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店琐忆

2024-04-22 14:02田汉臣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街面

田汉臣

回童店老家的路上,新修的童店北街柏油马路,油光锃亮,犹如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向前方。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商铺门庭若市、熙来攘往,偶遇几位同学、同事,闲聊往事、感慨颇多。童店——这块孕育我成长的故土,勾起了件件记忆,串起了幕幕往事。

一条30来米宽、1000多米长的小河,从与南通县分界的遥望港流出,经下漫乡雁头口、朱家榻子、双豆腐店到洋岸乡南川界向东约1500米,至季二先生大坟墩处转向北约500米路程,再拐向东约1000米,汇入一条南北方向的略宽一些的疏浚河,并由此向南向北分叉;向南约250米,又折向东,至丁字岸、华丰坝方向,曲曲弯弯汇入大河,流向东海;向北如龙游似弯弯绕绕,经扣轮子庙,向掘港流去,形成西、北、东三面环河的“U”字形的燕窝式地形,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童家甸的地界,面积约1平方公里,老人称之为“燕(易)发之地”。

童店地区开发较早。11世纪之初,掘港到石港一带修筑范公堤,此地属堤外,后逐步积沙成滩,久后遂成草荡。明朝中期由北向南遂成“熟田”,人们杂沓而至、搭棚为居、“开生”屯田、设摊易货。清代“明四总荡”属掘港场,俗称“岸外”,堤北称“岸里”。渐渐地,一些有识之士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先后在此开办学校、凿井为市、开店经商。久而久之,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小集镇。

1928年,看准商机和前景的几位较有名气的富户,集资从江南买来石块铺起石街。从西竖河边铺起向东,铺到现童店小学,长近300米,宽约5尺。后来,地方民主政权又在石阶街头西竖河上建造一座3跨、约1米宽的木板桥,方便老百姓上街下岸。于是,这里的人气渐次旺盛,形成一处有30多家住户、10多爿店铺的农村集镇。最早来开店的老板姓童,名德春,故得集镇名童家店,又名童家甸。

嗣后,掘港钱元成开了药店,镇江田福昌开了杂货店,银杏埠子江少祥在桥西许汉朝小店隔壁开了药店兼行医看病。南石街,自西向东有宋文扬豆腐店、杨家染坊、葛松林银匠店、张林炸麻团摊、周家鲜货行。北街面西头桥下,第一家是江永昌自行车行,后来方知是新四军及我方区长唐金华、洋岸乡领导王冠军、黄仁刚等领导的秘密联络点。江家隔壁是管廷贵酒店、朱茂才鲜货行。向东有唐明才药店,其子唐海宁行医。唐明山糖果摊,后来增加张云车行、袁金福糖果杂货店、童圣明粮店、客栈,钱家药店,姜国生铁匠店,季永昌理发店、黄仁茂兽医店(阉猪),彭大海茶食店(人称彭大先生,徐政之父),童店小学就设在这黄、彭两家背后。小河码头东边有陶步高诊所。

记得儿时的街面大多是草屋、芦柴帐篷,屋面用草或稻草盖顶,屋檐也只有五六尺高,只有南街面葛松林银匠店有2间瓦屋临街,后来租给最早的童店邮电所作办公室,设有电话传呼机兼邮寄信件,唐明淑是最早的邮政职工。北街面钱家药店后排有3间瓦屋,后来租给童店信用社做营业兼办公用房,首任主任卞长林。

早在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大队在大队长陈宗恒的带领下,活跃在洋岸、童店这一带。在这里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党员,惩办地方恶霸,取得“三战三捷”战绩。1943年4月起,日伪对我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次“清乡”,敌我双方斗争异常激烈。日军在南通县十总店一带“清剿”,26日晚活埋我群众53人。在童家甸一带,亦有大批群众惨遭日军杀戮。火烧洋岸街一夜间毁了70余家商店,只剩三四家和1座洋岸庙,其余皆化为灰烬。

