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中的立场调节:回应位置上单用的“不”与“没有”

2024-05-21 12:34张文贤李先银
辞书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立场

张文贤?李先银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在自然口语对话中,回应位置上的“不”与“没有”单用的使用规律,发现二者的使用除了受句法、语义制约,还受语用的制约。从语用上来说,二者的使用体现了说话人的有意设计,目的是在具体的互动场景中调节立场。“不”倾向于执行拒绝、纠正等互动行为,展现说话人处于立场高位,而“没有”执行弱否认、弱反对、安慰、弱化回答等互动行为,展现说话人处于立场低位。否定叠连与否定单用的差异在于时间管理与立场高低的调节,立场从低到高的排序是:“没有”叠连<“没有”单用<“不”叠连<“不”单用。文章说明从“因时”的角度去分析语言现象能够更好地揭示语言的使用规律。

关键词 不 没有 回应 立场 互动行为

一、 引言

“不”和“没(有)”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对立是明显的,如 “没有”用于客观叙述,“不”指主观意愿(吕叔湘 1980/1999);“不”是对“是”的否定,“没”是对“有”的否定(沈家煊 2010)。近年来,学界注意到“不”“没”的中和现象,即在某些句子中二者具有句法、语义方面的相对同一性(王灿龙 2012),“不”“没”分别否定“性质”与“存现”,但二者之间是一种扭曲关系(侯瑞芬 2016),“不”“没”的中和源于“没”功能扩大后对“未、不曾、未曾”等否定词的替换(郭光 2022)。

在自然口语对话中,“不”“没有”有不同于句子层面的表现,一是早就发现副词“不”和“没有”可以单说,这是口语句法的特点(陆俭明 1982,1983);二是在回应中“不”“没有”的中和情况较多且“没有”更为多用,如Wang等(2007)发现,“没有”可引入对自我询问或自我修正的回答,在互动层面,“没有”可用来提供信息、作为纠正/澄清或回避的标记,也可用来回应赞扬或感激。李宇凤(2022)认为口语交际中“不”“没”的中和是“没有”功能扩张造成的。当运用互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将分析范围扩大到序列层面时,会得到一些新的发现。李先银、张文贤(2022)指出,由于交际中的话语具有命题表达与行为表征的双重性,“不”叠连倾向于否定行为层,“没有”叠连倾向于否定命题层,二者的中和是由否定回应的复合性造成的。

观察语料发现,回应位置上单用的“不”“没有”不能完全从二者句法语义上的差异来解释,而且与叠连用法也存在差异,前人研究尚无法回答回应位置上单用的“不”“没有”有什么差异。如例(1)与例(2):

(1) 01李梅:好多人考研=

02王芳:=嗯

03李梅:就是::

04王芳:<以后>[肯定會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05李梅:=[随大流]

06王芳:=[大家都考]

07→李梅:=[没有,随大流吧]

08王芳:=嗯

09李梅:就是你到大四的时候 (..) 或者大三的时候,

10大家觉得 (..) 干嘛,[考研吧]啊,那考研吧

11王芳:                  [嗯]

12李梅:那一起考吧就是这种.

13→王芳:没有 (..) 我接触到的更多的就是[>啊找不着工作考研吧<]

14李梅:[<我我我>我倒不是]

例(1)第7行与第13行,李梅和王芳分别使用独用的“没有”来回应对方。这里的“没有”并未受到上一话轮的句法语义制约,使用“不”进行回应从语法上说也完全没有问题。同样,例(2)第3行的“不”也可以替换为“没有”。

(2) 01小灰:你知道我想到的办法是什么吗?

02小紫:把你的名字:=

03→小灰:=不(..)我把最后一行撕了,少写一行

观察语料可以发现,“不”“没有”单用的特点是:第一,位于回应话轮首,单独作TCU(turn-constructional unit);第二,若将否定词直接代入上一话轮还原为一个否定句,则不太自然或者不太通顺;第三,否定叠连回应常常与上一话轮是紧接型无延迟回应,(李先银,张文贤 2022)但即使出现无延迟回应,也可能没有使用否定叠连,而是否定词单用,如上述例(2)。

