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4-26 02:36福建省安溪沼涛中学陈福裕
家长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学劳动思政

□福建省安溪沼涛中学 陈福裕

基于新时代发展,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劳动精神、社会责任感与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发展。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两大重要渠道,但在长期分科教学模式影响下,两者未能进行有效融合。为此,本文围绕中学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机融合展开探索,旨在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教学支持,推动中学教育朝着全面且创新的方向发展。

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价值观、提升认知的关键时期,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中,学校应该关注劳动教育和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通过两者的融合为学生构建塑造全面素养的平台。在传统教学中,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处于分裂的状态,未能通过合作给学生构建更优质的成长环境,不符合当前教育改革提出的培养需求。所以,在后续教育中,学校应关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求,通过相互促进的方式,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培养,又能在思政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给中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一、中学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融合问题

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和思政课都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但在实践中却处于割裂分离的状态,导致对中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思政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存在较大断层,未能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两者融合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之间存在内容割裂。基于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思政课主要关注理论知识传授,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劳动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技能的有效培养,立足生产实际对中学生进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育,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未能形成劳动教育和思政理论的有效融合。

其次,教学目标设定上存在单一性问题。劳动教育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思政课则是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未能在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增强劳动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缺乏对社会责任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再次,教学方法也存在单一现象。劳动教育更加侧重实践操作,思政课侧重课堂知识讲解,没有对两者进行创新探索。这样,导致学生难以在劳动中体验思政课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没有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结构。

最后,缺乏评价方式,不利于两者融合,未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识到两者融合的重要价值,难以全面评价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中学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实需求

在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更新的背景下,中学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能满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也能在锻炼学生劳动技能基础上传承优秀价值观念,具备多方面的现实需求。

首先,新时代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要求,呼唤着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的融合。时代发展对课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掌握学科知识基础上,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两者融合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期待,让学生在用思政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为了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让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思政学习”的方式,提高对课程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

最后,社会发展要求中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实现深度融合,有利于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在思政课引导下将责任意识转化为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

三、中学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探索中学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且深刻的教育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立足校园建设目标,对教师团队进行多元化的培训,从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理论知识、教学心理学、劳动教育实践操作等方面出发,对现有教师团体进行教育培训。针对教师授课情况,学校应该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的方式,满足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多样化需求,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融合的理念与具体目标。

其次,汇集教师资源,建立合作研究小组。学校应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推动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在合理拓展教育思维的基础上寻找更好的教育融合点。教师需要在教育合作中进行观点表达,在分享教育经验基础上表达疑惑,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思维启发,逐渐提升学科教育水平。

最后,对教师进行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促使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例如,教师能通过多媒体手段或者在线学习平台,更加灵活地组织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的教学,稳定提高课程教育效果。

(二)注重教学目标设计,加强劳动价值引导

在中学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加强劳动价值引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价值取向。在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实践行为三个维度出发,促使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现深度融合。

认知层面目标。在设定目标时,教师需要了解劳动对个体、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全面掌握劳动的本质,认同劳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促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积极且向上的认知。

情感态度目标。在劳动教育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帮助学生在思政课中塑造优秀的情感认知和道德品质,在两者融合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

实践行为目标。在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举措,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探索行为,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技能;在融合探索中加强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教师制定科学且全面的教学目标,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能动性,有利于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实践行为等领域实现全面发展。

(三)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劳动情感

在中学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思政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劳动活动的热情,进而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做法如下:

首先,运用游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体验,实现劳动技能的有效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劳动相关的竞赛活动,通过劳动技能比赛或者创意设计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运用问题导向开展课程教育。教师可以提出与劳动技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在形成独立观点基础上获得优秀情感的熏陶。在提出问题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劳动价值、个体劳动价值、劳动与社会发展等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在解决劳动问题的基础上激发情感投入。比如,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有哪些?劳动对个体健康成长有着哪些积极作用?针对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劳动对个人实现梦想的价值是什么?

最后,发挥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解决劳动问题,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例如,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巧,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内容。

(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在推动中学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在把握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劳动活动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教育支持。做法如下:

首先,设计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明确在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具体需要从学生参与劳动的活动方式、时间安排与参与方式等内容出发,促使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活动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需要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探索,在汇集各项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内在兴趣与探索动力。例如,与历史学科进行融合,引导学生探索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语文课程融合,阐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程度;与数学课程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方式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其次,开展多样化的实践课程,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掌握更多劳动技能。例如,根据劳动教育目标与中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多样化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手工艺制作中感受到手工制作的重要价值,在农田劳动中感受农作的价值,在社区服务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奉献价值。同时,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的合作资源,通过与社区合作等方式设置劳动实习计划,让学生有机会进入真实的劳动操作环境,深入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对职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认知,提升对劳动价值的认知。

再次,设计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获得更多知识体验,树立劳动观念。例如,教师定期组织主题劳动体验日,通过植树造林或者社区免费清理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重要价值;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情况设计多种类型的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劳动给小区居民提供帮助,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的融合。

从次,在融合探索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多种类型的劳动项目,通过开展校园绿化、文化墙建设、废品回收等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感受到个体劳动对实现整体教育目标的贡献。同时,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制定多样化的校外实践计划,通过参观工厂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社会实践视野,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领域的劳动价值。

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多种类型的社会劳动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扶贫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等义工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同时,教师要指导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项目,通过走访社区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劳动服务解决社区居民遇到的社会问题,以此实现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教师实施以上教育活动,能让学生全面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劳动印象和思政学习体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行为意识。

(五)完善劳育评价体系,提供劳育制度保障

要想确保中学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实现有效融合,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劳育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制度保障,具体如下:

首先,制定明确的劳育评价标准。教师需要从学生掌握劳动相关理论知识的情况、对思政课程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劳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劳动的态度等维度进行教学评价,分析学生在融合教育中的成长情况,促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也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

其次,教师需要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育评价。针对中学生的认知情况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关于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通过书面报告或者实际操作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同时,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各种表现,促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感受到劳动操作的魅力与对个人成长的价值。

再次,教师应该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开展课程教育评价,评价学生的劳动情况,以综合评估为抓手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方向。基于中学课程安排和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家庭访谈,重点向家长传达学生在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表现,立足学生的表现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进而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合作机制。

从次,设立学科整合及课程更新机制。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科知识的更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更新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确保各项教育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最后,开展学校领导与专业督导工作,重点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促使教师在融合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建立完善的劳育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制度保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思政素养,使其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四、结语

中学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能弥补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分离问题,给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多支持。本文认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策略有利于学生在劳动和思政方面实现更好地发展,在适应新时代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基础上,让劳动教育内容真正融入思政教学实践中,促使中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担当意识与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

猜你喜欢
中学劳动思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在多解中学创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