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与改进对策
——以河南省为例

2024-06-10 22:07陈博
教书育人 2024年9期
关键词:河南省办学评估

陈博

(新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1]。新时代以来,随着河南省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走出了一条河南模式,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分析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这一阶段所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对现有对策进行改进,不仅对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调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办学现状

(一)规模大、发展快,公办主导

截止到2021 年底,全国经批准机关批准设立、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56 个,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327 个(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51 个,占全省的76.76%),占全国比例为13.88%,其中河南中医药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11 所高校在马来西亚、泰国等9 个国家建立的13 个境外办学机构均为近些年设立。2017年以来批复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1 个,其中本科及以上机构9 个,专科机构2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6 个,其中研究生项目1 个,本科项目49 个,专科项目6 个。

办学项目年度分布。河南省从2017 年以来至2021 年下半年,各阶段项目新增情况不同,但大致与全国发展趋势一致,从教育部2017 年以来审核批准的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占全省项目总数量比例来看,占比为21.91%,所占比例超全省1/5 还多,显示出新时代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这一阶段发展较快,规模较大。从办学管理和所属性质来看,以公办高校为主,民办高校所占比例较低,其中一所为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二)类别多、层次低,多欧美国家

中外合作办学主体。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分为四个类别:“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地方项目”[2]。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河南省仅有2019 年批复的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一所专科层次的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在我国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类似于大学中的二级学院,河南省现有河南科技大学莫动理工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大邱学院等11 所机构,其中本科以上的非独立法人机构9 所,专科2 所,且均为2017 年以来批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指合作的专业,大多数由学校下属二级国际教育学院主管,但就专业建设任务主体的不同其运行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由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专业建设和学生管理,例如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运行模式就是第一种。第二种由专业所属相关学院负责专业建设,国际教育学院负责项目申报、评估以及学生管理,例如新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运行模式就是第二种;地方项目是由省级主管部门依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进行审核批准的项目,河南省于2013 年开展过此类项目,大部分项目于2023 年到期,且不在延续。

合作办学层次和国家分布。2017 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所批复的项目主要以本科项目为主,2019 年批复的河南科技大学莫动理工学院,该学院不仅招收本科,每年还可招收20 名研究生,填补了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层次招生的空白。从合作的国家的分布来看,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其中与美国的合作项目最多,为14 个,占比为29%;其次为白俄罗斯为5 个,占比11%;意大利和韩国并列第三,均为4 个,分别占比8%。

(三)模式全、分布集,专业“偏科”

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多采用双边合作模式,即省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直接合作。在内部运行模式的管理上来看,主要以非独立法人办学机构为主,并多依托二级学院和合作办学项目的存在为主要形式。培养模式也通常以双校园模式为主,其培养形式主要以2+2、3+1、3+2、2+2 等形式存在,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既可以在国内完成相关学分要求,又可以选择在国外完成学业。

2017 年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集中在郑州和新乡两区域,这与河南省高校资源分布正好吻合。同时从2017 以来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审核批准的专业情况上来看,合作专业主要以工科为主,工科专业项目有30 个,占比61.22%,医学有5 个,占比10.20%,教育学、艺术学和管理学专业项目均为4 个,分别占比为8.16%,而法学、文学和农学等专业项目合作依然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滞后,机制运行不畅

新时代,为了满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更加凸显出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机制主要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及运行模式,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审批准入、分类监管、评估认证以及处罚退出机制等四个环节”[3]。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多以学校自发为主,缺乏省级层面的战略统筹规划,还存在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处罚和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首先,缺乏省级层面的战略统筹规划。一是合作政策引领力不足。“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出台以来,河南省级层面战略规划和政策还没出台,在推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方面缺少理论性指导和政策引领。二是合作项目推动力不足。现有项目多以学校层面开展联合培养学生和教育教学活动,呈现出散发、点多、面广的特点,以省市级层面对外合作项目较少,辐射带动功能不足,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不够。三是合作平台程度较低。当前,河南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多以学校合作平台和机构为主,合作联盟、科创机构和专业联盟等省级平台较少,且合作层次低,程度浅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其次,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在监管方面。除2018 年河南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2022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收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外,针对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准入条件、教师聘用标准、程序、违规违纪通报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缺少相关具体要求。在评估机制方面。多以自评和抽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估通过要求低,且评估所参照的标准和观测点参差不齐,存在专家主观判断性较大和培养质量所占评估权重比例较低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中外合作办学运行机制不畅,其主要表现在双方职责和权利不明确,合作方积极性不高,没有全过程参与教育教学沟通以及学历学位互认等方面。

