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模型与空间》的教学探索

2024-04-22 08:32欧阳澜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空间

欧阳澜

课程思政作为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通过与专业课有机的结合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彰显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一方面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专业课的深度与内涵,拓展专业课的教学广度和价值。

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模型与空间》的思政探索之路既有益于建设与完善课程内容,深化课程育人意义,对于专业课与公共课联动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传达、提炼和融合,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政治思想教育效果也有一定帮助。此外,本课程的思政探索实践对于设计学科入门层次实践类专业课的相关课程进行思政研究的探索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实践性指导意义。

《模型与空间》课程特点及现存问题

《模型与空间》是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中实践性极强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开在第二学期,是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入门课程。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两大板块,教学的理论目标侧重于空间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空间营造意识。课程的知识目标在于训练学生建筑思维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环境设计审美意识;能力目标在于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模型设计、制作的技能以及汇报能力。该课程重在基础技能和设计方法的训练,为后面开设的各专业课程作铺垫,也为毕业设计和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模型与空间》课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依赖电脑制图,对于材料多、工艺要求高的手工模型制作积极性下降,甚至提出手工模型制作可以被电脑模型取代等质疑手工模型意义的问题;学生在作业制作过程中倾向于寻求对过往成果的模仿再现,有甚者试图直接购买成品模型构件,仅完成拼接工作,创新意识较弱;课程內容的设置中思政元素不明确,未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体系。总体上,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本课程优劣势均较为明显。

思政教育融入《模型与空间》课程的必要性

本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与课上所掌握的学习技能将串联后续所有专业课,即贯穿后续三年的学习,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中也有模型设计制作环节。同时,本课程作为艺术设计大类中的一门设计学科基础课,艺术与美学的学习使课程具备美育功能,通过课程思政元素以美立德、以美储善、以美育人。因此,本选题对于教学创新、课程育人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研究价值。

本课题结合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强的特征,从设计学科的大一基础课程入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模型与空间》的课堂,一方面可以配合公共思政课,为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体会与感受思政精神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度,在课程内容创新与教学案例选择方面融入优秀文化类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保持批判性思维与深度思考,还可以拓宽课程切入视角,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此外,本课程与艺术理论、美学理论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下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和创作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思政教育融入《模型与空间》课程的切入点

《模型与空间》课程的改革实践将重点关注思政元素挖掘的挖掘、提炼与应用,课程的思政改革内容将贯穿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由基础层、应用层到创新层的三个阶段实践课程任务,学生以闯关模式进行任务一一突破与完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外空间设计发展史与模型设计发展史中的理论案例,挖掘其中的思政内涵,将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巧妙结合,进而做到教书育人齐头并进。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主要提炼出了以下几个思政大聚焦点:

第一,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当代的设计学与设计教育相关理论是基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发展生成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经验与影响在今天仍在诸多高校的设计教育体系中有所体现。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诸多空间设计实践,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体系和精神也在设计理论体系中独树一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列举圆明园、颐和园的建设故事与内涵,使学生了解东方空间美学的同时,也对近现代历史加以巩固,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往往结合在一起,案例分析中也可结合“长城”设计的多重意义融入国防教育元素,强化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此外,人物方面可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拓展,如列举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中国古建筑保护方面呕心沥血付出的故事,介绍贝聿铭、王澍等现当代著名建筑大师,结合他们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报效祖国的情怀。

第二,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作为设计师,不仅应具备应有的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设计创新相关技能,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近年来,设计师终身责任制被提出并推行,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写进了法律规范。这体现了社会对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例如建筑行业,对建筑师来说,需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实用与安全之间、利益与法规之间寻找最优的结合点,降低质量、消防等问题的出现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普及规范、典型案例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设计师具有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手工模型制作的意义为例,通过讲解手工模型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空间设计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培养学生进行手工模型制作训练的积极性,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耐心和细心。通过以上方式将课堂内容引申到社会职业分工,引导学生以未来设计师的心态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爱岗敬业。

第三,课程教学与思辨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是引领各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旗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模型与空间》课程中,一大关键问题就是让学生理解“模型”和“空间”二者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掌握通过“模型”去理解、分析和创造“空间”的方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模型与空间课程专题中,教学内容被分为三段递进式任务,每个任务都由一个设计问题引发,通过由易到难的课程任务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与观察力,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从而鼓励学生的实践精神。此外,“空间”的概念在西方语境和东方语境中也各有侧重,学生也需要在东西方美学理论的探索中理解与感受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和统一。总体上,在模型与空间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尝试引导和培养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设计创新与创作。

第四,课程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相结合。近年来,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加强,各类传统文化、非遗、老字号等元素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国潮文化符号。“国潮热”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于中华文化自信的增强。在此背景下,《模型与空间》课程在内容打造中有机地融入这些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例如在第二个课程专题《中国古典建筑园林专题》中,设置理论与实践两大环节。理论讲解通过中国经典八大建筑派系与中国三大古典园林风格为案例进行切入,实践教学选择带领同学们亲自参观三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岭南园林,如余荫山房、清晖园等。通过案例的讲解与实地调研,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融入课程设计程序中的设计调研阶段,鼓励学生课后深挖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背后的故事,为后续模型制作阶段打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第五,课程教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结合。在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也不断被提起。《模型与空间》课程在教学任务中通过设置专题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探索。例如在第一个课程专题“漫游古汉字”中,从刻在甲骨背上、铸造在青铜器上、雕琢在鼓形石的古汉字切入,探索古汉字中蕴含的建筑空间组织关系,侧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更多地去进行尝试和体验,在反复的创作中体会到古汉字的魅力与传统建筑空间中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经典文化的传承,并且在不断的模型设计及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逐步得出每个学生自己独一无二的、合理明确的空间形式及处理关系,在文化传承学习过程中尝试进行初步的文化创新。

第六,课程教学与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相结合。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Chatgpt, Mid-journey等工具的问世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生对于学习设计技能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另一方面学生更加依赖人工智能工具产生的结果,倾向于模仿而非主动思考。因此《模型與空间》课程教学在正视人工智能技术给设计行业带来的影响下,鼓励学生学习与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工具来帮助整理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例如通过 Mid-journey软件进行空间构成形式的探索,从而生成意向图作为学生的参考,更好地为学生后期的设计成果服务,强调通过利用工具优化学习成果,而非直接利用工具生成结果,从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轻模仿而重创新的意识。

第七,课程教学与培养系统性思维和钻研精神。设计师作为设计项目的领军人物,除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外,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与系统性思维。《模型与空间》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重要任务,为后续的高阶设计课程作准备。因此课程内容在项目设计方面,如教学三层次的创新层中的概念空间设计模型教学部分,通过借鉴管理学战略结构思维和服务设计“双钻”理论,从案例调研(定义问题)、问题穷举(结构化分析)、发散演绎(假设)、定稿表现(验证)、展览制作(成果)等五个层次展开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与刻苦钻研的精神。

总之,在《模型与空间》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通过梳理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利用课堂讲解、小组作业等多方面进行应用,尝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实现课程的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同时,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更新与优化完善出更适合设计学科实践类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为设计学科实践类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简介:

欧阳澜,女,湖北鄂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滨水景观、城市设计、可持续设计。本文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22年度思政专项研究项目“设计学科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模型与空间》为例”(项目编号2022SZZX14)研究成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环境设计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21jxtd01)研究成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过程思维导向的《模型与空间》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xgg14)研究成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线上线下混合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课程教学:结合超星‘SPOC与智慧课堂”(项目编号2022jxgg13)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空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