根据前人的研究,也可以说这种情况是“不”“没有”的中和,但我们认为,所谓“中和”的说法还是从静态的视角看问题。如果从真实语料出发,那么说话人使用哪个否定词就是他对话语回应方式的主动设计,实时最恰当的表达就是如此。(参看张文贤,李先银 2023)在自然口语对话中,单用的“不”与“没有”通常用于序列的回应话轮,分析二者的用法要特别关注说话人是怎么构建话轮与组织序列。Lee(2013)指出不同形式的回应会偏离或者抵制问题的某些限制,表明自身的认知权力、控制力和独立性。语料显示,使用“不”还是“没有”并不完全受上一话轮的句法形式制约,我们需要观察局部序列,从说话人设计出发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否定词的选用体现了说话人什么样的设计。

说话人选择使用“不”还是“没有”是立场动态调节的结果,可以采用互动语言学中“因时”(enchrony,Enfield 2009;参看完权 2023)的视角来分析。通过“因时”分析,本文将揭示自然口语对话中用于回应的非叠连用法的“不”和“没有”的使用规律,找到二者所执行的典型互动行为是什么、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并解释非叠连用法与叠连用法的差异。本文所使用的语料来自日常真实发生的自然口语对话录像或录音,时长约为40小时。

二、 说话人的立场调节与“不”“没有”所执行的互动行为

(一) 立场调节

立场是作者或者说话人对信息的态度、情感、判断、承诺等的展现。(Biber & Finegan 1988;参看方梅,乐耀 2017)立场可以分为情感立场和认识立场两类(Ochs 1996),或者认识立场、态度立场和风格立场三类(Conrad & Biber 2000)。立场涉及交际双方,Du Bois(2007)提出“立场三角”理论,包括立场主体(stance subject)、立场客体(stance object)、设置/评价(positions/evaluates)。说话人的立场呈现出来的是与上一说话人的亲附(affiliation)或者疏离(disaffiliation)。交际双方可以展现立场的一致与不一致,或者说正面立场与负面立场,如反问句表达负面事理立场(刘娅琼,陶红印 2011),“X什么X”表达负面评价的立场(朱军 2014),“嘛”的核心功能在于构建“共识”立场,是一种认识调节和寻求立场一致性的手段(方迪 2023)。

实际上,言谈互动中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立场调节,说话人在认识、情感、态度、风格等各个方面均可以调节,如信息的确定与不确定、态度的谦卑和高傲、情感的拉近和推远。存在立场高位与低位,谦卑、不确定、不自信、情感推远是言者处于立场低位,确定、高傲、居高临下、坚决、果断、自信、情感拉近是言者处于立场高位。在波兰语中,no作为预示语可以增加一些居高临下的色彩。(Weidner 2018)242而在汉语中,“不”否定是立场高位,“没有”是立场低位,“没有”所展现的立场斜坡比“不”更平缓。

从文学作品中一些描述性的文字可以看出,立场调节在交际中是确实存在的。例(3)“斩钉截铁地说”,例(4)“坚决地说”,例(5)“果断地说”均展现的是说话人处于立场高位,而例(6)“平心静气地说明”展现的是处于立场低位。

(3) 当时,女儿就斩钉截铁地说,不!她决不改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CCL语料库”)]

(4) 战友说:“你没有救生衣了,还是我去吧!”杨德文坚决地说:“不!我水性比你好,没事!”(CCL语料库)

(5) 魏强拧着眉头一沉思,果断地说:“不!”(CCL语料库)

(6) 一天,江青忽然宣称她的一张照片找不到了,她硬说是被李敏拿去了。“没有!”李敏平心静气地说明:“我從来没有见过您说的这张照片,更没拿过您的东西。”(CCL语料库)

在自然口语对话中,虽然没有这样描述性的文字,但立场调节仍然是可以观察到的。立场调节展现出在互动交际中说话人因地位、关系、当时发生的情境等造成的对自身的认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调整。在语言形式选择上,从句法、语义来说用“不”或者“没有”回应都合法,但在实际发生的对话中采用了其中的一种形式,就是源于说话人的有意设计,说话人时时做出的立场调节。说话人可以选择使用“没有”回应将自己置于立场低位。如例(7)第7行,保安回应业主的感谢时,用“没有”回应,伴随轻柔的语气,展现了立场低位。

(7) 01保安:喂?您好。

02业主:喂?您好,四号楼的,帮我抬一下杆儿。

03保安:哦,好:嘞,您看:抬了吗?