1944年3月1日,日军迟田小队和伪军1个连进驻童甸,构筑据点。童家甸据点位于掘马南区腹地,与曹埠、孙家窑、马塘、环镇、莫家园、银杏埠、掘港、九门闸以及遥望港河南的北兴桥、二窎、十总等据点互为依托,相互支援,形成对掘马南区封锁、分割的形势,压缩我苏中四军分区地方武装的活动范围。日伪在据点附近大力推行伪化,强行编查保甲,到处抓壮丁受伪训。附近乡村群众受尽日伪蹂躏,烧、杀、抢,加上苛捐杂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决定拔除童家甸据点。春夏之际,青纱帐遍地皆起,这为抗日军民开展群众性游击战提供有利条件。苏中四分区党政军领导分析主客观条件,决定在“清乡”区内不失时机地对日伪发起以反据点为中心的强大军事、政治攻势。苏中特务四团经过整训,于5月初返回四分区,突破日伪封锁线,进入“清乡”区作战。5月11日上午,苏中特务四团一营插入“清乡”区内,在掘马南区队及民兵基干队配合下,击退童家甸下乡出扰之敌。第二天,该部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攻克童家甸据点。周围数百群众进入据点,将碉堡平毁。部队当晚撤离。13日,伪保安二队一部35人重新占据童家甸。中队长朱钰一到童家甸就摊派各乡伪捐50万元,限时送到据点,并在周围强拉民夫修筑碉堡,加强防御工事,以图固守,与抗日军民顽抗,气焰十分嚣张。19日夜,特务四团一营在团长程业棠的率领下,两次突破敌人封锁线,冒着毛毛雨,急行军2个多小时,从海边直插西南童甸据点,经3小时激战,至次日凌晨4时结束战斗,共毙、俘伪军29人,缴获机枪1挺,炸毁碉堡5座。同时,伏击从二窎据点出援的日军,击毙9人。

攻克童甸据点,拔除日伪安在金(沙)、掘(港)线上一个钉子,扩大抗日军民活动余地。大大地鼓舞广大抗日军民斗志,在全分区反据点斗争中具有重大意义。正如苏中四地委在《第二年反“清乡”斗争局部总结》中所指出,童甸战斗“揭开了反据点斗争的序幕”,成为苏中四分区“反据点斗争的号角”。标志着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进入主动反击日伪的新阶段。在此次战斗中,侦察通讯班班长张顺清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俘虏伪军2人,被评为一等战斗英雄。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童家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配合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团结一致、坚持斗争,成为全县革命斗争的主要战场。当年花和春、白桐本及所在武装区队就活跃在这一带。花和春,1918年生,洋岸村人,1941年参加乡农抗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擔任民兵大队长,1943年任洋岸乡乡长。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他带领贫苦农民斗地主,开仓分粮,组织民兵袭扰日伪军,火烧炮楼。1945年2月2日,在洋岸庙被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一无所获。4月14日,花和春被杀害于掘港丁家棚儿附近。人们为纪念英烈,将洋岸乡改名为和春乡。

掘马南区区长、区队长白桐本斗争机智勇敢,日伪视他为眼中钉,曾悬赏40万元捉拿他。1944年3月15日,白桐本在堤南乡(距童店不远)开会,被曹埠伪军突然包围。突围时,不幸多处负伤被捕。日伪威逼利诱白桐本“自首”,白桐本坚贞不屈,终因伤势恶化,于3月24日牺牲于南通城伪“江北中央病院”。白桐本打击日伪汉奸,时刻不忘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他在人民群众中生了根,人民群众把他当亲人……在一次日伪搜剿时到了银杏乡(即今童店乡周家店,距童店二三里),抓住陆家妈妈追问白桐本,她面对满脸杀气的日本兵说:“我家里只有黄铜盆,没有白铜盆。”其实,白桐本带领的区队就住在她家里。白桐本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同生共死的鱼水深情……

