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4-04-26 02:36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第五小学陈选平
家长 2024年6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法治道德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第五小学 陆 红 陈选平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法治理念,能够帮助小学生构建坚实的价值观基础,培养其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人格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在实际融合过程中,教师应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保所融入的传统文化知识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与现代法治观念相契合,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避免生搬硬套,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效对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塑造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有助于小学生从小接触、理解和热爱本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认同。学习古代先贤的道德典范、传统礼仪以及法治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二)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伦理思想,以及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家哲学观念,这些都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正面的道德引导。同时,古代法家的法治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法治精神,提高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比如,讲述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典故,教导学生谦逊有礼、爱国奉献的价值观;解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使学生领略古人做人处世的智慧和法则。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品格修养,使其成长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注重教学内容延伸

1.在预习资料中延伸。

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借助线上学习平台,上传预习资料,根据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并在预习资料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对预习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这样,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接触到一定的传统文化。

比如,针对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这一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的优势,精心设计预习资料并上传至平台,以此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尊重生命”这一主题下,教师可以提供古代先贤关于珍视生命的论述,如儒家强调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学生理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深厚的生命敬畏之情和孝道文化;引用《庄子·内篇·养生主》中的哲理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珍爱生命,实现身心和谐。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中医理念,讲解人体健康与生命养护的关系,比如《黄帝内经》中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生命不仅仅是保护个体存在,更包含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预习设计,学生不仅能在课前对《生命最宝贵》这一主题有初步的认知和思考,还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化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正式课堂学习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现代法治社会对尊重和保护生命的法律规定。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深刻的生命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课堂活动中延伸。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开展,比如,让学生演绎传统文化故事,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

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传统美德故事再现”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并演绎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如展现谦逊礼让之美德的孔融让梨故事、体现爱国情怀的岳飞精忠报国故事等。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精选适合的故事剧本,鼓励学生在理解故事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舞台表演手法进行改编创新。然后,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不仅能生动表现故事情节,还能深入理解和领悟故事背后的道德价值观,从而达到内化知识、弘扬传统美德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在情景模拟中体验到传统美德的实际应用,深刻认识到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和尊重。

3.在作业设计中延伸。

虽然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重点不同于语文,但两者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延伸性阅读任务。

比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这一课的核心目标是启发学生深入探究我国辉煌璀璨的古代科技成果,体会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所蕴含的伟大智慧与创新精神。在设计该课程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任务。例如,布置一项深度阅读项目,推荐学生研读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的权威历史著作或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如《中国古代科技史话》,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探索这些伟大发明背后的历史脉络、工艺技术细节以及它们对全球文明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搜寻和鉴赏那些以诗词歌赋形式记录和赞颂古代科技成就的文学作品,查阅古人如何运用诗词艺术来表达对科技进步的敬仰之情,如张衡的地动仪在古诗中的生动描绘,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关系。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深化对《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同。

(二)增加实践教学活动

1.课堂实践——开展传统文化DIY 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开展各类传统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如设计组织“传统文化 DIY”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内化吸收。

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以“传统文化DIY——废旧物品再利用,制作节日装饰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变废为宝”为核心理念,设计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富有节日特色的装饰物。例如,在庆祝中秋节时,引导学生使用废弃纸板制作创意宫灯;在春节之际,鼓励他们用废旧布料,裁剪出象征吉祥如意的窗花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并内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具体到《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古代典籍中的智慧来丰富其文化内涵,如引用《韩非子·显学》中的名言“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深植的“用财”智慧,强调勤俭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教师也可以渗透一些环保理念,让学生明白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此一来,《变废为宝有妙招》课堂教学就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手工制作,而是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精神,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相融合的目的。这种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与法治的理念,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少年。

2.家校联合——让家长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谈举止、家庭教育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互动,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动员家长的积极参与,与家庭携手共进,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合力。通过家长的积极引导和亲身示范,小学生能够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触、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

比如,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与传统文化素养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可以在家长群发布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古代名言,让家长据此展开家庭教育实践。以孔子提出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倡导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风貌,鼓励孩子勇于发问、乐于求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针对孔子的另一学习相关名言,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建议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避免陷入机械记忆和盲目接受的误区。

再如,欧阳修的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揭示了学习与个人修养及价值观塑造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家长定期与孩子共读文化经典,并推荐富含传统文化内涵的书籍。这样,家长可以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并结合书中的故事和道理进行进一步解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学生则能够在亲子读书中认识到阅读并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修身养性、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家校联手构建一座联结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桥梁,能共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深植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获取现代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根植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积淀的热爱与尊崇,成长为兼具现代文化素质与传统文化素养的新时代少年。

3.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体验与传播之中,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人文精神和社会功能,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或传统技艺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独特魅力。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或文化村,让学生亲身接触那些传统的艺术品,如剪纸、泥塑、糖画等。这样的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技巧,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现场示范,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如尝试剪纸、制作泥塑等。这种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技艺和艺术价值。在创作与展示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创作出新的民间艺术作品,并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展示。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学生的作品,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分享各自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拓宽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如撰写报告或进行小型演讲等,引导他们探究某种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是对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推动,对于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内容延伸,让学生全面感受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让传统文化联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全方位渗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文化修养。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