业档案,这个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学习、社交、实践中的各项成果。二是实施面试与评议。可以推广面试、组讨等评价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性格和兴趣,使录取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评议方式则可以从教师、同学和社区收集对学生的评价,为录取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三是鼓励学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需要,自主制定招生标准和程序。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和选拔与学校特色相符合的学生。四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同时,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五是加强对考试的监管:为防止各种考试舞弊和不正之风,应加强对考试的监管,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具体可以通过视频监控、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对考场的监管力度。通过上述措施,依托“双减”理念,招生办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全面、人性化的招生考试录取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其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教育机会。

3.3 围绕“人人成才”的教育本质,构建中、高、职多方参与招生考试共同体

“人人成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天分,教育系统的任务是发掘并培养这些潜能。为此,必须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一个中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多方参与的招生考试共同体,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和多样性。在具体措施上,第一,建立合作机制。中学、大学和职业学校之间应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这包括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育研究、分享教育资源等。例如,可以组织定期的教育研讨会,让教育者们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第二,共同制定招生标准。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应该共同制定和调整招生标准,确保学生的平稳过渡。例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向中学提供他们期望学生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帮助中学调整教学内容。第三,推广学分制。通过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课程,跨学校、跨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例如,一名中学生可以选择在职业学校学习某个技能,或者在大学上某个高级课程。第四,开展联合培训活动。中学、大学和职业学校可以联合举办培训活动,如夏令营、研讨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机会。第五,共享教育资源。各类学校应共享教育资源,如图书、实验设备、教学视频等,这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上述措施,围绕“人人成才”的教育本质,可以构建一个真正的招生考试共同体,实现教育的公平、高效和多样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3.4 树立正确的招生考试改革公平观

招生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招生考试的公平观进行再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公平并不意味着一切学生在招生考试中获得相同的分数,而是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展现自己、被公正评估并得到与其能力和努力相匹配的机会。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背景、经历和潜能,招生考试系统应当能够体现并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就要求招生办在设计招生考试时,融入多元的评价方式,如面試、组讨、项目考核等,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笔试。其次,应确保招生考试的透明性。所有的考试内容、标准和流程都应该是公开的,这样可以确保考试的公正性,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明确的参考和方向。此外,考试中的任何不公正的现象,如舞弊、歧视等,都应得到严肃处理。最后,应注重招生考试的包容性。一些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村学生等,可能面临着特定的困难和挑战。招生考试系统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确保学生也能得到公平的评价和机会。总之,树立正确的招生考试公平观,是“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高效和人人成才的目标。

4 结语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教育改革已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招生考试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改革意义重大。正视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深度创新,是促进整个教育体系健康、平衡发展的关键。招生办必须摒弃过于应试化、机械化的教育观念,真正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创新思维的人才,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高质量的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猜你喜欢
公平双减考试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平比较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