白桐本对待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忘我精神。一次他得了疟疾,病痛无情地折磨着他。区委决定让他休息,但他总是坚持工作,继续战斗。这时,敌人在童家甸又筑起了据点,洋岸乡斗争形势更加紧张了。一天晚上,他赶往洋岸乡了解情况,走到半路,疟疾发作,区队战士只得把他抬到了下漫乡(今曹埠镇政府驻地,距童店约4公里)。他刚躺下,就派人把洋岸乡长黄仁刚接来。谈话时,白桐本浑身颤抖。黄乡长几次提出改日再汇报。白桐本说不行,天亮前一定谈完。就这样,他们一直谈了整整一夜。1945年2月5日夜,桐本区区队做好童家甸2名伪军班长工作,里应外合,一枪未发,俘虏伪军2个班。从以上斗争故事足见,童家甸虽处于如东县最南端,与南通县只隔一条遥望港,然而却是一处有着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老根据地。

童店街初具规模时,最有名气、房屋最好的要数童店小学。童店小学是一所完小,有一至六年级,创办于1927年。该校坐落在北街面最东头的街面住户背后,出口在彭大先生与黄仁茂两家山头之间,坐北朝南,有3排小瓦房子做教室,教室后面有一条大园沟,东边有一条小沟。靠东沟边,门面朝西,有一排草屋,是教室及杂物间。校园面积较大,西半部有一块大操场,操场西头有一土墩做司令台,场中央安装一副篮球架。

1942年,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文教工作者刘季平(后任国家文化部代部长)、爱国民主人士季方(后任苏中四分区司令员),曾到童店小学视察。由此童店小学名气渐大,且教学质量上乘。童店小学操场在那时派上用场较大,除供学生出操、上体育课外,还举办重大群众集会或放幻灯、演话剧、放电影、青年男女业余打篮球等。每天校园内传出的风琴声、孩子们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操场上的哨声口令声,无疑给小镇增添了无限生机。

我在童店小学上学期间,严克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很多同学是从南通县的二爻、十总、北兴以及本县华丰、下漫等地前来求学的(那些地区一般只设有初小,一到四年级)。从这所小学先后走出了中央党校办公厅主任张国泉、中国纺织工业部财务司司长徐政(童店彭大先生之女)、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刘春,以及当今百亿中盛集团董事长、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称号的郭宏新,还有多名国家司局级、部队师、团职干部以及如东县乡级主要领导。

记得我上小学时,正值新中国成立,恢复国民经济到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期间,生活十分困苦。书包式样五花八门,有用青布或碎花布包的,也有用泛黄的牛皮纸包的,奢侈点的用小型四角篮子装着书本、铅笔,并在竹篮口上织一圈网儿,叫书篮子,挎在臂弯里,别提有多神气了。逢到下雨天,怀抱书包,头顶一条青布围腰,赤着脚就冲进雨幕之中。很少有人能撑上一把桐油纸面的雨伞。若是小雨,有些同学则是脚穿用水车上的榷儿,在前后两个鼻孔中穿上茅草绳扣在脚背上的“雨鞋”,踢踏声响,一步一搖,三五成群,说说笑笑,来回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新中国成立之初,童店街所在地界属和春乡解放村。1955~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解放村改名为春光高级社,街上已有一些店铺和摊贩按行业组织起来,组成合作商店。店面主要设在北街面,公家在南街面征地建房,并向南扩展,组建供销合作社和粮站。东街头由陶步高、花立山、江少祥、陆明德等几家合伙组成童店联合诊所。

1958年,银杏乡与和春乡合并,成立和春人民公社。起初,公社机关驻在银杏埠子,因银杏偏西北,不便于百姓办事。1959年,公社机关搬迁到童店。那时,公社机关建得虽不怎么洋气,只有3排6幢瓦房,但这在当时已算是很奢华了。同时,还新建能容纳千人集会的童店大会堂,除了用于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或群众集会外,公社文化部门还经常组织剧团前来演出,经常放映电影,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那年月,能在童店大会堂看上一场电影或戏剧,可算是最惬意的文化大餐了。更有一些青年男女会选择在那种场合相约牵手,已是浪漫之至了。

随着公社驻地的迁入,童店供销社和童店粮站又进一步扩建,各部门不断完善,公社机关其他“七所八站”等部门也相继组成。

1960年8月,县教育局和和春公社共同商定新办和春初级中学,后改名为童店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周锦霞。最初借用供销社的收花站房子做临时教室。我有幸成为该校的首届学生。“三年困难”时期办一所中学确实不易。为了节约经费,我们师生共同参加建校劳动,用双手通过人传人的土办法,将一块块砖从河边运到学校……教室建成后,我们搬进去,度过了3年既紧张又快乐的学习生活。

