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

  • “中新风格”是如何炼成的
    稿件,他说:“中新社要有自己的风格。”廖承志一共有三次对中新社的长篇讲话。第一次是在筹备会议上的这次讲话,第二次是1965年3月12日,他在中侨委小礼堂接见中新社分社会议代表。当时受“左”的思想影响,中新社报道的调子越来越高。廖承志非常不满意,但其时风雨欲来,他已是自身难保。1967年,中侨委受到冲击,停止了工作,中新社一整套独特的工作方式也被指斥为“封、资、修”。1969年,中新社原有的300多人下放“五七干校”,业务被并入新华社,周恩来总理深思熟虑,对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44期2022-11-17

  • 中新社70周年:薪火传承 共向未来
    年之际,我看了中新社70年间的老照片,读了老同志们为社庆70周年写的《我们走过的路》(纪念文章),再一次回忆起老一辈革命家对中新社的深切关怀,再一次回忆起一代代中新人勠力同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前不久,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70年来,中新社不忘初心使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

    传媒 2022年19期2022-11-05

  • 薪传七秩谱新篇 ——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专题
    这封贺信既是对中新社70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中新社未来的国际传播事业指明了方向。70年来,中新社从47个人开始的“创业”,到境内外拥有52个分社、2000余名员工、24小时不间断发稿的全球三地信息发布系统;从骑车到电报大楼发稿,到形成报、网、端、号的立体传播矩阵,覆盖全球几亿用户,用数与网架起沟通、团结华侨的桥梁。70年,穿越漫长的历史风云,中新社从“海棠院”出发,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服务全球华侨华人,在守正与创新中栉风沐雨、绽放风华。70年来,中新社

    传媒 2022年19期2022-11-05

  • 习近平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的贺信
    周年之际,我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70年来,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2022年9月23日

    传媒 2022年19期2022-11-05

  • 一家通讯社的坚守与蝶变 ——写在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之际
    生。当时,参加中新社筹备工作的,共有47人。因此,这篇讲话就被命名为《从47个开始》。17天后,10月1日,数十家海外华文报纸通过广播收到中国新闻社的第一篇新闻稿《首都纪念国庆节举行隆重阅兵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庆节典礼,本日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式极为隆重……”中国新闻社就此诞生了。寄往海外的“家书”沿着70年的时间坐标回望,中新社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赋予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桥梁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12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情系故土,时刻关

    传媒 2022年19期2022-11-04

  • 中新社70年:应势而生,因变而不同
    京举行。摄影/中新社记者 富田9月23日上午,北京西城区,一场引人瞩目的庆祝大会正在举行,大会持续了一个小时,现场简朴而又热烈。这是庆祝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大会。从1952年到2022年,这家以服务侨胞为出发点的通讯社已经走过了70年,从成立之初的47人,发展为在境内外拥有52个分社、有一支2000多人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海内外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通讯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他肯定了中新社过去的贡献,对未来寄予厚望。中新社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37期2022-10-24

  • “中新风格”是如何炼成的
    卫1959年,中新社全體人员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办公楼前合影。改革开放初期,媒体圈中开始关注到一种新的新闻语态:“中新体”。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回忆,1993年筹备全新模式的早间节目《东方时空》时,台领导要求多用“中新体”。孙玉胜解释,变为“中新体”并不只是改变文风,而首先是转变态度,建立起“与话双方”的平等。时间回到1952年。这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副主任委员廖承志来到位于北京北新桥三条一号的“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37期2022-10-24

  • 海外视角 新锐表达
    峻的舆情压力。中新社加大评论力度,以独到的观点引领海内外舆论场。本文以“中新时评”专栏名称四字为诀,分别从中新社评论的立场、风格、时效和使命四个维度,介绍中新社在战疫报道中的“评论”实验,为抗疫舆论引导提供实践样本和思考。关键词:新冠肺炎 战“疫”报道 中新社 海外传播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中国,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趁机抹黑中国。面对疫情和舆情,向世界正确地说明中国,精准表达“中国观点”,维护国家形象,是中国媒体,特别是外宣媒体肩负的重要责

    传媒 2020年15期2020-12-07

  •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外耀眼夺目。(中新社发 李长林 摄)众志成城,全民抗“疫”1月31日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隔离防治病区,两名医务人员在进入隔离病房前相互加油。(中新社发 司伟 摄)2020年1月30日,在河北石家庄新乐市一家超市,工作人员对进出超市人员测量体温。(中新社发 贾敏杰 摄)1月29日,四川省援助湖北医疗队为鼓舞队员士气,为生日在正月的队员举办战地集体生日会。1月28日,由14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广东第二批抗疫医疗队在广州整装集结

    人民周刊 2020年2期2020-03-16