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问题·路径: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探赜

2024-04-17 10:00张刚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思政课程美育

张刚

摘 要: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举措。然而,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差异,若要实现美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需要解决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难题,并充分考虑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的可能性,探讨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美育;高校思政;思政课程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树立学科融合理念的要求,美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温润学生的心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由此可见,在思政课程中通过融合美育来启迪和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帮助其塑造优秀品质,更能够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

一、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可能性分析

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就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美育思想,同时对美育涵养品格、陶冶性情等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而将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是因为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育人途径上具有一致性。

(一)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在“大思政课”的建设背景下,二者都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两者的育人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实施美育,可以滋润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美育更容易从感性层面影响学生,而思政教育着重从理性层面塑造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二者共同以培根铸魂为目标,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真善美的追求,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具有统一性

在美育方面,学生需要学习艺术史和基本的美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在思政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观察社会的宏观视野和洞察力。高校教师既可以通过阐述相关道德规范、讲授相关历史事实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又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美育内容,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以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品格的美育目的。

(三)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育人途径具有同步性

通过美育课程,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情趣,结合思政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育素养,又能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因此,美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教育模式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美育是一种注重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掌握审美理论及文化。思政教育则更注重从道德和思想层面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在思政课程中适当融入美育元素,既能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也能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往往在分门别类的课堂中接受美育和思政教育。而当前高校美育与思政课程在融合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缺乏美育有效的资源和载体,很难开展审美教育,并且兼具美育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师资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实现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

(一)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美育的有效载体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应有的社会实践锻炼。这种教育理念和形式不利于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也影响了美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价值的发挥。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受传统思政教育理念的影响,未能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与学生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特色美育资源通常也未能深入学生内心,没有有效发挥其育人的价值。

(二)美育教育资源的匮乏给二者融合带来了困难

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各种原因,美育资源比较匮乏,无法为思政课融入更多的美育元素提供保障。同时,一些高校虽然有美育资源,但是并未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如何增加美育资源的供给和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成为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的一个困境。

(三)兼具美育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师资不足

思政课程教学更加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而美育往往需要通过感性直观的认识观察来不断提升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若在思政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使用与思政内容无关的美育资源,往往使美育流于形式,二者很难做到有机融合,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也会受到影响。当前,美育与思政课程融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相关教师不仅需具备专业的美术理论、艺术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并能将二者有效融合。

三、美育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解决美育与思政课程无法有效融合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路径。

(一)统筹发挥好美育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活动表面上看是感性的,但其又有理性的指向和意蕴。因而,美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更多的是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意识到好的艺术的归宿都在于真善美,而不是要以思政课程来取代美育课程。为此目的,洛阳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制定其他院系的课程思政标准,使各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尤其是艺术课程更好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二)丰富校园美育资源

理念和精神是抽象的,为了增进学生的理解,要通过感性事物和实践活动将理念和精神加以表达,以便学生能够具体地把握。凡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鉴赏力的美育资源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近年,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加大投入、美化校园。2023年9月,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发布了自己的校歌——《匠心追梦》,创作了《洛科赋》,铸造了洛科鼎,创作了《洛科鼎铭》,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此外,学校积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革命文化基地,通过拍摄微视频等形式,全身心感受先辈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和敢于牺牲的精神。

(三)充分发掘思政课程中的美育资源

思政课程作为公共课,涉及面极为广泛,有待任课教师深挖细挖。思政课程非常注重“国之大者”,在美育资源的发掘方面,其重心应在“大美”和“壮美”上,落脚点应在价值观念的引领上。比如,在大国重器方面,应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实际境遇出发,突出国家的战略眼光和定力、科技工作者的忘我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历史性变化和成就对全国人民斗志的激发,以充分说明富强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历史意义。在军事上,除了探讨战争艺术,更要突出在中國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其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有效地实现高校美育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重要原则。为此,需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将美育和思政课程融合。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以培养学生在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思考感悟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高校可以结合实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美育和思政课程,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在社区开展美育志愿活动时,让学生参与文化艺术交流,提高他们沟通交流以及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能力。

综上,本研究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美育融合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从美育的视角出发,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与美育的融合具有极大的价值,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可以增强并凸显高校思政教育的美育功能,进而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塑造。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先生归来兮·蔡元培,以美育改变中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

[2]陈磊.高职院校美育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20(12).

[3]郭钏.美育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

[4]李天昊.网络美育: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领域[J].新闻战线,2016(2).

[5]王天民,史宏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功能探析[J].教学研究,2018(2).

[6]陈玉芳,吴春晓.大学生网络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责编:司 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思政课程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