04业主:还没有。

05保安:(...)现在呢?

06业主:嗯:,抬了。谢谢啊。

07→保安:°没有°。

08业主:嗯。

再如例(8),说话人王是贺的男朋友,王在贺面前一直比较谦卑。对“咋了,受委屈了”的回应可以用“不(是)”,也可以用“没有”,第03行王选择使用“没有”进行回应,展现了立场低位,后续话语也验证了这一点,“怕”“少干点儿”“静静地”等词语也均表现了说话人处于立场低位。

(8) 01王:喝不下去了。

02贺:咋了,受委屈了。

03→王:没有,我怕一会儿又撒你腿上,还是,少干点儿容易犯错的事,

04坐这儿静静地动动嘴就行了。

例(9)面对刘与贺的建议,直接的拒绝应该使用“不”,但张对好朋友的好意采用了处于立场低位的否定,在第03行使用“没有”回应,否定要穿婚纱的事实,后续话语句末的“吧”增加了话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降低了权威性。刘与贺显然不同意张认为自己需要减肥的说法,贺在第05行使用“没有”先采用了立场较低的弱反对,后续TCU中的“感觉”降低了自己的立场,但与张仍未达成一致,贺才在第07行使用“不行”“就要”升级了自己的立场。

(9) 01刘:我想看你穿婚纱的样子。

02贺:我也想看。

03→张:没有,我先减肥吧。

04刘:减个P的肥。=

05→贺:=没有,你要撑起来,我都感觉太瘦的人撑不起来婚纱。

06张:(TSK),我觉得我--我希望不要弄那种,显得胸太大的婚纱。

07贺:不行,胸大就要显出来。

(二) “不”与“没有”执行互动行为的差异

“不”和“没有”所执行的互动行为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且语力呈现出差别,使用“不”时言者立场较高、语力较强,而使用“没有”时言者立场较低、语力较弱。正如方梅(2022)所指出的,独用副词所处会话序列的行为类别以及它在序列中的位置都影响其意义解读,其浮现意义具有位置敏感性(positionally sensitive)和序列特定性(sequence-specific)。在回应行为中,单用的“不”和“没有”有明显的偏好,这种偏好反映的是说话人的不同立场,这一结论可以从二者所执行的不同典型互动行为来证明。

1. “不”所执行的典型互动行为

①拒绝

“不”拒绝对方发出的请求、建议、提议、施予(offer)等互动行为。这种拒绝是直接、强烈的,展现高立场。为了让拒绝更容易接受,常常在拒绝后提出证据,展示拒绝的正当性和充分性。例(10)与例(11)是单独使用否定词“不”来拒绝。

(10) 01白:拔,现在拔。((充电插座))

02→红:^不,Ipad还没充满呢,你手机也没充满呢。

03白:啊好好好。

例(10)第1行白对红发出指令性行为,红直接拒绝,“不”音强增强。

(11) 01张:你,你再听听到时候,反正我觉得他唱得真的很好,

02   他之前还是他们那学校唱歌社团的社长还是什么的。

03→师:哎呀,不,他的那个长相我也不想听。

04张:嗯:,其实看顺眼还行。

例(11)第01行“反正”用来缓解相关信息或知识的缺乏或不确定状态。(陶红印,高华 2022)为了增加可信性,张在第02行增加了论据,面对这么强烈的建议,“预示语(哎呀)+不+拒绝理由”的组合形式成功地实施了拒绝行为。

②纠正

纠正对方的看法、判断、做法、评价时用“不”,如例(12):

(12) 01白莎:本人当然是可爱了((白双手捧脸做可爱状))

02黄明:@@@<@可爱无敌@>@@@

03白莎:可爱在性感面前一文不值。=

04黄明:=性感在可爱面前一文不值。=

05→白莎:=不,我的下一句是老子脸可爱身材性感哇。

06黄明:哇哦::哦My God,<@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说的就是你吗?@>@@

