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涂鸦的“独特性”及其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2024-04-22 17:32曾爱军曾熙禹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独特性涂鸦绘画

曾爱军 曾熙禹

儿童涂鸦兴起于近几年,主要是由儿童参加的涂鸦,作为幼儿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绘画形式一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孩子不善语言表达时,更准确地读懂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情绪,运用绘画作为媒介,来建立信任关系。

儿童涂鸦的起源

一、涂鸦艺术的兴起

涂鸦(Graffiti)意大利文之意是“乱写”,而涂鸦(Graffiti)(复数形态)则指在墙壁上乱涂写出的图像或画。基本上,Graffiti是一种接近书写的行为,文字占相当多数,形象的符号或图形、标志等也是常见的内容,但多半的形象是以类似书写的方式,扼要地表明意图,不刻意去细致描绘。

涂鸦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至80年代盛行不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已有一群艺术家依此维生,并发展其有独特风格的涂鸦艺术。

发展至今,涂鸦艺术已经散布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涂鸦成为充满强烈色彩的特殊绘画,画面上也多了很多美感和艺术性,而且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在中国,他们都喜爱用色彩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用这种简单直接的艺术形式,勾画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涂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色彩拼合,只为了画出一条小鱼或一个太阳,而是有感情、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而涂鸦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充满卡通漫画和现代时尚艺术风格的特殊美感,受到年轻人群的喜爱,也被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二、儿童涂鸦的产生

儿童涂鸦概念的提出来自英国艺术家瑞利,瑞利把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分别为涂鸦期(2~4岁)、前图示期(4~7岁)、图示期(7~9岁)、和写实期(9~15岁)。瑞利认为艺术是个人经验和自我外在的一种形式,是可视的思想和情感,绘画就是最直观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儿童对绘画天然不排斥,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窥探到孩子内心的风景,体会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用更好的方式爱孩子。

幼儿在涂鸦期的绘画,通常是没有明确的绘画目的,以游戏的形式,不受或少受视觉控制,随意进行的画线活动。这种画线活动,具有涂鸦艺术的典型特点,是幼儿最初的绘画方式,虽然幼稚、单纯、混沌,但却蕴藏着幼儿智慧发展的火花。这一时期的幼儿虽然语言和动作还不是很协调、完善,但是他们对绘画却情有独钟。他们非常喜欢胡涂乱画,爱拿他们容易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钢笔、彩色笔等,在他们认为能画的纸、书、墙、桌面等材料上任意涂画。幼儿这时的绘画内容是自己所想象的,而不是照物临摹的。他们的目的不在于画出与物体相似的形象,而只是借助这种画线活动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如果询问他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回答的与所画出的往往相差甚远,如“让我想想”“你说呢”“我不知道”。这也充分表现出幼儿绘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自由性和无目的性。而这种不受限制的涂鸦表达,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的讯息。

儿童涂鸦的独特性及作用

一、儿童涂鸦的独特性

涂鸦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第一,绘画作品是画在画布上,而涂鸦是画在砖墙上。第二,绘画作品一般主题明确,即使是具象画或者抽象画作品,也一样拥有明确的主题,尽管有时候业外人不一定能看得明白。而涂鸦往往用简单明了、色彩鲜艳的文字和图像,传达一种感情,此外就没有很实际的内容。有的涂鸦仅仅是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场景,甚至它们仅仅是用粉笔画在墙上或者地上。第三,涂鸦其实不外乎是一种宣泄感情的方式,确实充满随兴感,有的涂鸦作品给人感觉非常灿烂明媚,有的则晦涩阴暗。作者持有什么样的心态,他们的作品也就呈现什么样的色彩。而绘画作品则需要作者比较认真地构思再一步步完成。

而儿童涂鸦正具有和现代涂鸦艺术作品相似的特征和元素,在儿童的作品中,我们也许只能看到很多杂乱的线条、大块的色团、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轮廓。可是这样的画对幼儿来讲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的幼儿有初步的视觉形象的感受力,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象征物体的外部轮廓,但不注意形体的完整,侧重意趣的表现,往往按照自己的愿望,任意夸大所画对象的形象。儿童涂鸦作品虽然比较杂乱,但是通过分析和研究大致上可分为三种明显的表现特征。

一是杂乱线。线条杂乱无章,不分横线、竖线、弧线、斜线等,线与线互相掺杂在一起,这是幼儿绘画最原始的表现。

二是单一線。幼儿经过一段杂乱线绘画后,会自觉地重复同一动作,在纸上画出形状各不同的线。这些线或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长短不齐地重叠;或是大大小小、封口不封口的圆形;或是一组组的弧形、曲形等,显现出幼儿开端能够对手的动作有所掌握,力求表现出来并获得满足,它孕育着幼儿的意念和追求。

三是构成线。构成线是指幼儿在具体的画面位置上,能够模糊地表现出与客观事物和自己经历间有联系的线。这种构成是以符号的形式来表现的。幼儿能画出构成线,便具有了接受绘画训练的最根本条件,任何绘画的表现形式都是因而孕育发展的。

