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4-25 07:34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纸片学法物理

黄 静

(泗阳致远中学,江苏 宿迁 223700)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思考、探究等方面的物理学习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这对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极为有益,同时也有助于《课程标准》的落实.然而,就当前现状而言,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问题导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或者限于自身理论、经验等方面的不足,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笔者开展此项研究.

1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首先,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助于突出师生“双主体”,既能借助多样化的问题让教师充分发挥其在物理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又能让学生在教师抛出的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和探究,进而从原有的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状态转变,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教”与“学”效率的双重提升;最后,问题导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1].

2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最出色的教师,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问题导学之时,应当设法增强其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相关问题的兴趣,为问题导学效果的提升打好基础.《课程标准》中强调,初中物理教学应当倡导情境化教学,以新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学法与情境化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增强问题导学的趣味性,这样就能借助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等的过程中,构建高效物理课堂[2].

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个视频的方式创设一个声音情境,其中有沉厚的寺庙钟声、“铃铃铃”的闹钟声、“咚咚咚”的打鼓声、清脆悦耳的古琴声、“铛铛铛”的敲锣声、风吹树叶时的“哗哗”声、雨水敲打在玻璃窗上“噼噼啪啪”的声音等.丰富多样的声音创造了一个有趣且极富冲击力的声音情境,激发学生对声音秘密的探索兴趣,教师可依托该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展开本课学习活动.当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趣味问题:“刚刚我们进入了一个声音的‘魔法’世界,动动你们神奇的耳朵,告诉我你们在这个‘魔法’世界中都听到了什么声音?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秘密’?掌握这个‘秘密’后,你能不能运用‘魔法’控制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看看你的课桌上都有什么东西,你能用‘魔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在这一系列趣味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求知探索欲被充分调动起来,依托上述声音情境就能逐渐发现声音的秘密.

2.2 巧借问题引导,促进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初中生进行物理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他们在自主探究之时,需要不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不断完善其物理知识网络,还能锻炼其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3].需要注意的是,受到课堂时长、学生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想要让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之时进行完全自主探究仍旧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升初中生的自主探究效率,教师应当抓住恰当时机,巧妙设计若干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

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下“气体的压强”这一课中,第一部分内容为“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教材中给出了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塑料吸盘、挂钩等器材,要求学生用所给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由实验证明“大气有压强”,这其实就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有同学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再用硬纸片覆盖住杯口,然后将杯子倒立悬空,硬纸片仍旧牢牢覆住杯口,并没有掉下来.该同学认为,由于玻璃杯内有水对纸片产生的向下的压强,杯子外部必然也有某种物质对纸片产生向上的压强,而且向上的压强要大于向下的压强,所以倒立悬空状态下硬纸片才不会掉落,而在倒立悬空状态下,杯子外部只有空气,所以这个向上的压强必然是由空气产生的,这也证明了“大气有压强”.但是,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硬纸片没掉下来,有没有可能是它被水浸湿后粘在了杯口上呢?”于是同学们就该问题展开了讨论探究,有关“大气有压强”的自主探究活动暂时陷入僵局,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僵局,重新进入正确的探究之路.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同学们能不能改进一下原有实验,设法排除这个因素的影响呢?”学生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纷纷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有同学将原有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以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并且在矿泉水瓶底部扎一个小孔,实验之时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倒立悬空状态下硬纸片仍旧不会掉落,但是松开堵住小孔的手指后,硬纸片瞬时下落,瓶中水也瞬间流了下来.小孔堵住与放开并不会影响到硬纸片湿水粘住杯口的情况,只会影响到空气进入瓶内的情况,而堵住与放开后产生的后果大相径庭,可见“大气有压强”是真的.

2.3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这对其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提升都极为有益.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就是质疑能力,因此想要借助问题导学的方式,持续推动学生自主开展物理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当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体而言,物理教师应当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易被教师的“权威形象”所压制,才敢放心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猜想、质疑等.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合理质疑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等.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学生在物理课上能够毫无顾忌、不假思索地提出疑问,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秩序,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有可能让学生钻入牛角尖,不利于其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之时,适当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适度的推理判断,当确定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时,再开口质疑.

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平面镜”这一课中,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有同学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如下疑问:我们在照镜子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人离镜子越近,镜中照出的人像也就越大,如果贴着镜子照,那么镜中人像的大小确实与真人大小相同,但是有时我们为了照出全身影像,通常需要离镜子远一点,而且离得越远镜中人像看起来也就越小,这是不是与“平面镜所成之像与物大小相等”这个结论相冲突?其实,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教师可以同样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找到该问题的答案.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这样一个场景:你站在一个位置不动,有人或者车从远处向你跑来或驶来,你是不是感觉你看到的人或车在逐渐变大?事实上呢?人或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这与你照镜子时的现象是不是相同?无论你距离镜子远近,你的大小都是不变的,像的大小同样如此,这种“远大近小”的情况只不过是一种视觉效果.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会逐渐走出上述疑云,找到事实真相.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为何会出现‘远大近小’这种视觉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还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本课所学内容.

2.4 关注问题反馈,提升导学效果

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应用,要求教师关注问题的反馈情况,不能仅仅是对学生的答案判个对错就算完结.通常来说,教师提出的各个问题均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同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其反馈情况也各有不同.有同学的反馈是正确的,有同学的反馈存在一定的错误,还有同学给出的反馈甚至带点天马行空的意味,教师一时都无法抓住其思路.针对这些丰富多样的反馈,教师如果只是判个对错,问题导学法的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针对那些正确的反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给其他学生以参考;对于那些错误的反馈,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思路,让大家一起帮他寻找错误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那些给出错误反馈的学生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针对那些天马行空、不走寻常路的反馈,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或批评,而是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启发一下其他同学的思维[4].当然,问题反馈的对象不必局限于教师一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路、想法、答案等反馈给同学,借由相互之间的启发促使学生“灵光乍现”,寻找新的角度或者以更加深入的方式去探究学习,寻找问题答案,从而构建相关物理知识体系.

3 结束语

总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容置疑.初中物理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注意借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借助问题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问题反馈情况等.当然,初中物理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做好有关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总结反思,改进创新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效果,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纸片学法物理
只因是物理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听话的纸片
纸片也能托住水
处处留心皆物理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讨厌体假日
纸片里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