例(12)的否定扭转了会话规程(agenda)。第04行的“一文不值”为回声话语,说话人黄明有意调换了“性感”与“可爱”的位置,表达不同的评价,实为夸赞上一说话人白莎,对夸赞的回应通常为“没有”叠连(李先银,张文贤2022),但第05行说话人白莎却违背了“贬己尊人”准则,用“不”来纠正,第06行黄明的回应中英文夹杂并带有拖长音的感叹语,边说边笑、笑声等也都展现了黄明的意外。

2. “没有”所执行的典型互动行为

“没有”虽然也可以执行否定或者反对行为,但表现为低立场,比“不”否定要弱得多。“没有”通过否定命题或者预设来否定行为,进而降低了否定强度。这时互动优先,句法是否相合退居次要地位,也会出现句法不相合(non-conforming response)的情况。

①弱否认

(13) 01张:嗯,但是可能也不能做得太离谱。

02刘:你不会做得很离谱的。

03→贺:谦虚了。

04→张:没有,就是如果你写的东西没有什么,就是我预答辩就是,

05     <@我的结果就是那个结果,然后呢,老师知道,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例(13)回应的是夸赞,根据李先银、张文贤(2022),回应受夸赞一般使用否定叠连,但叠连是语用手段,不具有句法强制性,与非叠连相比,叠连更礼貌,这里虽然没有使用叠连形式,但相对于“不”直接否定以及“哪儿啊”“怎么会”等反问形式来说是弱否认。

②弱反对

(14) 01王:他就是想回家,然后正好这个待遇还不错,他说一个月一万到手。

02贺:长春?

03王:对。

04贺:那也还可以。

05王:相当可以了。

06→贺:.hh没有吧。

07王:可以了。

例(14)中贺对长春的工资待遇情况并不了解,处于K-(更少知识)状态,对于第05行王的升级评价,贺在第06行的“没有吧”表示弱反对,不同意对方观点,前面的吸气音也弱化了反对的态度。

即使是从句法上看,上一说话人使用了“是”,说话人仍可以使用“没有”回应表示弱反对,如例(15),两位言谈交际者的冲突并不激烈,所以刘敏使用“没有”回应。

(15) 01王芳:>就是你<会培养他的(..)<人文精神>,

02劉敏:嗯:对啊:.

03王芳:=他的审美,>所以这个<从(0.5)从小学开始?就是啊?,

04       就现在?语文课?都是这么上:的

05→刘敏:没有,就是-就是上高中语文的话:,(0.3)

06       你就接触到的<篇:目>,你所接触到的篇目和你>

07       所需要去阅:读<的东:西,

08王芳:=?嗯?

即使说话人从自身经验出发,消息来源可靠,也可能降低立场,使用“没有”来回应,以免以偏概全。类似情况还有例(1)。上文例(1)中,李梅和王芳的讲述均从自身经验出发,第9行李梅的“到大四或者大三的时候”以及第13行王芳的“我接触到的”证明消息来源是可信的一手信息,均具有认识权威(epistemic authority)。但两位讲述者观点相悖,二人分别举出自己的经历作为反例,第7行与第13行均表达并不强烈的反对。

始发话语为形容词谓语句,从句法、语义上看应该是使用“不”否定,但也用“没有”回应时,类似于元语否定,可以还原为整句“没有你说的那么……”,以此避免由直接否定带来的高立场。如例(16)否定整句为“没有你说的那么勉强”。

(16) 01小黑:<@这个借口有点勉强捏@>。

02→小绿:没有啊,我本来就想他死啊。

而例(17)小紫与小灰分别发出评价,小灰不同意小紫的看法,他可以使用“不”直接否定“高兴”,但是使用的是“没有”,整句从句法上可以解释为元语否定“没有你说的那么高兴”,弱化了反对的强度。这时,“没有”后面有语气词“啊”或者拖长音。

(17) 01小紫:我觉得有很多小孩儿,因为他们不知道疯玩儿是多么(...)是什么感觉,

02       所以觉得(..)可能他们也(0.7)挺高兴的(...)嘁(...) [@@]

03→小灰: [没有:]

04      你看我小外甥现在,虽然(0.7)[才三岁],

05小紫:[他几岁呀?]

06小灰:三岁,但是他会有的时候很暴躁(...)

