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可有几清明(外一篇)

2024-04-22 14:02杨胜博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寒食节飞絮先人

杨胜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传统的清明祭祖,应当是在清明前两天的所谓“寒食节”,过去的人们纷纷会在寒食节带着祭品、纸钱,去先人坟前祭拜。随着光阴的推移,寒食节或已淡出人们视野,现在祭祖,于清明之前即可。

我以前是不懂清明节蕴藏精神的,小时候远远望到乡野的荒冢石碑,就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再后来随长辈一同祭祖,也只知道这是为了缅怀先人,待到放鞭炮时,便捂着双耳奔若惊兔。直到现在,我才对清明——这个合自然与人文意义于一体的节日或多或少有所感悟。

清明时节雨纷纷,3月5日,天公微洒春雨。由于倒春寒的缘故,本是带来勃勃生机的春雨,滴在我身上,我却明显感到一阵萧瑟,罢了,正是应了上坟的景象。山间的小道在一片竹林之中,穿过竹林是一片黄土地,有几位老乡正在耕作,我猛然间忆起曾有人在上课时所说的训语:“学不好你们就做农民修地球去吧!”那人语气暗含轻蔑与讽刺,令我至今记忆犹新。而我倒觉得农民其实挺伟大的,他们一辈子用双肩担负起先人留下的黄土地,用双手进行平凡而又辛勤的耕作,他们观候知节,拿捏耕作时间,一切都取法于自然,再用先人代代相传的农谚来指导耕作,以确保作物的生、长、收、藏,精细的农作与不畏严寒酷暑的淳朴,令我不知则已,知而生敬。

越过农田,就是爷爷及太爷的坟冢。爷爷去时,我还很小,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只记得当时安葬爷爷时所植的松柏,不过半人多高,而今已挺拔苍劲。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想松柏是能代表气节的,因此用它们来陪伴长眠的先人。以往只知叩首形式的我,今时心怀敬意地叩拜先人、叩拜松柏。祭完先祖,我便神情肃穆、带着敬畏随家人下山了。胖姑说:“就是这么回事,上坟都是给活人看哩。”诚然,中华民族祭祖的传统由来已久,代代相续,原因就有一代代的长辈对晚辈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来时的黄土地,呼啸的东风与冷雨,依旧无情侵蚀着饱经沧桑的农人的身体,而农人依旧在坦然劳作。是啊!在这片广阔的黄土里,她早已练得天人合一,无畏地挺着双肩,挥洒心血与汗水,盼着今年的好收成。我心感她有两肩正气,自己却似个贪图安逸之辈,在风雨中打哆嗦,自愧不如之后,我有意伸展双肩,欲一改前态。乡民是亲切的,奶奶与那位农人互相打招呼,寒暄數句,都是关于庄稼和家常的,句句都带着羲皇以上的淳朴气息,深深刺激了我的灵魂。是啊,乡民之间又怎么会有言不由衷的话呢?

再经竹林之际,我一刹而悟“清明”,“清”者清高亮节,“明”者明净无尘。联想到坟边的松柏,清明祭祖,除了缅怀先人外,还应该做的是在先人面前省察啊!我们是否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为人是否清明?是否对得起先人的在天之灵!于是,我脱下鞋子,往两只鞋内捧上黄土。这是家乡的黄土,踩在家乡的土地上,我瞬间感到厚重,扪心而自问:“你是否骛远而遗近?是否脚履实地?”众人不解,我笑而不语……这是迟到的自问,但是没关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后的清明,我会肃穆地在先人面前省察,做人要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先祖。

偶遇别家返乡祭祖,不认识是哪家,只听得他家的姑娘在坟前说笑,依稀是关于什么晒照的。我突然想起宋人高翥《清明日对酒》中“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的诗句,不禁多有感叹,人生百年如大梦。先人已转世去了,但在这坟前,还应该是有一份庄严的吧?

提笔记下祭祖时的所见所感,希望更多后生能明白“清明”节气中所蕴藏的气节,懂得清明不是形式,不仅是缅怀,更要在先人前,有一份真切的敬畏和省察,有一份虔诚的正心。

天地浩然存正气,问心可有几清明?

不知方向的飞絮

暮春之时,独我一人静坐于清斋之中,聆听鸟儿们演奏婉转曼妙的乐章。偶然间,一处不知从哪儿来的飞絮映现在我的眼帘中,它和风儿一起飘转、沉浮着,飘呀飘,很快便飘往别处去了。那处飞絮虽然一点点地没入我视野的边缘,但漂浮的画面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引起了我这多情人对生命和岁月的沉思。

那处飞絮,不知是从哪里的柳树出发,又要游离到何处啊!它漫无目的地飘啊、游啊,全凭风儿做主。风儿想去哪里玩儿,飞絮便要随之前往。可是,当有天风儿倦了、累了,它不是要化入泥土、归于沉寂吗?柳絮呀柳絮,来无踪迹,去无踪影,任凭造化将其送来送往。

令我伤感的是,有时,人不也与柳絮的命运相似吗?柳絮总会告别杨柳母亲,孤独无奈地飘向远方,人们也终将惜别家人与故里,形单影只地奔赴前程。柳絮将游至哪里,我们无从得知,而我们究竟将归宿于何处,也永远不能预知啊!柳絮是依着风儿飘转的,人也如此,单凭生活这股长风做主啊!

值得让我欣慰的是,柳絮因生命之轻而不能对风儿有一丝丝的不从与反抗,但我们以灵魂之高贵,可以不臣服于命运,不遗余力地追寻诗和远方。

有时我会想,人与人的相见别离,来来去去的因缘,果真是注定的吗?我询问风儿和柳絮,风儿依然哼着小曲,柳絮仍在舞着身姿。没有谁,能给予我一个标准答案。

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

借用一句禅语来安抚心灵吧!

“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每年春天,那不知方向的柳絮都会踏上一次漫无目的的、轻快却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旅行。

惟愿我们在春日里行走时,都能明了和坚持自己内心的方向。这样,才不会如柳絮一般全然服从风儿的安排。

一如柳絮,去飞吧,去沉浮,飘往那远方!

作者简介:

杨胜博,洋县作协副秘书长、汉中市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百花》《辽河》《青海湖》《江河文学》《陕西文学》《传奇故事》等刊。

猜你喜欢
寒食节飞絮先人
窗外飞絮
杨树飞絮治理初探——以潍坊学院为例
寒食节去哪了?
大型原创黄梅戏《江城飞絮》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寒食节,踏春去
从门缝掬接月光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4月3日寒食节
春之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