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三创”发展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4-06-10 22:07朱飞
教书育人 2024年9期
关键词:三创理念体系

朱飞

(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伴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推进,“创新”积聚发展新动能,“创业”引领发展新样态,“创造”打造发展新成就。创新创业创造(以下简称“三创”)不仅是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等范畴的新突破,更是发展理念、方式与结果的新变革。高校是国家“三创”体系建设的主体要素与重要力量,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研究与实践上,要不断扩大研究视域与提高站位,将“双创”与创造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与引领国家、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而,如何全面深入推进“三创”体系建设,成为高校迫切需要应对的现实课题。

一、我国高校“三创”发展的缘起

近年来,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教育链、人才链、科技链对接产业链,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侧重理念革新与产出导向,是各类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重在实践作为,创造亦强调结果产出。基于创新理念设计与创造活动成果的创业活动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三创”的有机结合需要精神引领与实践产出相耦合。新时代高校在坚持自主、自治办学的同时,应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动向并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加强高校“三创”体系建设。

从政策导向上看,近年来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三创”工作,并以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早在2019 年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创新创业创造”术语,引起全国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与学习热潮。随后,福建省在全国最早成立省级“三创”教育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全面推进“三创”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早在2007 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就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方针,教育部随后要求各地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健全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取得新发展。教育部2010 年成立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2015 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引领全国创新创业改革与发展热潮。2021 年10月1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 号),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实践。

目前,学术界对“三创”体系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认知与构成划分,尚未构建出多层级、完整性、系统化的结构体系,较多停留在高校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从内涵本质上看,创新、创业、创造是三个中心主旨一致、具体指向不同的专业术语,不能只提倡三者其一或二者,只有将三者融合在一起,才会实现三者优劣互补,特色共存,浑然一体。其中,创新是创业和创造的基础前提与根本保障,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界与产业界对此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新颖的理论、理念、见解、思路等无形文化,诸如创意设计、科研论文与学术作品;另一种看法是认为不仅要有新颖的理念与思想,更要产出领先的产品、技术、设备等有形成果载体,并产生综合效益。

将“三创”三者融为一体,不仅适应新时代高校创新驱动改革与发展的新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国内学界对“三创”的内涵提法存在不同认知观点,并经历了一定的演化过程,在21 世纪初,一些学者将创造、创新和创业三个词语在“三创”简称中的排序定为“创造、创新和创业”,这较多与政府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需求趋势有关,近年来“三创”简称提法演变为“创新、创业、创造”,是基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导向,进一步突显创造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新地位与新作用。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基于“创新、创业、创意”的“三创”理念与实践研究,重视创新性的思想理念设计与实践举措。

从历史与国际比较来看,与国外“三创”研究与实践探索相比,我国高校“三创”一体化融合式发展理念与实践起步较晚,较多开展的是以“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业教育”独立式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学界对“三创”的概念内涵、理论支撑(如扎根理论、教育生态理论)、典型模式、人才培养路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校内外发展环境营造、发展案例、国外发展经验及启示、体系构建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阐述。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众创(Mass innovation)一词,源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主体由原来的企业、科学家拓展为社会大众,是创新创业民主化、普遍化的展现。以“三创”活动为内生动力的新型经济不断催生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人才与科技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需要高校持续推进办学理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高校是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机构之一,需要与社会形成日益紧密的关系,并形成良性互动态势,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重要参与者。高校通过“三创”体系建设,有利于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我国人才强国与科技强国战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与科技动力支持,也为我国当下“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独特智慧与力量。

二、我国高校“三创”发展的困境

(一)思想认知滞后,阻滞“三创”一体化发展进程

当今时代,新科技革命与产业经济创新进程加快,需要以创新创业与创造为强大动力,不断推动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形态变革。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然而,许多高校管理者、教学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创新、创业单一或松散的创新创业发展,对高校创造教育与研究成果产出的重视不够,将“三创”要素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与有效建立,从而导致广大师生开展高水平“三创”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不高。

在高校“三创”活动与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创新创业(双创),轻创造”的思想认知问题。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制定了创新创业发展规划方案与规章制度,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很少甚至尚未涉及创造领域,以及未能将创新创业与创造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相融通。

(二)组织管理不完善,离散“三创”一体化治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三创”存在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师生创业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三创”动力与实践不足[2],等诸多问题。自国务院2015 年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6 号)文件以来,虽然我国各类高校开始筹划创新创业顶层设计工作,相继成立了校级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但是成立“三创”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的高校较少,且主要是福建省的一些高校成立。同时,在成立“双创”的高校中,存在“双创”总体规划设计不健全的问题,尚未有效贯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活动与社会服务全过程,进而导致引领师生“三创”的治理体系尚未形成。

许多高校现行的“双创”教育存在重“教”轻“育”,重“管”轻“实”的问题,“三创”资源碎片化分布,校内外资源力量相隔离,教育与实践联系松散[3],制约了“双创”向“三创”的高阶性发展。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重比赛,轻实效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重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管理,轻视成果转化应用,比赛项目成果落地推动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在实践中,“三创”教育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系统性培育与实践工作相对滞后,不少高校 “三创”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仍处于分散凌乱不系统的状态,多级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例如,校院两级“三创”体系不完善,许多高校尚未将“三创”工作纳入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尚未有效形成“三创”两级政策举措相衔接、工作机制两级管理、师资队伍两级建设、课程融入两级推进、科研平台两级共建等协作的管理机制与运行体系。其中,高水平“三创”专兼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与质量相对不高,校内外双导师制尚未有效运行,与校外单位共建“三创”实践基地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持续保障与提升。