最后,处罚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当前,河南省合作项目退出申请大部分为经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自愿协商并主动提出终止办学的申请,很少存在因办学不规范或者质量不达标而退出的现象,同时还存在处罚程序不完善和处罚力度较轻等问题。

(二)层次较低,合作质量不高

近些年,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申报,还停留在多以扩大规模和增加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存在办学层次较低,合作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是整体层次低。近几年,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院校区域布局逐渐全球化,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办学层次多以本科为主,项目准入门槛较低,合作外方院校水平总体不高,与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中外合作办学较发达的省市相比,在高层次院校合作和办学层次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博士项目的合作仍然是空白。二是总体合作质量不高。一方面,生源质量较差与目标培养高存在的矛盾,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语言课程吃力,压力较大,难以实现既定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在引进外方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管理以及教学方法效果不佳,难以达到“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导致在理念上产生冲突和融合中产生“水土不服”的效果。三是中外合作办学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高。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在专业学习和出国深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依然存在企业认可度不高和就业质量不理想等问题。同时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差等生,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选择等错误言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的发展。

(三)专业“偏科”,区域分布不均

新时代以来,从新增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配置上看,主要以工科专业合作项目为主,专业“偏科”现象严重,同时合办高校区域分布不均。一是引进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多以成熟大众化专业为主,其建设周期短、投入成本低、易融合等特点受到国内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申报项目时的青睐,前瞻性、科技性合作专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更不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二是合作专业同类化,特色不明显,存在“连锁店”现象。河南省部分高校存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一致或者相近的情况,缺少差异化,专业产业化合作态势明显,高校本身专业优势和特色利用不明显。三是河南省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有31 所,多集中在郑州和新乡两地市,国际合作范围不广,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十分有限。

(四)办学定位不明,合作模式不完善

新时代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脱节,缺乏顶层设计,合作模式创新不足,理念落后等问题。一是教育主权意识不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外方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缺少思政元素、建设性不完善、学生需求性不强等问题。二是部分高校对自身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定位不明确,认识存在偏差,更多从补充学校经费不足、提高学校知名度、优化专业布局等层面出发,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和从众性。三是合作模式多以项目合作为主,主要采用双边合作模式,即省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直接合作,但是在双边合作模式实际的运行中,常常会有第三方中介机构和组织参与其中,其所参与合作程度和作用也不相同。合作模式也主要以非独立法人办学机构为主,并多以二级学院和合作办学项目的存在为主要形式,存在模式创新不足,国际化特色不突出,理念落后的现象。

三、改进对策

(一)在完善政策、规范管理,优化质量保障体系上下功夫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政策供给。省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是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根据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际工作需要,从自身发展的问题和特色出发,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保障,完善现有政策的不足。例如:出台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实施方案以及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被动融入转变为主动对接。二是以省级为单位加大优质项目的引进和推动现有平台提质增效,主动与国外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一事一议”,予以支持,推动教育合作机构和项目落地生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三是利用调整省内高校资源布局为契机,积极申办和创建中外合作办学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或联盟,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国家交流合作平台,发挥省内“双一流”高校学科和专业优势,进一步深化合作模式,突出优势布局。

