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4-04-12 19:47张宜镠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劳育水资源劳动

张宜镠

[摘 要]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大有可为。文章结合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挖掘教材、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以“中国的水资源”为例开展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究,总结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需要关注的要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劳动教育;地理实践;水资源;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86-04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地理学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中国的水资源”为例,结合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挖掘教材、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外地理实践活动,总结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需要关注的要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一、挖掘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

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4个方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研究实际,笔者将劳育目标整合为劳动观念与思想、劳动能力与习惯、劳动精神与品质。通过挖掘地理教材、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二者的融合点、融合情境、研学活动,可以在真实、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研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进行劳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例,对劳育融合分析如表1所示。

二、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

《纲要》明确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并要求地理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1]。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为例,挖掘相关劳动教育素材、设置多种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珍惜劳动成果,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正念喝水,感悟水是生命之源

课前全体师生准备好一杯温开水。开始上课后,教师播放轻音乐,组织学生开展正念喝水活动:现在,请大家放松身体、调整呼吸;请打开瓶盖,拿起水杯,闭上眼睛,感受水的重量;请把水杯放在嘴边,感受水与口腔的接触,让温暖的水流入口中,一点一点慢慢流过喉咙,进入胃肠;水在身体里流动,它滋养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舒适、充满生机与活力……(音乐停止,活动结束)。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睁开眼睛,回味刚才的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有的学生回答说:“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水的温度、味道、流动,感悟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有的学生由此想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想到了长江、黄河,想到了江河湖海的伟大。

教师总结:是的,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通常情况下,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70%,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2500毫升的水。人体如果缺水超过20%就有可能危及生命。水如此重要,那中国的水资源情况如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二)操作演示,认识水资源的宝贵与时空分布

教师实验演示:同学们,这是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假设它是地球上全部的水体,按比例淡水只占2.5%,也就是12.5毫升(用量杯量取出12.5毫升)。而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是少之又少,约占淡水资源的0.3%,0.3%大约是这瓶矿泉水的多少?一滴!(教师用胶头滴管从量杯中吸水,轻轻挤压胶头,在滴管出口处悬一滴水,展示给学生看)这一滴水地球上有80亿人来分,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宝贵。

教师提问1:中国的水资源占地球水资源的多少呢?

中国淡水资源总量达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只有21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0位,可谓人多水少。

教师提问2:它们是平均分布在我国的吗?中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读中国径流带分布图并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结论。读教材第36页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三)实验探究,分析水资源的补给类型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的水资源从何而来?

教师让学生观看演示实验视頻,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河流、湖泊的水源补给类型。

1.大气降水。通过观看模拟降水实验,学生认识到:一般情况下,某区域降水量越大,(河流、湖泊)径流量也越大,其水资源总量就越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对照中国降水空间分布图与中国径流带分布图,让学生加深对降水与径流、水资源关系的认识。

2.季节性积雪融水。

3.高山冰雪融水(永久性冰川融水)。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冰雪消融实验:将提前准备好的冰雪放入玻璃缸(小块的可直接置于手掌中),观察其消融过程,感知水体转化,思考影响冰雪消融的因素(规范操作、安全操作以防冻伤)。

教师补充:大气降水、河水、湖泊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当河流、湖泊处于枯水期,水位低于地下水时,地下水也会补给河流和湖泊。

(四)人水关系,了解我国古人、今人用水治水的智慧

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配的不均衡会导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创造了许多用水、治水的伟大工程,解决了当地缺水、旱涝灾害、电力缺乏等问题,彰显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1.引水灌溉、生活用水

由于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加上耕地分布不均,造成水土资源不协调。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跨流域调水。

教师播放南水北调工程视频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第75页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让学生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路线、经过省市以及建设进度、调水成就,体悟国家的强大与科技的力量。

南水北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华北地区的缺水状况。而西北地区也缺水严重,短期内无法通过跨流域调水来改善整体缺水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提问:新疆人民以前是如何解决缺水问题的?随后展示新疆坎儿井模型图,让学生观察坎儿井的结构并思考这样做的原因。

