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

2024-04-20 10:08吴涧石
小学科学 2024年10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实验

吴涧石

〔摘    要〕  为打造学生学有深度、学有成果、学以致用的教学氛围,基于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本文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其中包括:问题提出,启发学生科学思考;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设计作业,检验学生综合学情;家校联合,切实保障教学成果等四个方面。希望这些教学建议和方法对引导学生开展有深度的科学学习、建立对科学的系统认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科學;深度学习;学生;实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0    007-009

深度学习是与浅层认知的概念相对应的。学界认为,人之所以会建立较为浅层的认知,主要是因为受教育者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灌输的地位,不会主动建立认知,也没有主动探索新知识、构建新能力的欲望。因此,要打造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就需要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拥有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情感。本文以笔者所教学的小学科学课为例,探讨了激发学生主动认知动机、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科学知识和能力的若干方法,其中不足之处还请同人斧正。

一、深度学习概念的界定

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通过某种教学方式的引导而形成深刻、深层的学习印象,学会主动推理、思考和判断,而不是单纯地套用某些公式、理论或者法则。这在学习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科学探究中。深度学习与浅层认知是相对而言的,而学界一般认为,人的认知之所以会停留在表层、浅层,而无法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很多情况下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单一教学模式等有关。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不感兴趣,只是临时将教师教授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稍过片刻,记忆就会消失。因此,我们提出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合作、推理等过程中,自行建构认知,形成深度学习的设想。该教育思想和主张,也非常贴合当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主题,因此也更加深入人心。

二、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结合问题,启发学生科学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要学会问问题,也要学会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将逐渐建立对解决各种问题的自信,也拥有对各种领域的认知和掌握能力。细数历史上的科学重大发明,几乎都与“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有关。在小学阶段,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还是相对薄弱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想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学习,就需要合理、科学地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科学教材中的一些新知识逐渐在问题的引导下“浮出水面”。这样小学生就会循序渐进地建立对科学的初步认知,发展科学素养。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知识时,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话题,教师就可以依次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我们周围都有哪些声音?哪些是动物发出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声音让人舒服,哪些让人不舒服?我们了解了人可以发出各种声音,比如咳嗽声、说话声、走路声、敲桌子声等等,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做一做发出声音的动作,观察、思考、对比这些发出声音的对象、对象的状态、总结它们的共同点。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知识,为更好地引出本课教学主题埋下伏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则是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方向,让学生通过演示模拟各种物体发出声音的状态,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都是直接告诉学生“物体是由于震动而发出声音的”,但直接告诉的结果就是学习记忆的浅层化,一些学生下课没多久就忘记了这一科学理论。而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总结、归纳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有深度的科学课堂。

(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演示科学实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的教学关键措施,也是促使学生建立深度科学认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方法。科学实验的确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古今中外的很多科学家,也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最终发现新的科学技术、科学现象的,才创造了我们这个美丽而便利的现代社会。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几乎认为人类遨游在蓝天上是一件无法企及的梦想,但莱特兄弟的滑翔机实验,却让人类向遨游蓝天跨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时,对于声音的传播路径,教师可以演示几个简单的课堂小实验。虽然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简单,但足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假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一,逐渐抽走真空玻璃罩中的空气,引导学生聆听闹钟传出的声音的变化;其二,敲击音叉,并迅速将音叉放入盛水的盆子里;其三,让一名学生将耳朵贴在桌子上或者墙面上,教师来轻轻敲击桌子或者墙壁。通过这三组实验,分别向学生展示了声音在空气、水中和固体中传播的状态,让学生意识到声音进行传播需要介质。这个介质可以是空气、水或者固态物体,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强弱、音色是不同的。通过这些实验,学生知道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绳线是不是一种介质呢?如果是,它又是哪种介质呢?如果要借助绳线来传播声音,要怎样做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了本课的最后一个拓展练习。教师也可以将这一练习作为课堂实验作业,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纸杯、剪刀、火柴棒和绳线制作一款“土电话”。在课堂动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科学实验动手操作的趣味,更可以借助自己的实验作品来体验“打电话”的乐趣,让“声音可以在固体介质中传播”这一科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也打造出富有深度的科学课堂。

(三)设计作业,检验学生综合学情

作业设计也是保证学生学有深度、学有所得的关键。新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重视作业设计和完成的质量,减轻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消除学生对作业的抵制情绪,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做作业来实现科学综合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比如,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完成类的作业,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學习,合作完成某一种调查或者科学探究任务,最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为评价依据,对整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获得表扬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样同组的学生就会为完成同一个作业任务、学习目标而不懈努力,从而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深度。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合作预习作业,让学生将第二课《用气球驱动小车》和第三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需要用到的教具——气球小车、橡皮筋小车提前做出来。为此,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小组探讨。比如,思考应该运用哪些材料来设计制作小车,怎样才能节约成本,或者怎样能够设计制作出富有创意又符合课堂需要的实验小车,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前进行充分探讨,到了实际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分别请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小组的作业成果,并结合一节课的教学需要,演示气球驱动的小车是如何跑起来的,以及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是如何跑起来的。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启发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这样的作业设计模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以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更可以帮助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呼吸与消化”方面的知识时,学生通过学习“一天的食物”“食物中的营养”以及“营养要均衡”的知识,知道了人体要维持每天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活动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的支持,也知道了不同的食物,譬如蔬菜、面食等提供的营养物质是不同的。基于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份“设计一周营养均衡食谱”的作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提交一份健康生活食谱,并能够在食谱的交流、探讨、汇报活动中,向其他同学说明自己设计这样一份食谱的原因、目的。学生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这样的作业设计模式,考验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为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认知程度不同,故而每位学生设计的食谱也是不同的。从理论上来说,学生的食谱设计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在学生分享自己设计意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判断、表达能力的差距,从而对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学习有更加深层的评价和认识。

(四)家校联合,切实保障教学成果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建立具有深度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双减”政策针对家长的教育问题提出,家长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关注其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此外,也明确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教育责任。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也应当积极去做家校沟通、交流的工作,尽量建立家校科学教育联合机制,从而在课堂和课后有效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实现有深度的学习。

比如,首先,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直接与各位家长面对面交谈,了解家长的科学教育态度、科学教育观念和对科学的基础认知。有一定科学认知水平的家长自然可以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这样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辅导精力放在那些科学观念淡薄家庭的学生身上,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教学。其次,通过家访也可以了解每位学生家庭成长的背景。比如,有的学生家庭,物质条件优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性格较为偏激。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多从性格、态度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科学精神或者坚忍不拔的探索意志。而有的学生则来自单亲家庭,父亲或者母亲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其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多加关心,时常留意这些学生在科学课堂和课后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体贴。这样他们对科学课的求知欲会更强,教师也就便于打造深度课堂。

三、结语

综上,构建富有深度的科学课堂,培养思维具有一定深度的学生,让学生形成深刻的科学认知和理解,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革新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变革学生的课堂和课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生动、形象的氛围中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建立科学体系,形成科学素养。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宏愿。

参考文献

[1]李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科学单元项目式教学设计:以教科版“船的研究”单元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8):32-36.

[2]尤慧雅.多种策略促农村小学科学的深度学习[J].教育艺术,2023(7):28-29.

[3]李永泉.基于未来课堂理念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3(7):36-37.

[4]黄彩玲.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3):160-162.■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做个怪怪长实验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