③安慰

“没有”用来回应对方的自嘲或者抱怨,言者降低立场,从而使得听者更容易接受言者发出的安慰。如例(18):

(18) 01C:非得非得要买那个扇子呢么。

02T:(...)啥东西到我手里也好不过<@三天@>。

03→C:<@没有,它好过了@>,<@第三天的时候你把它搞脏了@>。

04T:(0.8)嗐。

④疑问句中的弱化回答

在对疑问句的回应中,从句法上来看,应该用“不”否定,但实际却用了“没有”。Wang(2020)指出“没有”作为一般疑问句的不相合回应,通过避免直截了当的句法否定使不同意得到缓和。李宇凤(2022)也认为“没有”对于“是”类引发的回应,是对“不”管辖的命题判断及行为的错位否定,旨在避免正面冲突,弱化否定态度,实施和谐礼貌的否定应答。我们认为,第二个说话人之所以用“没有”,是他的有意设计。这时,第二个说话人回应的不是上一说话人的疑问行为,而是上一话语所蕴含的预设,通过否定预设降低言者立场。例如:

(19) 01小蓝:公开了一把那是什么..<落叶里>的垃圾散落一个干净的水果刀(...)

02 >不对,我的水果刀是谁偷的?<(1.6)啊?

03→小绿:没有(..)我没有看见水果刀。

例(19)第02行小蓝用“是谁……”提问,第03行小绿不用“不是”而用“没有”回应,回应的是隐含的预设“看见了水果刀”。

(20) 01张:你还是在万柳健身吗?不是吧?

02→贺:没有,我在邱德拔。

03张:那边儿一次五块钱也是?

例(20)第01行张用“不是吧”提问,说明对贺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而贺用“没有”回应,否定的是过去的事实,弱化了否定,降低了面子威胁。

“没有”可以用来否定比较句,当始发话轮里有“比”,但用“是不是……”提问时,第二个说话人用“没有”回应,如例(21):

(21) 01王:((喝牛奶)) 是不是比普通的,純牛奶好喝?

02→贺:没有。

03王:我就觉得好喝。

但当上一话轮没有“比”出现时,说话人仍可以使用“没有”回应,这说明“回应”的是隐含在预设里的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引发话语的谓语为形容词,从句法上说回应时应该用“不”,但使用的是“没有”,如例(22),蓝若回应“不辣”是直接否定,若回应“没有”是否定隐含比较“想象的辣”。在否定隐含比较后会进一步说明原因,从而便于让受话人做出判断,而不是使用“一点儿都不辣”这样含有较高程度的表达。

(22) 01白:这个辣椒很辣吗?

02→蓝:没有,属于那种香辣,但是你不要(..)不要那么剜(2.0)

03 我还要夹馍吃呢。

例(23)对停水的回答是说话人基于过去经验的判断,而停不停水自己并不能做主,对以后会怎么样并没有把握,用表低立场的“没有”回应。

(23) 01蓝:其实这个是家里的应急备用水((开始加水))

02白:会停水吗你家?

03→蓝:没有啊。

04白:好了,加一点儿就行了,要不然那个都泡得-

05蓝:呀好像真没停过水。

(三) 时时调节的立场

在同一序列中,既出现“没有”否定,又出现“不”否定,这是说话人对立场调节的结果。否定是“非偏好结构(dispreference organization或dispreferred organization)” (Schegloff 2007),在话轮行进过程中,说话人不会一直保持低立场或者高立场,会对立场时时做出动态调节,反映对话的因时特征。例(24)李建在第3行和第11行分别使用了“没有”和“不”否定,分别展现了低立场与高立场。第3行与“没有”共现的“吧”“还是……一点”均表示不太确定,而“不”与出现在同一话轮的第12行带音强增强的“倒”共同展现高立场,自信而确定,TCU末尾的“也可以啊”又缓和了高立场。

(24) 01王兵:°啊°天啊(0.2)你°你这孤独等级比一个人去看电影还高.h

02刘洋:[啊?::h.   ]

03→李建:[那没有吧.]还是看电影比较#孤独°一点°

04王兵:.hh

05刘洋:↑没有↑?(0.6)不是(..)你(..)为什么觉得(0.2)

06 出去玩一个人是一件.h很孤独的事情呢=

07王兵:=>我出去玩没有人跟我一起玩我绝对不会去的<

08刘洋:对,首先(..)啊.前提是你们>不太喜欢出去玩<

09王兵:°嗯=

10刘洋:=那其次呢你>一出去玩的时候你<总是想跟(..)其他人[一起.