学生:坎儿井的引水渠道建在地下,中间间隔一段挖有竖井。这是因为新疆降水少、晴天多、露天蒸发旺盛,引水渠道建在地下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防风沙掩埋。坎儿井系统让我感受到新疆人民因地制宜发展灌溉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劳动智慧。

我国还有很多像坎儿井这样凝聚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结晶的伟大引水工程,如都江堰、“人工天河”紅旗渠等。除引水工程外,人们还创造了许多灌溉工具和劳动形式,如戽水和车水。教师可以通过研学实践让学生感受“汗滴禾下土”的劳动艰辛和“粒粒皆辛苦”的劳动真谛[2],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防洪抗旱、发电、航运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导致旱涝灾害频繁,这些旱涝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如何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带来的问题呢?答案是兴建水库。水库有何作用?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可以调控水量,蓄水发电,提高防洪、抗旱和航运能力,并扩大灌溉面积。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请同学们阐述三峡水库防洪抗旱、蓄水发电、分级通航的过程或原理。

学生:利用水能发电是让水从高处冲下带动水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的,水库可以通过分级通航的方式沟通上下游开展航运。

3.污水防治

我国有的地区水源充足但却面临缺水的困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水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治理水污染?请同学们集思广益,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

学生:可以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如使用无磷洗衣粉、少用洗涤剂或清洁剂;减少农业污水的排放,如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等。

开展课外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污水处理厂,让学生了解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原理。

(五)节约用水,共建节水型社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开源与节流,哪个更重要?假如每人每天节约0.5千克的水,那么我们学校近3000名师生,每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以此推算,厦门市(2023年常住人口约530万)、福建省(2023年常住人口约4200万)每天又能节约多少水?

师生总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在开源的同时,节流更重要。平时应多节约用水,这样难时才有水可用。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国家一直在提倡节约用水,你知道中国节水标志是什么吗?你知道世界水日吗?请同学上台介绍。

学生上台介绍完毕后,教师提问:大家平时是怎么节约用水的呢?这时学生纷纷开始分享家庭节水小妙招:一水多用、泡浴改为淋浴、随手关紧水龙头等。

在学生分享完家庭节水小妙招后,教师开始分享工农业节水举措:改进灌溉方式(滴灌)、种植耐旱作物、对旱区雨水进行收集;建立和完善循环用水系统,采用节水新工艺、节水器,提高水的利用率。

分享完工农业节水举措后,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有关节水的校园手抄报、观看海绵城市建设视频,进而从更高层面认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同时,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共进社区开展节水调查或访谈、开展节水宣传活动。

三、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要点

(一)充分挖掘地理劳育资源,家校社联合共育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劳育素材,挖掘学校已有资源、家长和社区可用资源,用书教、用物教、用人教、用事教,将书本知识和方法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习有用的地理、会动的地理。

(二)积极开展地理劳育活动,跨学科多元合育

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校园活动和校外研学、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在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中,开展跨学科学习,联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科教师,分工协作、多元合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意劳动教育评价设计,多角度全程评价

《纲要》指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在平时的劳育过程中,要注意劳育评价设计,及时进行教师评价,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引入家长、社区等第三方评价,从评价方式、活动过程与结果、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能力素养提升、劳动观念与习惯养成等多角度、全过程开展评价,设计行之有效的评价量表。

以劳动教育为支撑实现五育并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新时代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3]。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中国的水资源”为例,尝试通过挖掘学科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中的劳育资源,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地理实践活动,以期促进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通渗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3-01-20].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35329.htm?ivk_ sa=1024320u.

[2]  周红.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J].地理教育,2022(11):57-60.

[3]  陈诗吉,李婧,赵亚茹,等.五育并举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框架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9):21-25.

(责任编辑    陈    明)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2204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育水资源劳动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