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2024-04-22 08:32王静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王静

“大思政课”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其本质在于回应教育根本问题,即“培养何种人才、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它倡导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程,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二者相互结合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思政课”视域下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优势

一、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较为单一,以讲授为主。而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增强“四个自信”。

二、有利于拓展思政理论课育人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并提出“大思政课”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关键作用。首先,新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同时,拓展思政理论课育人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构建全面育人格局,有助于提高教育体系的整体质量。

三、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从“大思政课”的视角出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单一人才,更需要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因此,要不断落实“大思政课”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思政课”视域下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思政理念的日常渗透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虽然思政课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思政理念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仍然不足。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首当其冲,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较多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思政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许多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仍然较为单一,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思政理念的深入渗透。

二、思政理论课偏重,实践课程比重偏低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显著问题是思政理论课偏重,而实践课程比重偏低。首先,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思政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不仅要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中,往往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思政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其次,实践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利用率低。在一些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专业或年级,其他专业或年级的学生很难享受到同等机会。此外,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低,很多时候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资源浪费。

三、思政资源挖掘不够深入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仍存在思政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与理论教学的内容衔接不够顺畅,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使之与理论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和互动。其次,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思政课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善于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拓宽思政课的传播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大思政课”视域下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学环境能够为高校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大思政课”背景下对于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当重视思政课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选拔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学任务。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进修,确保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思政课教材应当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突出时代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真谛。此外,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平台,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教学效果。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家、社会名人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生感悟,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最后,建立健全思政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思政教育效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多元化评价手段,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校企合作以及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学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望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在“大思政课”政策和背景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需要从“大思政课”的视角出发,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创新。首先,融入现实话题,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思政课教学应关注时事热点,将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同时,丰富课程形式,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思政课的魅力,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此外,加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投入,为课程设置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从“大思政课”的视角出发,对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三、加强思政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思政课”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愈发呈现出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思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首先,提高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关键。教学水平是衡量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强化思政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应加大对思政教师的科研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此外,高校还应为思政教师提供充足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平台,帮助他们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科研素养。再次,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政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丰富的理论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业务能力。高校应加强思政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最后,关注思政教师的精神成长。思政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精神成长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关爱。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激发工作热情。加强思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高校应从提高教学水平、强化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关注精神成长等方面着手,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挖掘

“大思政课”背景下,要不断加快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挖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加强思政课教材的研究与创新。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对于思政课来说,教材的编写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成果,以及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教材内容要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和渠道。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等方式,将思政课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再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學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还要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将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挖掘,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要在教材研究、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通过全面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新时代培养一批具有道德品质、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作者简介:

王静,女,汉族,陕西省宝鸡市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价值哲学。本文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J017)成果。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