11→李建: .[不:>

12 我^倒我感觉一个人出去玩也可以°啊<.

三、 否定单用与叠连的立场差异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不”否定与“没有”否定使用的因素不是单一因素。在对话中,上一话轮的语言形式或者说句法因素不是完全制约“不”与“没有”否定的因素,说话人的有意设计才是根本因素,会话序列中所浮现的说话人所要执行的互动行为以及说话人的立场直接决定“不”“没”的使用。我们将上文的分析结果简化为

叠连是时间自我管理的一种主动机制。(李先银,张文贤 2023)李先银、张文贤(2022)在讨论否定叠连的性质时,发现否定叠连是对否定性回应进行强化的一种语用策略,不是语法手段。否定叠连是压缩时间做出的极快反应,一是礼貌和语气弱化的谢绝或否认;二是语气强烈的拒绝或否认。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上文所举的否定单用的例子似乎可以用叠连替换,但单用与叠连所表现的立场并不相同。

(25) 01→W:张老师,辛苦啦,这还照顾老人。=

02→Z:=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03W:您您您这个太辛苦啦,我看您写了那么多的批注。您这-=

04→Z:=没有没有,因为@我是想说我到时候我怕我忘了,

05 就是我说我想好了就赶紧给它写下来,是吧?

06 那我想可以供你参考呗。

07W:哎呀,我这太感动了。@都不好意思了。

08→Z:没有没有,没有,因为有些我也不是特别明白,

09所以,就是写的也不一定对,你知道吧?

对比前文例(13)与例(25),我们发现“没有”叠连所表现的立场更低。例(13)第4行“没有”单用回应刘和贺的夸赞行为,但并没有引起刘和贺的再次夸赞。例(25)第2行、4行、8行反复出现了“没有”叠连,可见“没有”叠连不能阻止对方的感谢与夸赞行为。因为“没有”叠连所表现的立场非常低,所以已经规约化为回应夸赞与感谢行为。

再对比“不”单用与“不”叠连,我们同样发现叠连表现的立场更低。例(26)中,B使用“不”叠连拒绝A的好意,立场很低,显示谦卑。例(27)“不”单用,说话人小黑非常确定,重复了两遍“相信”,使得小白相信语感在做题时非常重要。

(26) 01A:这篇文章主要你来写。=

02→B:=不不不,我不能夺爱。

(27) 01小黑:语感语感@@@<@已@@@已经崩溃了@>

02小白:我也有点不确定了,会不会只是我自己这么觉得呢?

03→小黑:不,要相信你的本能,相信你,就是在第一遍的時候,

04 你还有那么一点母语者的本能,到第二遍--

说话人使用“没有”还是“不”否定,是否使用叠连形式是说话人对立场的调节。“不”是直接否定行为,当然更加确定、坚决,所以是高立场,而“没有”通过否定命题否定行为,相对于“不”来说是低立场。这样,“不”否定与“没有”的立场从低到高的排序如下所示:

“没有”叠连<“没有”单用<“不”叠连 <“不”单用

四、 结语

本文从说话人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不”与“没有”的用法。“不”与“没有”的使用受到说话人设计的制约,二者在实施的互动行为以及说话人立场上呈现出差异。“不”直接否定行为,执行拒绝、纠正等行为,“没有”通过否定命题或者预设来否定行为,执行弱否认、弱反对、安慰、弱化回答等行为。“不”否定比“没有”否定立场高,否定单用比否定叠连立场高。说话人采用哪种语言形式来回应是立场调节的结果。从否定回应的使用规律来看,互动因素可能会压倒句法。这体现出人在互动交际中的主动性,即对交际内容和话语进程的因时调节和全面掌控。在回应位置上使用“不”还是“没有”是交际双方互动协调的结果。语言在互动中产生,交际双方共同合作、协调,推动交际滚动向前,顺利进行。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单纯从句子层面或者交际一方探讨语言规律无法把握语言全貌,从互动即交际双方角度看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语言。要在交际互动中考察语言的用法,必须要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序列层面。从序列出发实际是因时视角,关注的是相邻话轮之间的关系。以相邻对为基本单元出发进行的语言分析是了解互动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应用到汉语二语教学以及词典释义中。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不”这一词条义项③为:“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句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可以将这一义项修改为:“单用,用作回应,常用于拒绝、纠正行为:还是我去吧?——不,我没事,可以去。”对“没有”这一词条的注释也可以增加一条:“单用,用作回应,常用于语气较弱的否认、反对、安慰、回答等行为:这个解释有点儿勉强。——没有啊,还不错吧。”