三、我国高校“三创”发展的策略

我国高校“三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从理念革新、规划设计、内容方式探索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建设,不断探索可为新路。

(一)革新发展理念,坚定“三创”一体化发展方向

新时代高校应明晰办学方位,创新教育发展导向,树立倡导创新、鼓励创新、追求创造的精神理念与行动方向,健全新时代高校“三创”体系。具体而言,高校是“三创”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可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大量潜在生力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是引领和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助力我国科技强国与创新型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高校是国家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是国家和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与宣传推广的中坚力量。

在“三创”体系建设上,加强高校师生“三创”意识、精神、能力培养是关键因素,应加强“三创”主体性建设,造就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师与学生作为高校办学主体与主力,注重师生的“三创”思想理念与知识能力建设是首要的目标与任务,积极探索引导广大师生基于创新科研理念与成果转化应用进行高质量创造与创业活动的路径。高校要更加自觉履行服务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助力我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进程。其中,科研不仅表现在学术理论与思想上有所创新,也表现在技术应用上有所发明创造。“三创”体系建设要注重问题导向与创新引领,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需求趋向相联系,注重多元协同发展理念与实践体系建设,与行业、职业、岗位标准规范需求有机联系。

(二)加强规划设计,完善“三创”一体化治理体系

“三创”是一个复杂、多元、有机的系统,涉及诸多资源与要素,需打造开放多元发展体系与格局,实现多元合力整体有效推进。高校“三创”体系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顺高校“三创”体系运转机理,统筹其管理体制变革与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升高校内外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尤其是,要将校内外各相关资源与力量要素进行整合、集聚、互动与协同推进,并有机嵌入高校办学全过程,创新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等体系的衔接机制。一方面,需要高校内部力量有机整合与资源信息共享共建,整体统筹规划设计,推动教务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机构、科研处、发展规划部门、教师发展机构、学生处、团委、各教学单位、科研机构等部门与单位资源力量,打造统分结合的协同联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升“三创”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另一方面,从高校外部治理体系来看,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体制与机制建设,促进高校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共同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转化与推广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

同时,在原有的“双创”教育基础上,融入创造元素,从“三创”发展理念、目标、类型、规模、资源、力量、结构、内容、方式与质量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与改革创新,优化内外部治理要素与结构,进一步健全“三创”一体化发展治理体系。高校应树立“集聚资源、综合改革”的思路,建立“多级联动”协同创新的“三创”工作机制,组建独立实体运作的“三创”管理协调机构,以统筹全校“三创”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工作。

(三)明理发展内容与方式,拓展“三创”一体化发展路径

不同类型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基础、发展方向与作为空间,应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将“三创”体系延伸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高校职能建设中,增进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在人才培养上,根据研究型、应用型等高校分类办学的不同定位,将“三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育工作。大力培养不同特色人才,统筹拔尖创新与技术技能“三创”人才培养,尤其是从激发师生“三创”热情,提升其“三创”能力与素养。基于专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三创”教育,打造“三创”通识与专业课程分层递进课程体系,将学科竞赛与学生创新实践选修课程、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让“三创”成为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竞赛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学生科研综合素养。打造“三创”知识传授、创客教育、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的多元课程体系,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创客(众创)空间、校外实践基地等等。深化产学研合作,对接产业需求,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孵化链,打造校企协同共同体,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根本保障,组建“三创”专业委员会和导师库,指导“三创”双导师制建设。邀请校内外专家、聘请导师团队为参赛师生开展线上课程、集中辅导和“一对一”项目跟踪。通过名师讲座、模拟演练、创业实训等活动开展“三创”人才培养工作。

在科学研究上,开展基于创新理念设计与创造发明成果的创业实践活动,重视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成果研发。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完善学生师生“三创”知识、理论、能力与技能综合素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完善“国家、省、市、校”四级“三创”训练体系,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4],积极推动大学生开展“三创”活动。以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实践技能比赛等为载体,基于国家和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科研创新、发明创造与创业实践。创办或利用校外的创业园或科技园是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典型做法,将科技研发创业工作者和学生引入,以学生(毕业生)自主设计、创办企业或科技公司,开展商务活动、创意设计、技术发明与成果转让等活动[5]。

在社会服务上,新时代高校在坚持自主、自治办学的同时,应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动向并主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一方面,挖掘大学生“三创”潜质,使大学生从单一的求职者角色,变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航者与生力军,以大学生高水准自主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开创更多优良就业职业岗位,促进毕业生充分、灵活就业,化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大量引航者与生力军。另一方面,引导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基于自身的“三创”知识、理论、成果与技能服务经济社会某一或多个领域的发展,将具有首创性的思想理念、科研成果与技术技能向社会生产生活有效转化应用。

总之,高校是育人成才之地,不同类型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统筹培养拔尖创新、应用技能、复合型“三创”人才培养,开展基于创新理念设计与创造发明成果的创业实践活动。健全高校“三创”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雁阵体系格局,开创以高水平创新与创造的思想精神、科技研发与成果技术转化应用助推高水准创业实践活动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三创理念体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