1968年,时任童店公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黄家齐带领童店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加强集镇建设。报县政府批准后,着力实施开挖童店河,重新规划建设童店街的计划。这条河将“U”字形燕子窝的两头连接贯通并拓宽向东,直通掘兵河,由东安闸入海,将大大提高河道灌溉、运输和排涝能力。因供销社和粮站在河床中间,必须搬迁,南街面部分住户也相应搬迁。第二年春季河道通水后,即着手逐步建设。童店供销社整体搬迁到街东头,重新建起一个新型的部门齐全的农村一流的供销社,原先的合作商店合并成综合商店,与粮站共处于街中段。其他如农机站、用电站、运输站、照相馆、酒店、邮电所、兽医站等部门均按部署逐一建成。童店医院和童店小学仍在原址向四周发展。几年下来,通过搬迁、改建、扩建,一条面貌崭新的童店街终于形成,街面上多幢楼房平地而起。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童店街也如沐春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东街头陆续办起毛纺厂、服装厂、麦芽厂、纺机厂、钢丝绳厂等众多企业,小镇范围也逐步扩大。1984年,为适应形势发展,乡政府决定在政府门前再开辟一条东西向新街,为纪念老书记而命名为长安路,人们习惯称为北街。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街逐步形成,建起各有关站、所、门店,填补了行业空缺,还扩建了农贸市场,且统一规划为3层楼房。在此期间,童店初中也逐年扩展。1968~1987年期间,增设过高中部,成为完中。还办起教学仪器厂,新建实验室,扩大操场,校园面积扩大1倍多。1993年,建起教学楼,祥华公司董事长钱锋还专门为母校捐5万红砖。

1996年,重建童店初中,原校舍腾给了童店小学,童店小学原址让给了幼儿园。1998年秋季,新童中建成,3校统一搬迁。21世纪初,随着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华丰初中又与童店初中合并成一校,校园也改造一新。经过历代童中人的不断努力,这所农村初中依然生机盎然,高考成绩居县内第一方阵,在南通市排名30位左右,荣获江苏省智慧学校、南通市文明学校、南通市新优质学校、如东县文明校园等荣誉和称号,办学60多年来硕果累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有不少学生毕业升学深造后,分布于全国多处大城市,有的还出国到美、日、加拿大等地。

进入21世纪,随着“乡乡通、村村通”工程推进,童店和洋岸都通了公交车,华丰与童店两乡合并为城南镇后,北街又更加兴旺了。而后城南镇又划归掘港镇,为掘港街道所辖,设童店社区居委会。

2023年,在掘港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南北两条街面及竖街又重新开挖、整修、疏通,布设新的管网。北街为柏油沥青路面,南街及2条竖街为水泥路面,街面路灯通明,重建的农贸市场焕然一新,5月1日正式开业,吸引各路客商来此经营。如今,童店小镇虽说不上十分繁荣,但仍然是周围数里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东西两条竖街连接起南北两条横街,街面店铺林立,行当齐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应有尽有。逢年过节,街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在这里工作生活,不仅空气清新、和风丽日,而且上学、就医、购物都很方便,成为宜业、宜居、宜养、宜学的现代居民聚居地。

我在童店学习、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这片故土充满了深情。我在这里度过了艰苦而又快乐的童年岁月、美好而又浪漫的中学时代、辛劳而又充满成就感的青壮年时期,经历了童店沧海桑田的变迁,目睹过农民朋友及其他各行各业人士付出的辛劳,也享受过幸福生活的欢愉,品尝过大家族小家庭的和谐美满……这一切,不得不叫人感叹我们这一辈共和国的同龄人,以及我们的后辈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猜你喜欢
街面
欧来荣
完善超大城市街面巡逻防控机制的路径研究
徐泽先
智慧公安背景下警力同质化的思考与建议
涉水而行
涉水而行
街面抢劫案件侦查方法探讨
智慧公安建设背景下的街面执法人才培养研究
遏制街面犯罪的警务机制研究
拆违整市容 封堵“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