转写符号

,。? 分别表示微升、下降、上升语调 @ 笑声

<@ @>边说边笑 < >括号内的部分减速

> <括号内的部分加速 TSK咂嘴

:语音拖长 .h吸气

(..)短停顿,小于等于0.2秒 (...) 较长的停顿,大于0.2秒,不注明时长

^ 音强增强 -词内截断

--句内截断 [  ] 话语交叠

(( )) 括号内为转写者的说明 =无延迟回应

?词语? 声音轻柔 (0.6)停顿,括号内标明时长

参考文献

1. 方迪.“嘛”的认识立场调节功能及其规约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23(2).

2. 方梅.从副词独用现象看位置敏感与意义浮现.中国语文,2022(1).

3. 方梅,乐耀.规约化与立场表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 郭光.从“否定—存在循环”视角看“不”和“没”的中和.中国语文,2022(3).

5. 侯瑞芬.再析“不”“没”的对立与中和.中国语文,2016(3).

6. 李先银,张文贤.汉语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否定叠连.中国语文,2022(3).

7. 李先银,张文贤.汉语口语互动语法——基于时间管理的观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8. 李宇凤.交际互动中“没有”的否定功能扩张——基于交互主观目的的语用错位的客观否定.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6).

9. 刘娅琼,陶红印.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中国语文,2011(2).

10. 陆俭明.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2).

11. 陆俭明.副词独用考察. 语言研究,1983(2).

1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99:383.

13. 沈家煊.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中国语文,2010(5).

14. 陶红印,高华.“反正”:汉语自然会话中的多能“瞬时困境调节装置”.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4).

15. 完权.说“因时”.当代语言学,2023(2).

16. 王灿龙.再论“没(有)”与“了”的共现问题——“没下雨了”和“不下雨了”之比较分析. 汉语学习,2012(1).

17. 张文贤,李先银.回声话语:自然口语对话回应中的一种设计.汉语学报,2023(1):30.

18. 朱军.反问格式“X什么X”的立场表达功能考察.汉语学习,2014(3).

19. Biber D,Finegan E. 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 Discourse Processes,1988(11):1-34.

20. Du Bois,John W. The Stance Triangle.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Evaluation,Interation. // Englebretson R. (ed.)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139-182.

21. Conrad S, Biber D. Adverbial Marking of Stance in Speech and Writing. // Hunston S,Thompson G. (eds.) 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56-73.

22. Enfield N J. The Anatomy of Meaning:Speech,Gesture,and Composite Utteranc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3. Lee Seung-Hee. Response Design in Conversatio. //Sidnell J,Stivers T.(eds.) 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Malden:Wiley-Blackwell,2013:415-432.

24. Ochs E,Schegloff E A,Thompson S A. (eds.) Interaction and Gramma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5. Schegloff E A.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Vol. 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58-59.

26. Wang Yu-Fang,Tsai Pi-Hua,Ling Meng-Ying. From Informational to Emotive Use:Meiyou (‘no) as a Discourse Marker in Taiwan Mandarin Conversation. Discourse Studies,2007,9(5):

677-701.

27. Wang Wei. Grammatical Conformity in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The Case of meiyou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Discourse Studies,2020,22(1):1-22.

28. Weidner M. Treating Something as Self-evident:No-prefaced Turns in Polis. //Heritage J,Sorjonen M-L. (eds.) Between Turn and Sequence:Turn-initial Particles across Languages.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8:225-250.

(张文贤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1;李先银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北京 100083)

(责任编辑 马 沙)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項目 “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互动行为表达研究”(项目编号23BYY135)的资助。李先银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感谢方梅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猜你喜欢
立场
立场
科幻电影“俗套”中暗含的立场与前提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坚守立场
当代中国行政执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坚守人民立场 从严管党治党
理论宣讲应注重立场、观点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