二、儿童涂鸦的作用

儿童涂鸦作为幼儿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绘画形式一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孩子不善语言表达时,更准确地读懂孩子的内心,理解他的情绪,运用绘画作为媒介,来建立信任关系。儿童涂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涂鸦是情绪的有效表达。孩子在遭遇到伤害或者恐怖事件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哭泣或者攻击,但也有孩子因为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不被允许这样表达。而绘画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情绪,也能让父母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要。假如孩子只是一直处在情绪中,什么也问不出来,拿出一张纸、一盒彩笔,让孩子随意在纸上涂鸦。彩笔是家长赋予孩子的一件“武器”,可以表达他的愤怒与委屈。孩子可能会用力地在纸上画出一些杂乱的线条,在手臂运动的过程中,情绪找到了出口,慢慢地,他的情绪就会平复,不再那么焦躁。尽管儿童涂鸦在成人看来是无意义的混乱线条,但儿童在其中表现自己,就像用语言和手势一样。对于他们来说,涂鸦代表了一些事物,例如,看上去很随意的一条线,可能代表狗在跑或气球在飞。涂鸦是一种动作表征,不是对物体的细致描绘。涂鸦是儿童的一种意识觉醒,这种意识就是儿童认为画在纸上的线条和形状也可以代表他们环境中的事物。之后再准备新的纸给他画,此时,孩子会尝试画一些图形,或者人物,线条也不会那么凌乱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委屈与愤怒,那么,负面的情绪就得到了较好的宣泄。

第二,涂鸦是疗愈创伤的工具。当年汶川地震后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干预,运用得最多的就是绘画。把孩子们集中在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下,让孩子自由绘画,表达悲伤与恐惧。在情绪疏通阶段,通过绘画活动,疏通孩子被堵塞的情绪,引导孩子接受亲人已逝的事实。在重建阶段,通过一系列主题绘画的设计,给孩子植入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事件及图像,让孩子体会到积极向上的东西,改变就在画面中不断地凸显出来。

第三,涂鸦可以提高儿童的自我价值。在儿童画中,我们经常会让孩子画自画像,自画像可以投射出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当然,通过自画像分析孩子,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等很多背景资料,而分析的结果也仅仅是作为参考,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通过儿童绘画治疗,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将心中无法释放的恐惧与焦虑通过绘画和交谈表达出来,增强孩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信。儿童从治疗初期到治疗结束的整个过程中画面的对比,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孩子的变化。

第四,涂鸦可以改进儿童的社交技巧。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儿童不太喜欢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经常独自拿着玩具自言自语,或有时会出其不意地把同伴推倒,把同伴搭好的积木掀翻,有时会抓人、咬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绘画设计上,让问题儿童完成自画像、我的家、我喜欢的人、我的幼儿园生活等主题,把他内心的冲突借着绘画活动向外界投射或转移。待他情绪发泄后,再逐渐唤起他的积极体验,引导他在认知上去发现攻击行为是别人不接受他、不愿意与他一起玩的原因,同时要求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孩子的攻击行为逐渐减少,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完成游戏项目,他与同伴的关系得到改善。

第五,涂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运动。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角度来说,涂鸦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认为,涂鸦最初发生的阶段开始于18个月大时,到三四岁结束。涂鸦与儿童动觉的发展以及视动经验有关,它是儿童练习和发展大肌肉整合运动以及精细动作控制的过程。另外,一些儿童的涂鸦有些像点、戳画纸以及书写形式的图形,其实,它们是儿童试图模仿成人签名的一种表现,这种涂鸦可为儿童书写能力发展提供早期的实践机会。

托班幼儿的年龄正处于有控制地涂鸦与圆形涂鸦的阶段,根据有控制涂鸦与圆形涂鸦阶段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涂鸦活动,将激发其绘画潜能,促进幼儿感知觉、手部精细动作及情绪、情感的发展,培养孩子初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儿童涂鸦不仅对儿童的审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儿童的其他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儿童涂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涂鸦疗法是指让儿童通过涂鸦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涂鸦的过程中获得纾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儿童绘画过程中,任何一个动作都有意义,暗示着孩子一定的心理状况,找准孩子心理偏差方向,才能进行正确纠正。儿童涂鸦作品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解读:

一是颜色选取,对于儿童来说,对某种色彩的偏好暗示着一定的性格倾向。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独立性不足;爱好蓝色的孩子则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心机,具有宽容的胸怀以及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好,但有点以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

二是细节描绘,在作画面分析时,画面的细节描绘也是另一种指标,它反映了宝宝对世界的兴趣和印象,对这个世界的接受程度。模糊的描绘暗示了儿童内在空虚、低活力、沮丧和内向型的个性;过多的细节描绘,则呈现着一种不正常的强烈控制环境的需要。正常小孩子对画面主题会有一定的细节描绘,但不會加上不需要的细节或删掉重要的部分。

三是图形位置,图画可作为宝宝生活环境的反射,如精神上受创儿童,因为过度焦虑而无法控制情绪,会将画面所表现的物体凌乱地散落在整张纸上。这些精神上受创儿童,他们无法控制内心痛苦安静下来画画,因此无法将所描绘的线条和物体精确地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四是图形大小,尺寸大小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用以解释绘画者对自我的认识。五岁以上的小孩子,在8.5×11英寸的纸张上,若所画的单个人物图形超过9英寸(22cm左右),则可能蕴含着幼稚、夸张和一种容易看出来的情感伪装,这样的人,行为可能较具侵略性和恐吓性。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独特性涂鸦绘画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涂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