其次,完善监督评估,规范办学管理。一是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动态监控系统,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和认证体系及跨境教育评估和认证体系,吸收借鉴国外认证和评估考核机制,科学制定符合省情、校情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观测点,推动全过程监督体系建设,让中间环节出现缺位的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同时也要做好廉政教育和反腐败工作,有效预防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中的贪腐问题。二是在优化评估机制上,不仅要有政策保障,还要整合现有省级评估专家资源,组成以校内和校外专家团队为主,依托第三方评估机构为辅的评估体系,对中外合作项目开展定期评估考核,且评估标准高,要有示范性。同时侧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全方位评估,强调教育教学全过程评价,以达到规范办学管理目的。

最后,抓好全过程,强化质量保障。一是严把入口关,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申报,从规模化转变为提质增效,提高准入门槛,改进同国外合作院校合作模式和运行管理方式,可以采用直接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或公开招投标引进的模式,从源头上减少中介机构参与及合作办学隐患。二是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畅通问题反映、举报、解决途径,多举措,多层次开展巡查和定期评估考核。三是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退出机制,相关部门要主动监管和评估,对于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项目和机构做出停办的处理,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二)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首先,加强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合作办学实施条例,现有合作项目,要主动做实“四个三分之一”量化要求,保障课程和师资从落地到融入的转化,与国外合作方沟通协调共同制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强化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让教学产品提高。同时,学习、借鉴外省成熟中外合作办学高层次项目,积极申报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其次,推进学科专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立项和申报时,注重学校生源质量和优势专业的考量,积极申报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发展的合作项目,坚持问题和产出导向,合作专业上优先选择新兴、空白、急需学科,扩大引进范围,从聚焦培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出发,同时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国际教育需要和服务乡村振兴及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给学生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

最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产物,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环境、新问题,要坚持创新,不仅要在理论政策上创新,还要有专业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要注重内涵式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办学质量和优化内部结构,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

(三)在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统筹国内国际结构布局上下功夫

首先,聚焦国家战略,推动更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聚焦国家战略,把握宏观政策引导,从省内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际出发,统筹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结合地区人才发展事业需要,面前科技前沿、重大需求、经济发展,统筹谋划,优化资源配置,促使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分类更加明确、层次更加合理、定位更加准确。二是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和校地合作研究,吸纳优质社会资源开展协调育人,引进国际知名、采用度比较高的合作方式,以达到教育和社会资源的共享,达到共赢目的。三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更多的“仲景学院”和“大禹学院”,讲好中原故事,传播好中原声音。

其次,推动在豫中外合作项目和机构深度融合,盘活现有校内资源,形成共识,构建起国际学生招生入学、预科教育、英语授课和社会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国际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和实践基地,同时积极扩大寒暑假训练营、交换生、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构建共办、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新形式,设立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平台或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岗位,让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更多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最后,勇担我国教育“走出去”排头兵,加快引才环境建设。一是从战略层面科学拓展国际布局结构,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在中外合作办学传统合作领域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布局。二是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和培养,促进产学研深入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强化校政企联动协同,同时引导现有教师自主学习,成为合作者、开发者和评价者,开展示范性建设,拓展中外教师交流项目途径,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教学和研究。

(四)在加强党建、理念创新,提高国际话语权上下功夫

首先,加强党的引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一是明确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导,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定捍卫教育主权。二是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推动“三进”和“课程思政”工作落实见效,创新党建评价机制,确保党建工作在中外合作办学阵营中能保质保量地进行。三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不仅仅是简单复制,还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径。

其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结合区位优势,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当前,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优化内部结构是关键,课程教学改革是核心,体制机制改革围绕着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才能提高质量,同时要根据质量目标任务,协调推动两种改革,抓好师资建设这个关键点。

最后,加快理念创新,确定符合地区发展道路的目标,提高国内国际教育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一是理念创新应基于现有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地域和校情,不断吸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优秀发展理念,重点在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上创新,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同时借助互联网+,打造教育教学和管理线上平台。二是要做大做强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和特色,形成高质量中外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带动河南省高等教育不断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深度参与国内和国际教育治理,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让更多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传播出去,提高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河南省办学评估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评估依据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